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生前传 TCL国际化巨亏之后 李东生的低谷翻身仗



 

 

 

 

 

 

  李东生不得不再次担当起翻盘手的重担,开始在通讯和家电领域挥戈出击……

  过去三年国际化的巨亏压得李东生透不过气来,而2009年5月,当《英才》记者与李东生面对面的时候,他显然已经走出了TCL海外业绩不佳的阴影,恢复了以往的从容。

  3月26日,T C L集团(000100.SZ)发布年报,其2008财年营业收入384.14亿元,净利润5.01亿元,同比增长26.6%。

  “我们从低谷中走了出来。在国际化道路上,公司已站稳脚跟,年末就能在欧洲实现业绩持平,2010年将达到预定目标。”现在,国际化折戟后再度雄起的李东生将“全盘接手UT斯达康”的传闻甚嚣尘上,他无疑再次成为镁光灯下耀眼的“明星”。

  今年5月10日,李东生公开高亢表态:“金融危机洗礼我们,但国际化战略依然不动摇。”

  然而,国外收获国内荒。国际化的转机,并不能掩盖TCL国内的尴尬格局。金融风暴加上家电行业的利润率已经极低,2009年第一季度,TCL净利润同比下降96%。面对TCL利润下滑的困境,李东生不得不再次担当起翻盘手的重担,开始在通讯和家电领域挥戈出击……

  抢占3G

  将过去只卖硬件的一次性收益模式,转变为提供内容和服务,从而实现多次连续性盈利的模式。

  “3G是一个机会,在这个领域里,我们希望借助TD,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如果只有WCDMA、CDMA2000,我担心重蹈CDMA的覆辙,中国移动(行情,资讯,评论)通信格局也很难被打破。”2009年,李东生对3G同样期待。

  因为伴随3G大幕拉开,与3G关联最密切的终端手机无疑是最大的新利润爆发点。

  2009年3月,多普达创始人、人称“智能手机之父”的杨兴平成为TCL通讯的新统帅。

  实际上,继营销狂人万明坚下台之后,尽管之后的TCL通讯CEO刘飞为T C L手机业务的国际化之路立下了赫赫战功,但2005年以来,TCL通讯总体处于“微利”现状。因过分注重海外业务,TCL手机在国内市场几乎毫无作为。

  此次任用杨兴平,李东生的用意很明显:3G元年,TCL通讯在国内市场岂可错失良机。通过手机强人坐镇指挥,掘金3G,重振TCL国内手机业务,赚取大量真金白银。

  围绕3G业务展开,国内主攻TD,这是2009年,TCL通讯的核心经营战略。李东生提出今年TCL的TD手机要达到10%的市场份额。

  2004年,TCL通讯就组建了TD研发团队,几年来投入超过2亿元。目前有3款TD手机获得入网资质,未来还会陆续推TD上网卡、TD信息机和TD上网本。今年2月底,T C L通讯还收购了TCL集团旗下子公司捷开通讯的TD网络开发平台,整合资源备战TD。

  对此,有观察家表示,李东生发力国产TD,民族情结与现实市场间的差异,或许又会使T C L在3G上重蹈当年国际化的覆辙。这也是李东生所必须思虑的。

  除了TD手机外,李东生坦言:“山寨机横行,再做传统手机很难赚钱,智能手机是我们的重点,而3G通讯产品方面的延伸,在未来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此种考虑下,智能手机领域“牛人”杨兴平挂帅无疑是最佳选择。

  上任后的杨兴平,如何让TCL国内手机业务真正抬起头来?

  “我们要改变T C L手机的低端、低利润的现状,实行‘精品战略’”。杨兴平最大的杀手锏是:转型,即将过去只卖硬件的一次性收益模式,转变为提供内容和服务,从而实现多次连续性盈利的模式。长期以来,国内手机厂商,如联想、海尔、TCL等都是靠规模取胜,产品毛利率限制在10%-20%,而加拿大的RIM公司则因与内容提供商整合,毛利率超过50%,苹果公司也达到了30%。

  为了实现这种盈利模式的转变,杨兴平要做的是:“立足3G时代,将TCL通讯打造成4C融合(电脑、通信、消费电子以及内容)的领导者,最终通过与内容和服务提供商、运营商开放合作获取收入。”

  所谓提供内容,是指用户通过TCL手机的捆绑业务,如上网消费,获取网站的内容收入分成。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杨兴平还是一家提供移动理财终端和配套理财软件及服务的公司——上海自然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CEO,TCL集团持有该公司35.48%的股权。

  杨兴平也曾透露,将把理财和即时通讯的内容和服务融入T C L手机里。“我们要开发出整合手机理财平台(包括电子支付、保险、基金等一系列理财工具)……这有可能成为3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内容之一。”

  据了解,其中即时通讯软件TCL将与腾讯、MSN等合作研发,手机理财软件则为TCL通讯自家重点开发的领域。

  但目前国内3C融合(电脑、通信、消费电子)尚处在概念阶段,何时才能实现4C融合?

  杨兴平对《英才》记者表示:“转型能否最终实现,关键看厂商未来三到五年做的如何。海外并购让TCL通讯明白转型之必要,没有库存和财务包袱,能使我们快速调整到位。”

  而如果TCL未来果真接盘UT斯达康的“最有价值的资产”——IPTV业务,无疑是拿捏住了通讯领域的又一张牌。

  争战液晶

  模组一体化的推进,使得TCL对彩电产业链的掌控程度将提高到65%。

  2009年4月23日晚,经历30个月的煎熬等待和六度“变脸”后,T C L集团终于成功A股定向增发逾9亿元,李东生舒了一口气。自此决定TCL两大液晶模组项目生死的资金终于落定。

  在定向增发募资中,李东生认购了18%的股份,共计6310万股。虽然跟2007年6月初步方案预计的23亿元相差甚远,但毕竟为TCL集团进军中上游来弥补短板增添了一份“养料”。

  据李东生透露,增资的主要用途就是液晶模组项目。

  TCL的2009年1月彩电销售数据显示,传统的CRT(一种显示器)正加速淘汰。除了TCL,长虹、康佳、创维、海信、海尔的平板销量都一路看涨。

  作为平板领域的最重要分支,液晶电视成为各大家电巨头的发力点(长虹力挺等离子除外)。

  “要发展平板液晶电视产业,就必须进入显示部件这一上游产业链,否则难以建立完结型竞争力优势。”原T C L集团彩电新闻发言人刘步尘告诉《英才》记者,其中上游产业链主要包括面板和模组两部分,前者占整机成本的60%,后者占15%左右。

  20多年前,日本和韩国就开始投资液晶电视的技术和产业,能自我生产面板和模组。但在中国,因为专利制约,加上面板建设需投入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的资金限制,面板只能依靠从国外采购。整个上游产业链中,只剩下模组可自家掌控了,于是“先进入投资不是很大的模组”就成为国产彩电商的策略。

  国内CRT时代讲究靠近市场,平板时代则讲究靠近模组。随着液晶电视销量的上涨,如何在传统CRT电视“谢幕”前,在液晶模组上取胜,最终提高利润,成为国内家电巨头共同的考题。

  为此,T C L、海信、康佳和创维都在暗中酝酿模组。

  早在2008年4月15日,李东生就已开始布局液晶模组。今年3月,T C L液晶模组首条生产线完成试产,进入全面量产,首月共产32英寸液晶模组20700台。

  据了解,因为产业技术发展较快,原来TCL定向增发只考虑做一个液晶模组的项目,现在延伸到项目上下游,形成液晶模组整机一体化的产业链。

  李东生说:“现在我们不是单纯依赖进口模组来组装,而是自己在面板中装自产的模组,再装成总机。模组一体化的推进,使得TCL对彩电产业链的掌控程度将提高到65%。2009年供应链周转天数将降低到37天,而三星目前是45天。”

  据TCL液晶模组项目负责人贺成明介绍,随着液晶模组的产量加大,物流周转、包装等环节将被砍去,最终降低成本。

  目前,因为资金和对模组重要性认识不足,彩电业内,只有TCL和海信的模组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我们的模组在一个供应链的流程里面实现,设计观念是最新的,不单在中国是第一,在国外同行当中也是遥遥领先。”谈起对手海信,李东生一脸自信。

  刘步尘指出,虽然面板才是彩电业的制高点,但国内厂商主要体现在模组的较量,跨入液晶模组一体化工厂的建设,也就意味着TCL率先间接抢占了国产平板电视产业链的制高点。

  在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研究员秦合舫看来,模组上和整机一体化所取得的成本优势可助TCL在液晶电视市场获得更大竞争力。即使手机和家电产品销量仍然有下滑,也能够被液晶模组上获得的营业收入所弥补。

  而在李东生的规划中,模组还有着深一层考虑。

  “国内家电还处在提高自身工业制造阶段,平板电视种类多,但产品的性能、技术都在模组阶段。而模组整机一体化,则是提升彩电工业制造能力的重要一环。”

  独家对话

  “让整个产业重组洗牌”

  关于经济危机

  《英才》:如何看待金融危机?

  李东生:金融危机下,虽然去年下半年销售和我们的目标有比较大的差距,但在整个产业中并不是我们一家这样,国外企业受的损失比我们还大。我们没有出现像前几年大幅度的亏损,已经能够比较有效的管理整个业务链,防范这种风险。

  金融危机对我们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能够把握这个机遇,让整个产业重组洗牌,我们将能争取更大的市场,或者是缩小跟国外领先公司之间的差距。

  关于核心竞争力

  《英才》:你对网络电视如何看待?

  李东生:电视内容和互联网结合,乃大势所趋。10年前,T C L就曾与微软、英特尔(行情,资讯,评论)等合作进入互联网电视。但因技术受限,无实质性进展。2015年,数字电视技术将全面采用,融合网络将真正可行。

  眼下,TCL在国内和欧美都开始往网络电视方向迈进,TCL彩电多媒体部门、工业研究院和通讯已联合成立了工作组来一起推动。《英才》:未来TCL的核心竞争力会体现在哪一块?

  李东生:我们是一个专业的消费电子企业。业务集中在多媒体电子、通讯和家用电器三大产业领域,产业结构类似韩国的三星、LG。

  关于企业管理

  《英才》:如何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

  李东生:在中国要做好一个企业,单具有专业技能还不够,还要有社会文化的阅历和经验,要学习很多社会、政治方面的知识。这点中国企业管理和欧美企业管理很不同。

  我是学理工的,没有机会系统的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走了一条捷径:就是通过阅读,借鉴某一个近代人物,去研究他的思想行为做法,来读中国的文化和管理,从中得到启发。这比去读社会学、政治学、人文学,来的更加简单易懂。《英才》:哪一个近代人物值得你借鉴?

  李东生:曾国藩是近代人物,跟我们隔的不是太远,他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可以找到很多痕迹,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借鉴。《英才》:在现代产业中,你最欣赏哪些人?TCL有没有标杆型企业?

  李东生:每个企业千变万化,管理方式肯定都不一样。成功的企业都能给你一些借鉴。

  早年研究通用较多,中国介绍欧美管理企业的案例最早是从通用引用的。作为现代人,不能以固有的视野看世界,你必须要接受新的东西。

  李东生思辨

  TCL跨国并购的得与失

  TCL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其他中国企业在跨国收购中遇到的问题。

  文|本刊记者胡祥宝

  李东生力挺国际化的同时,从2009年春天开始,中国企业家纷纷进入海外市场,跨国大收购滚滚向前。

  在北京锡恩管理顾问公司首席顾问、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专家姜汝祥看来,“T C L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最重要的一笔财富。”

  T C L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其他中国企业在跨国收购中遇到的问题。在如今并购迭起的浪潮中,重新审视T C L跨国收购的得与失,将使中国企业获益匪浅。

  在并购汤姆逊之前,T C L还是国产家电和手机的巨头,还在越南跨国并购中,搏杀出盈利的生路,为何在法国却以10多亿元的巨亏告终?

  这是当时李东生苦苦思虑的难题,也是当下企业跨国大并购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深陷泥沼3年

  巨亏后,李东生抛弃之前的人情管理,忍痛“壮士断腕”。

  “并购之初,我们对欧洲市场的难度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无论是资源、资金、人才储备,还是对欧洲当地市场的了解。这使得整合过程比预计长,代价比预期大。并且并购过程中市场发生了巨变,当时错误地判断汤姆逊的投影电视技术遥遥领先,但国际彩电快速过渡升级到LCD(液晶平板)并迅速普及,这让TCL措手不及。”

  5年后的李东生在面对《英才》记者旧事重提,对于当年的并购失利,此时的李东生已经练达了许多。

  实际上,当时彩电行业几经价格战之后,利润率已处在仅仅2%-4%的困境。而在欧洲,运营、员工等成本却高居不下,这使得其盈利能力极低。

  除了产品利润的瓶颈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TCL内部人士也透露,并购后TCL管理团队集中精力于北美扭亏,欧洲业务策略不当才是主因。

  当时电视的销售量增长主要在液晶,但TCL却继续大量生产普通的显像管电视机。据市场研究公司GFK的统计,2006年3、4月,平板电视占据欧洲彩电市场销售额的79%,这使得T CL的CRT产品还未上市就不得不开始折价,自然亏损不断。

  姜汝祥则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最大的阻碍并非业务层面,而是管理模式与团队层面。“管理团队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了解的还很不够,而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速效。产品上优势可以速效,但大多建立在成本与功能上,永远不会获得消费者的尊重,只有建立在消费者尊重基础上的品牌,才是真正的国际化成功。”

  对此,李东生也看得很明白:中国企业去海外,管理和技术上的软肋暴露在敌手眼下,只有打造自主品牌,才能在国际化过程中获得长远发展动力。

  在巨亏后的3年里,李东生如履薄冰,小心翼翼。2006年11月,T C L在欧洲开始转型:终止原来所有电视销售,进行人员重组,并扩大其在欧洲彩电市场的OEM业务。

  与此同时,李东生开始在资金、品牌、管理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求获得重生。他甚至又像十多年前一样,披着一条彩带在商场柜台前亲自向消费者促销。

  现实中,现金流是摆在李东生面前的头号难题。为了渡过银行方面到期的短期债务,李东生采取增发新股、发行可转债,甚至通过抵押自己的股份来渡过资本压力。当时,盈利情况不错的TCL国际电工和低压电器也被迫出售。

  2007年,李东生将问世26年的TCL品牌首次进行再造:“TCL”的新释义“The Creative Life”(创意感动生活),替代原来的“TelephoneCommunications Limited(TCl做电话机起家)”。

  而在整个扭亏的大布局中,团队打造最为关键。

  巨亏后,李东生抛弃之前的人情管理,忍痛“壮士断腕”。昔日最大功臣万明坚被下课,创业元老胡秋生、袁信成、吕忠丽等相继离去,少壮派高管易春雨、杨伟强也先后走人,在国际化业务方面,更是4年换了3任CEO。

  “这些许多都是一起打江山的老兄弟,我也觉得很痛苦。”李东生曾在公开场合坦诚,“不能在国际化这种痛苦中转变,就只能黯然退场。”

  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继任者,李东生一度身兼TCL集团(000100行情,爱股,资金)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TCL-汤姆逊董事长等数职。

  到2007年,李东生国际化团队逐渐练成。这年10月,曾在飞利浦任职长达28年的梁耀荣,就任TCL集团高级副总裁。在由30多位高管组成的TCL通讯团队中,具有欧美背景的占了60%。而李东生自己也是,“左手曾国藩,右手韦尔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早亏比晚亏好

  “这就像人长大了要离开家自立一样,起初必然会面临经济紧张。”

  “与阿尔卡特的合资让T C L获得了GSM专利及阿尔卡特的品牌和海外运营商渠道,跨国并购让TCL通讯挺到了今天,并连续10个季度保持经营性盈利;此外还让TCL彩电摆脱了产业链的最低端。”对于国际化的价值,李东生很欣慰。

  在2005年TCL巨亏之时,就有分析师表示,虽然业绩极为糟糕,李东生毕竟迈出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质性步骤,只是当时被各种非议的表象所掩盖。

  姜汝祥则认为,TCL国际化探索不能以短期财务标准来衡量。世界上只要超过50年以上的跨国公司,没有一家没有经历过亏损的。“早亏比晚亏好很多。这就像人长大了要离开家自立一样,起初必然会面临经济紧张。”

  “经营企业是马拉松,不能急功近利,暂时跑在前或跑在后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在这个跑的过程当中,底气还有没有,有没有把能力升得更高。”而当时,海尔、联想、华为也纷纷走出国门。

  2004年12月8日,联想也宣布用12.5亿元收购IBM的PC业务,震惊全球IT业。“做的好,一步登天;做不好,打入地狱。”当时,整夜未眠的柳传志忧心忡忡。如今,跟曾经的TCL一样,联想也深陷国际化的牢笼。2009年5月21日,联想公布,其2008/2009财年净亏2.26亿美元,成为联想集团近10年来首次全年亏损。

  此外,从产业大环境来看,T C L的国际化也是获取生存权的必然之举。

  现实中,到2002年末,中国家电业,利润已“像刀片一样薄”,加之专业而强势的零售卖场渠道商的“搜刮”,彩电品牌在国内市场持续萎缩。

  在通信市场,李东生曾聘用万明坚,推出宝石手机,2002年获利12亿元,手机板块成为集团的第一支柱。但在众多国产手机和国际巨头的激烈交锋中,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TCL手机出现颓势,到2004年其销量和利润以年均50%的速度下滑。

  正是在这种家电和通讯面临双重危机的背景下,李东生急速运作国际化的大收购。他希望把规模和成本优势对外输出,一方面实现品牌上的联盟,另一方面切入国外的主流销售渠道,通过远征欧洲,以求走出中国市场苦海。

  只是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下,作为首吃“国际化螃蟹”的李东生必然得付出昂贵的“学费”罢了。

  正如李东生所说,总体而言,在国际化上TCL收获颇丰。“在困难和挫折中,队伍培养起来了,公司体制和结构逐步得以完善,业务也有了起色。同时也让继续留在这边工作的国外管理团队能够了解、适应、接受中国企业管理的观念,提高管理团队之间的互动配合效率。这是我们今后往前走的一个基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5136.html

更多阅读

李培生经验集 廊坊李培生的劳斯莱斯

李培生名老中医目录精勤博学的伤寒学家李培生李家庚李家康整理编者按:李培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专家,著述丰硕,曾多次主编全国中医药院校伤寒论教材及其教学参考书,并著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等三部伤寒学专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tcl集团李东生 李东生的TCL攻心计

     日前,TCL集团再度发布公告,称“计划向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发行不超过10亿股募集资金20.1亿元,用于支付收购旗下子公司华星光电30%股权剩余价款,其中董事长李东生拟以不超过3亿元现金认购”。  自2012年5月至今,李东生通过二

翻身仗 李东生的低谷翻身仗(2)

 我是学理工的,没有机会系统的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走了一条捷径:就是通过阅读,借鉴某一个近代人物,去研究他的思想行为做法,来读中国的文化和管理,从中得到启发。这比去读社会学、政治学、人文学,来的更加简单易懂。《英才》:哪一个

李东生身价 李东生的低谷翻身仗(1)

 李东生不得不再次担当起翻盘手的重担,开始在通讯和家电领域挥戈出击……  采访|本刊记者 朱雪尘 胡祥宝/ 文|本刊记者 胡祥宝/图|本刊记者 梁海松    出处|《英才》杂志7月刊  过去三年国际化的巨亏压得李东生透不过气来,而2

tcl集团李东生 剖析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的管理“死穴”

  《鹰的重生》中,李东生将解剖刀朝向自己,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公开宣称自己在TCL管理上失误。但知识结构失衡的李东生并没有发现自己在管理层面的致命“死穴”。  创业二十四年后的李东生并没有发现自己的致命“死穴”,通过深刻剖

声明:《李东生前传 TCL国际化巨亏之后 李东生的低谷翻身仗》为网友单剑走天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