罗伯特·M·托马斯科:要规模还是要发展



  当你听见“成长”这个词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什么景象?

  大多数人会把企业成长同“增大规模”联系起来。商业领域中,成长总是用一些由关键参数构成的图表来表现:销售额、利润、资产,或是股价。随着时间变化,数字出现增长。在传统看法中,曲线的倾斜度越陡峭就越好。扩张、量级增长,这样的图像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中。

  人们通常毫无争议地认为,这种定义的成长是积极向上的,是值得鼓掌称赞并好好庆祝一番的。在商业社会里,规模说了算。你薪水的多少和你能决定的预算数字紧紧相关。成功的标志是公司荣登财富500强,或是CEO的名字出现在福布斯榜单上。咨询顾问们告诉你成为行业老大是多么重要;演讲者们警告你要吞并竞争对手,苦口婆心地要你回答“是成长还是死掉”这道选择题。

  然而,这种思维正确吗?假如现在一家企业出现这样的苗头,对于它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企业谋求的是进步,而不是一个庞大的规模。

  庞大不等于卓越

  成长就是进步,就是往下一个阶段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成长不等于变得庞大,或是创造出无法打破的成功纪录。事实上,规模和成功往往是成长最大的敌人。真正的成长是指开发出最大的潜能,而不是达到最大的规模。它意味着进步,而不是赶超;其动力是想象,而不是扩张。

  在解析企业成长行为之前,要先纠正一个错误的观念:切勿把“成长”与“变大”混淆而论。成长指的是向前发展,突破眼下对业务的定义,超越制约发展的局限。成长就是强生、星巴克等等企业废寝忘食在做的事,是沃尔玛曾经做过的事,也是福特和索尼正在努力重做的事。

  实实在在的成长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个挑战。有太多的公司寻求的都是表面上的成长,它们并购、精简裁员、操纵股价,有时还会公然造假。

  如今,似乎每家企业都陷入了不遗余力追求规模的怪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暂停一会儿,重新考虑一下企业成长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有太多次,成长被混同于它的一个副产品——扩张。规模变大或许是成长带来的副产品,但它毕竟不是成长的本质。如果企业试图走直接追求规模增长的“捷径”,而不是通过脚踏实地来获得成长,这简直跟运动员妄图通过服用类固醇来锻炼肌肉没什么两样。

  大并不一定好。企业庞大的规模会招致商业泡沫,引发恃强凌弱的行为。甚至有时它还会“反咬一口”。一味追求规模的片面思路通常会导致负面效果的出现。那些成功膨胀起来的企业很快就发现,周围的环境变得没以前友好了,资源没那么丰富了,组织的效率也没那么高了。

  成长是一场思维模式的较量

  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更喜欢创造,而不是维持现状。尽管程度不同,但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思维模式:成长高手的思维。

  成长是一个横跨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命题。“学习型组织”指的是建立一个会成长的组织,而不是一个只会学习的组织。我们将会借用其中一些重要概念,比如心智模式、自我超越、系统思考,还要把这些概念和最新的积极心理学联系起来。

 罗伯特·M·托马斯科:要规模还是要发展

  而且,成功还是一场“内在”和“外在”的双重较量。企业成长也是一样。外在的较量靠的是这些: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品牌推广、销售团队管理,还有客户服务。它们涉及核心竞争力、新科技、协同增效。这些固然重要,但是它们带来的优势转瞬即逝。它们极易被复制,也会被对手学去并加以改进。如今就有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全球性行业正在致力于这些事情——这个行业就是管理咨询业。

  成长的内在较量就不同了,这是思维模式的较量,这才是真正起作用的东西。在这场较量中,你必须在他人只看到障碍的地方看到机会,把这些机会变为成长的目标,然后寻求众人的支持。在这场较量中,你必须用近似冷酷的客观眼光剖析企业当前的状况,同时对它未来的繁荣抱有极度热望。在这场较量中有进也有退,最佳的选手懂得何时调整,何时分享胜利成果。

  成长中绝不能有自恋情绪。要学会从自我陶醉中离开,也就是远离自我,这是对新机会和变革保持开放心态的最好方法。西南航空的赫伯·凯莱特拥有这种能力,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从不会严肃地对待这种能力,而安然的肯尼斯·雷则缺乏这种能力。

  切勿盲目追求规模

  成长就是扩张,这种理解表现在很多方面:生产出更多产品、雇用更多员工、开动更多设备、拓展更大领域、赚到更多利润、将股价抬得更高。

  然而,过分盲目地追求规模将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泡沫公司就是这样的例子。事实上,泡沫公司只关注自己的规模增长,它们把更多精力放在卖股票而不是卖产品上。有时,在狂热自恋的引领下,很多这类公司制定出不可思议的销售模式并赢得“增长”——然而这仅仅是瞬间。有些公司变戏法般地抬高股价,却并未提升股东价值。但是最终它们都会发现,那些指数级的增长是不可能维持的。

  但并不是说规模大了一点好处都没有,对某些企业来讲,它的确是个值得追求的目标。有太多企业是出于错误的原因,有些企业追求它是为了在市场上为所欲为,有些企业则是出于对被吞并的恐惧。“我们还不够大,不够有胜算。”新闻集团的鲁珀特·默多克十分担忧。他掌管的企业价值240亿美元,旗下包括有线电视网、电影、报纸、出版,以及卫星电视业务。在大而空的战略概念的支持之下(比如“聚合战略”),笨拙庞大的媒体怪物诞生了,比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还有法国威望迪集团。如今,这些庞然大物正忙于从规模导向的扩张中解脱出来,寻求真正的成长。

  另一些追求规模的公司是为了把规模当做武器。《财富》杂志也意识到安然不只是一个聪明人的集合,并将之比作高中校园里趾高气扬、专门欺负同学的学生——用蛮力搅乱秩序,闯入新市场,在弱小畏缩的竞争者们斗胆出声之前就把客户尽数收入囊中。

  商业世界里,成长的概念已被误读为扩张。扩张通常是成长企业的副产品,或是成长的征兆。规模扩大、版图拓宽、利润增长,这些或许是前进的结果,但并不是驱动力。绝不能为了扩张而扩张。在生物体中,对扩张的执意追逐就等于囊肿和癌症;在商业社会中,它的代名词就是安然、泰科,还有世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3806.html

更多阅读

区伯PK海伦·托马斯 区伯

区伯与海伦·托马斯,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一男一女,一东一西,一个生长在伟大的社会主义梦中国,一个生活在水深火热万恶黑暗的资本主义臭美国,今天你怎么把他们拉到了一起,难道能“劈”出个子丑寅卯来?把他们“劈开”来谈。先说咱同胞区伯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爱因斯坦发明了什么

百科名片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英语: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1931年),美国发明家、企业家,拥有众多重要的发明专利,被传媒授予“门洛帕克的奇才”称号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家利用大量生产原则和其工业研究实

声明:《罗伯特·M·托马斯科:要规模还是要发展》为网友夏苏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