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雄兵:另类海外抄底术



兵蚁,在蚁类中担当保护和进攻的职责,特点是体小,上颚发达,力量巨大,可以承受自身体重50倍的重物,是世界上战斗性最强的昆虫之一。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商业世界一片萧条,而中国经济似乎风景这边独好。一时间师徒异位,越来越多曾经以西方企业为师的中国中小企业,纷纷开赴欧美等发达国家扩展商业版图。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占全国限额以上境外投资项目总数已达20%。相对于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占据显赫地位的领袖型公司(如中投、中铝、中国五矿、联想、海尔等),我们将这些活跃在海外并购战场的中小企业称之为“蚂蚁雄兵”。

  一个月来,《中国企业家》前往辽宁、浙江、福建、北京等地,寻访这些散落在中国各地、名不见经传的并购“蚁兵”,探究其成败之经。

  6月27日,据欧洲一家媒体报道,来自中国的两家民企拟出价2亿欧元,买下“皮尔·卡丹”。

  6月2日,四川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腾中重工,宣布收购通用旗下著名品牌“悍马”(相关报道详见《中国企业家》杂志第12期《悍马收购风波调查》)。

  5月初,日本东京。日本甲骨文前高管细谷哲史问大连亿达科技(YIDATEC)首席执行官郑时雨,以后公司开会用什么语言。郑时雨毫不犹豫地答曰:日语。去年7月和今年1月,软件企业亿达科技先后并购了AITACA和NIC两家日本公司。郑邀请到细谷哲史出任日本公司的社长。

  4月底,美国洛杉矶。施纪鸿没想到一下子会冒出20多家当地媒体。他放慢语速,说,新秀箱包非常荣幸地加入到Hobie这个品牌大家族。此前,4月27日,新秀集团买下了Hobie——这家顶极户外运动品牌20年的箱包全球特许经营权。

  3月,沸腾的德国凯泽斯劳滕市。三四家中国企业竞购德国百福工业。先与后者签订意向协议的浙江杰克控股集团总裁阮积祥近日向《中国企业家》证实,这家百年的德国缝纫机制造商最终被当地一家德国企业收入囊中。

  中铝195亿美元入股力拓震撼全球,终至功亏一篑。但这似乎无损于“蚂蚁雄兵”们进军海外的热情。

  “蚁兵”是怎样的一群?

  他们并非家喻户晓;行业地位居前,但远远达不到领袖级;销售收入一般在20亿元人民币以下,但是成长迅速,近几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可达40%以上,甚至100%。

  作为蚁族,他们不追求“大而美”,而是信奉“小而强”,或者说他们不追求规模经济,而是盈利能力——如同蚂蚁的腿部肌肉一样,发达的利润发动机让他们在细分行业里受到尊重,甚至成为领跑者。

  他们擅长与欧美市场进行有效沟通,大多数蚁兵与被并购企业有着长时间的合作。

  相比央企“大象”,蚁兵们海外征战的成功率似乎更高。粗生粗养、精打细算、低调潜行、出手迅速是蚁兵的优势。蚂蚁的钱是自己一点一点赚的,所以并购起来,不图虚名,更加理性。哪怕有失败的,他们也会总结经验,不会不汲取教训。“而国有企业,总结教训、汲取教训后,就不一定再有海外并购的机会了。”对比中海油之于优尼科、中铝之于力拓,甚至TCL之于汤姆逊,海尔之于美泰克,这些开场壮观、结局黯然的跨国并购,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蚁兵”们之所以成功的秘笈了。

  “我们没有国际品牌、没有一流技术、没有全球销售网络,是三无、代工、搞贴牌的动物,但正因为如此,我们出海的理由比其它任何动物都充分,胜算更高。”一间家具企业的负责人如是说。

  当然,他们并不愿意被称为“蚂蚁”。“我们怎么是一只小蚂蚁?起码我们也算得上打不死的蟑螂。”上述人士表示。

  蚁道一:不为抄底

  “现在找我们(要求并购)的实在太多了,尤其在欧洲。我的答复是‘NO’。”面对“公主们”下嫁的请求,崔志成,这位北京第一机床厂的厂长不为所动。

  崔“金盆洗手”的道理再简单不过,对方都不是北一需要的。而四年前成功收购科堡,搁到现在,他自己复制不了,换作别人,亦如是。

  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欧美企业价值缩水,稍微有点头脑的企业家都会想到要“抄底”,但那些在这一轮海外并购大潮中能够挺立潮头的企业,都从心底里对“抄底”画个大大的问号。在他们内心深处,“抄底”这个词和“短视”等同,应受鄙视。

  “金融危机来了,去买个便宜回来?这么说吧,出去买便宜东西很多人会上当的。这是常识啊。哪打折了,你去买,买完之后,要不就是假冒伪劣,要不就是你买来了不好用、不需要的东西。”郑时雨说。

  “从我们企业的发展来讲,把并购作为战略部署。事先有战略、有目标、有计划地去做,而不是碰到了才想,才去做的。”郑时雨进一步解释。在软件行业,亿达科技的前辈华信用了8年左右的时间发展起来,海辉也走了10多年了。亿达科技不想重走他们内生式发展的老路。

  如亿达科技,“蚂蚁雄兵”们的并购大计通常是早有预谋的,金融危机只是为他们打开了一个5年、10年不遇的机会窗口而已。

  对于施纪鸿来说,“走出去”也不是偶然。早在四五年前,施就有了新秀箱包要“借船出海”的想法。“中国企业‘自己造船’、‘自己租船’、‘自己买船’,组成品牌的联合舰队,是比较合理的布局。”施说。

  施纪鸿再三向记者解释说,新秀从两年前就和Hobie接触了,绝不是在“抄底”。

  “你问我购买的价格是否因金融危机而变,没有。到最后一个月时,我们才坐下来谈特许经营权的价钱问题。”“蚂蚁”们的冷静如是。

  不过,“蚁兵”们的确是经济危机的受益者。“如果没有经济危机,亿达可能请不到细谷哲史。”郑时雨表示。

 蚂蚁雄兵:另类海外抄底术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蚁兵”们如果没有走过OEM、国内合资、国外建立分公司,等等逐步与国外市场相熟的经历,他们也难抓住机会。

  换句话说,他们并不是“门口的野蛮人”。

  不过,虽然理性的“蚂蚁”们不为“抄底”而来,但是情急之下、被迫应战的情况并不少见。福建双飞,用两个月时间完成对美国Solar公司两个品牌和渠道的收购,就多少有点“逼上梁山”的味道。

  蚁道二:不为虚名

  蚂蚁们的并购只取所需——要么品牌和渠道、要么技术、要么人才,绝不贪大求全,对通过控股海外企业、获取制造能力多敬而远之。标准的“外科手术”式战斗。

  比如,施纪鸿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收购Hobie公司的股权,他一直认为收购股权不是运营品牌最好的办法,而且未来的风险是不可预估的。“我有一个德国的合作伙伴。当时,东德的企业很便宜,他们去收购了一家企业,几乎没有掏钱。等到他运营了几年以后,发现成本太高了,最后不得不通过破产的方式来结束。”正因为此,施买下的只是Hobie品牌20年的经营权,干干净净,一身轻松。

  而福建双飞花800万美元购买的是美国Solar公司“Body&Earth”和“Green Canyon Spa”的两个品牌及其所有营销网络。

  亿达科技的做法更“绝”。郑时雨所做的一切基于通过并购获得亿达科技想要的人才。这才是软件企业的七寸。于是,在收购两家日本企业后,郑时雨很快地把原来的公司注销了。

  他的理由很简单:

  一,亿达科技要在当地塑造自己的品牌,留着原来的公司,没意义;

  二,如果留着,风险很直接。债务风险、法律风险,可能都会隐藏在里面;

  三,如果发生以下的情形,那就更加糟糕了。“并购过来的技术骨干合作了一阵子,觉得在亿达科技干得不好,他们又重新回到原来的公司了。我们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吗?”郑很怕这种僵而不死的公司,毅然决然地断掉了他们的后路。

  亿达科技为“人才(技术)”、新秀为“品牌”、双飞为“品牌+渠道”,“蚁兵”们的并购锁定所需,目标精准,直指“微笑曲线”的两端。全球产业链收益率最高的是两头,前端的技术,后端的品牌和渠道,而处在中间的是制造。“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是聚集在中端制造环节,而中端的收益越来越低。”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熊焰分析认为。

  当然,很多时候,要获得技术、品牌和渠道,制造能力的收购是不可回避的。蚂蚁们的办法是“化整为零”。

  今年5月,大连远东集团收购了全球最大的一个钻头厂——美国的格林菲尔德公司和其旗下所有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它把这家公司先进的工艺技术,外加它的装备搬回中国,在国内实现产能,然后再利用格林菲尔德的品牌、销售渠道在国外销售。远东集团的一位高管曾说,这样的感觉犹如“摘星星”一般。

  不过,这种理想的收购重组模式操作起来越来越难,最难的就在于“人往哪里去”。杰克收购德国百福到最后不了了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人员问题与德国的劳工组织僵持不下。

  如果你不幸绕不开“制造”这个挠头的环节,那么看看模范生——北京第一机床厂是怎么做的吧。3年前,它摘到了德国机床皇冠上的“明珠”,并采取本土化的管理模式,成为制造业海外并购中鲜有的成功案例。这个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准兵蚁”提供了如下四个字的箴言:尊重常识,以及成功并购的四项基本原则:用得着、买得起、管得住、养得活。

  “常识就是,科堡是一棵百年大树。它的根在德国,它的枝在德国,它只有在德国才能枝繁叶茂。”崔志成说。

  除此之外,他们的并购之道还包括:

  第一,与既定的企业发展战略契合;

  第二,到熟悉的市场,选熟悉的企业,找自己最需要的品牌、技术、渠道或人才;

  第三,尽职调查中,利用一切条件揭示潜在风险,包括财务、政策环境、法律,等等;

  第四,本土化管理,寻找一个本地CEO;

  第五,时刻提醒自己,要有极大的耐心去整合,要有蚂蚁啃骨头的精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4875.html

更多阅读

万达电商 烧遇阻 我国餐饮业海外抄底风险欠缺遇阻

近日,在国内拥有十多个品牌的知名连锁餐饮企业一品世家的第一家海外生产基地在加拿大落地,迈出了其开设国外分店后“海外扩张”的实质一步。然而与此同时,一品世家在法律、市场环境等方面遇到的难题也愈发显现。一品世家并不是唯一遇

海外并购 冯军:中国企业海外抄底要慎重 并购危险很大

 华旗资讯总裁冯军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目前国际化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机遇,不过国内企业去海外抄底一定要谨慎再谨慎。他认为,政府应鼓励中小企业继续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全球市场打出中国民族品牌,将中国制造真正变成中国创造。  

“7天”CEO郑南雁的管理经:另类的无为而治

 另类粤商的无为而治   未语先笑,是郑南雁的典型面孔。当身着红色T恤的郑南雁出现在视线中,记者惊讶地发现,这个已入不惑之年的中年男人依然保持着阳光般的笑容。  他一点没有上世纪60年代末生人的时代特征,或者说他没有那个时代

黄怒波:目前是海外抄底最好的时机

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主题为“新商业文明的中国路径”的2009(第八届)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据悉,700多位国内外领先企业的领导人出席本次盛会,深入探讨正在走出经济危机冲击的中国能否成为建设新商

王石潘石屹任志强:房价拐点抄底言论集

 编者:2008年的楼市风云迭起,房地产商压力颇大,言语多趋谨慎。但是仍有部分房地产业巨头,抛出各种抄底论,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我们来回忆一下2008年,房地产三大巨头的“拐点”论和“抄底”论。   王石 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声明:《蚂蚁雄兵:另类海外抄底术》为网友跳梁小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