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夕帆:从工人到挑起家族企业大梁



初挑女鞋内销重任

  3月4日晚上9:00,成都武侯区簇桥簇马工业园成都依百兰鞋业近3万平米的厂房已经沉睡,唯有一幢三层小楼透出光亮,依百兰鞋业未来的接班人、26岁的吴夕帆一个人独坐在办公室里陷入沉思。

  今年6月,他将带领团队成立独立的子公司,挑起家族企业内销的大梁。过去的一年,依百兰鞋业出口产值高达1.8亿,而内销市场几乎为零,金融危机的冲击,让这个家族决定将经营重心转向内销。“我行吗?我一定行的。”吴夕帆自问自答。远处操场上,厂里一群下班的工人正在嘻嘻哈哈地打篮球,看到这一幕,他突然湿了眼眶:老天,我有多久没有这样轻松过了!

  耐克创业神话

  吸引这个调皮逃课的孩子

  因为逃课打架,吴夕帆初二时被家里转到成都市一所私立学校,每年学费数万。每到周末放学,他看到校门口接孩子的林肯、奔驰、宝马停了长长的一串,才知道原来身边的同学家里都很有钱。吴夕帆发现这里的同学讨论的话题非常广,国外旅行、时尚潮流甚至生意经。一天,他路过班长的座位,看到班长把头埋到桌子里读一本厚厚的书。吴夕帆抢过书来一看:《独步全球》。这是武侠小说吗?出于好奇,他把这本书借了过来。

  这是一本介绍全球知名运动鞋品牌NIKE创业神话的书籍。虽然很多地方看不懂,但精彩的商战还是让吴夕帆非常震撼,从此,他的书架上渐渐摆满了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等商界名人的传记以及财经、商战类书籍。

  初二开始经商

  到电脑城倒卖电脑配件

  初二的一个周末,吴夕帆把家里坏电脑的主机抱到电脑城去修理。刚到门口,一个做电脑回收的人就叫住了他,“小伙子,你这电脑卖吗?”吴夕帆好奇地跟对方讨价还价,最终以8200元的价格成交。

  第一次拿着这么多现金,吴夕帆战战兢兢地回到家,把空空的主机箱用布遮得严严实实。一个月过去了,父母并没有发现家里的电脑被儿子卖得只剩一个空壳。但为了求个安稳,吴夕帆再次来到电脑城,想把电脑买回来。货比三家,吴夕帆发现只需花7900元,就可以从市场上买回同样配置的所有部件。这么一倒腾,居然赚了300元。此后的周末和节假日,吴夕帆只要一有时间就到电脑城溜达。看到有便宜的好货,就买下来囤着,再加点差价卖给下家。

  吴夕帆高二那年,台湾发生大地震,他的第一反应是:台湾的IT制造业世界闻名,这次地震可能会使内存条涨价,要抓紧时间囤点货。吴夕帆第一次开口向父母借了几千元,再加上自己全部家当,全部购进了内存条。果然,内存条价格很快翻了一番,吴夕帆这一把就赚了一万多元。

  大学不认真读书

  学费拿去开了服装店

  吴夕帆所念的大学,离四川音乐学院很近,他发现学校里的女孩子特别爱打扮,对买新衣服总有源源不断的热情。大一下学期,他和女朋友在川音后门一条偏僻的小街租下了50平米的小铺。瞒着家人,用大二的学费从盐市口泰华商城进回一批货就开了张。

  服装店的生意并没有想象中的火爆,原因是离泰华太近了,大学生们坐校车都可以到泰华,又何必在吴夕帆的小店买呢?吴夕帆决定去广州拿货。他们从广州淘回来的货,总能吸引女孩子的眼睛。老客户越来越多,生意最好的时候,他的小店一天卖了4800元的货,利润就有3000元左右。

  一年半之后,吴夕帆关了这个店,拿着赚来的五六万元,再跟妈妈借了2万元,在泰华商城4楼租下一个15平米的铺子。他为自己的小店装上了刷卡机和液晶显示器,配上时尚动感的音乐。他还成为商城第一家引进短信平台的商家,新款上柜、换季促销总能第一时间告知顾客。很快,吴夕帆把隔壁铺位也租下来,1年后,他的店成为泰华4楼人气最旺的铺子。

  进入家族企业

  从裁料工人干起

  2006年,还没大学毕业,吴夕帆听从父亲建议,进入了家族企业。作为成都第一家装配女鞋流水线生产的企业,依百兰鞋业是成都鞋企里面比较规范的,但吴夕帆一开始却觉得什么都乱七八糟,经营观念也与父辈有很大差异。父亲看到儿子对工厂环境这么陌生,就让他去做工人。吴夕帆从裁料工人做起,每天低着头,不停的裁鞋料,到晚上下班时,脖子疼得抬不起来。就这样,他干了整整三个月。2007年父亲把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交给初出茅庐的儿子。

  感到知识不够用

  想去长江商学院深造

  一天,吴夕帆看到一个关于长江商学院的介绍资料,“这不正是我需要的吗?”吴夕帆觉得,自己虽然看了很多书,但要管理好一个企业,需要更系统的思维。吴夕帆把想去深造的想法向父亲说了,父亲开出条件:你必须到南方最好的鞋企去打工一年,我才给你交这38万元的学费。

  第二天,吴夕帆拎着行李就走了。来到广东一家正在招聘的大型鞋企,面试的是储备干部一职,实际是锤鞋工。一双鞋需要敲50下,一天得机械地敲上万下。三十七八度的高温,吴夕帆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并肩坐在闷热的厂房,一锤一锤地敲打。两个半月之后,家里有急事,吴夕帆回到了家族企业。

  初挑大梁

  从巴西请来设计师攻内销

  广东的经历,让吴夕帆对国内鞋业产业市场有了更深的认识:他打工的那家企业,比成都最大的鞋厂规模还要大上数十倍,工厂里有医院、学校和百货商场,像一个小镇一样。“广东做贴牌生产的企业已经做到了极致,但金融危机一来,照样一片一片的倒闭。”吴夕帆说,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做到不看订单吃饭。

  2008年7月,父亲把内销市场的工作也交给了吴夕帆。目前,吴夕帆已经注册了内销市场的商标和品牌,建立了一个近20人的内销团队。他还从巴西请来设计师,设计出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款式,并把新款女鞋放到网上销售,目前已经售出1万多双。

  进入长江商学院深造的计划也没有放弃,吴夕帆正在为通过该学院的考试做准备。“父亲已经61岁了,我必须在这几年内,把自己的实战和理论水平都提升一个档次,才能真正挑起家族的重担。”

  对话两代人

  儿子眼中的父亲:沉着勤奋节俭

  记者:父辈身上什么特质最让你佩服?

  吴夕帆:几十年经商的经验,让父亲看起来永远是那样沉着、老练,好像什么事儿都逃不过父亲的火眼金睛,遇到什么事,父亲都能扛过去。父亲非常勤奋,而且节俭,几十万元一台的机器,一买好几台眼都不眨,而他自己却一直开着一台老掉牙的车。

  记者: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给你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吴夕帆:父亲脾气非常好,从小到大,他一方面要求我独立,极少给我零花钱,一方面又给我自由发挥的空间。我中学时候就开始做生意,父亲知道这会影响学习,但他觉得这有利于培养我的实践能力,不但没制止我,还在关键时刻借钱给我。

  父亲眼中的儿子:创意多不圆滑

  记者:您觉得儿子的优势和缺点是什么?

  吴德国:夕帆很聪明,创意多,眼光也很独到。就譬如我们工厂原来有一块空地,本打算建间一排房子,夕帆建议我们改造成运动操场,给工人提供一个运动休闲的区域,有利于留住人才。果然,改成操场后,厂里人才流失的情况大大好转,每个月都可以节约上万元的招聘、培养新员工的费用。他的缺点就是人际关系处理上,年轻气盛,处事不够圆滑。

  记者:您准备什么时候交班呢?给儿子什么样的建议?

  吴德国:先让他慢慢上手,希望用三四年的时间逐步把担子交给他,目前希望儿子在管理和营销方面系统学习,坚持体育锻炼,有一个好的身体。

  父辈创业故事

  双胞胎兄弟联手闯荡造就成都女鞋名企

  吴夕帆的父亲吴德国和伯父吴德庆是一对双胞胎兄弟。从1986年兄弟俩从机关辞职下海起,创业路上经历数次生死攸关的危机,终于在制鞋行业闯出一片天地。目前,依百兰是成都鞋业第一家引进流水线生产设备的企业,年产值近2亿。

  1986年下海之后,兄弟俩在荷花池做鞋业批发挖到第一桶金。1992年,他们投资4000多万,在成都开办了一家电缆厂,在福建建了一个鞋厂。后来,电缆厂遇到挫折,兄弟俩把重心转到制鞋,把鞋厂搬回成都,取名依百兰。

  “我们也是成都第一家引进女鞋生产流水线的企业,”吴德国说,但没想到设备弄好了,本地没有工人会做,沿海工人又不愿意回来;设计师不适应,设计出来的鞋也不适合流水线生产。“连续三年,年年亏损,”吴德国说,当时他们甚至想过,是不是要走回手工制鞋的老路。

  经历了四年的痛苦摸索后,2005年,吴德庆找到了核心战略合作伙伴——全球女鞋贸易商巨头派诺蒙。依百兰与派诺蒙确立合作伙伴关系后,派诺蒙派驻7个代表,全面参与了依百兰的生产管理。

  和派诺蒙合作的第二年,依百兰的产值就从2000万升到值8000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鞋业带来全面冲击。然而,依百兰却在严冬中逆势而上,去年年产值飙升至1.8亿元。厂内现有的5条女鞋生产线正加足马力生产;与此同时,依百兰位于温江、总投资3亿元的新厂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建成之后,将新增16条生产线,成为西部名列前茅的大型制鞋企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5623.html

更多阅读

袁世凯家族魔咒 从参与到脱离 家族企业摆脱富不过三代魔咒

“不单单在中国,全球家族企业都面临着挑战和转型。对所有权和管理权的改革,以及代际之间的交接,企业文化的融合,都是家族企业在发展中所要面临的问题。”H集团创始人赖恩斯·休特对百年家族企业的未来以及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的独特挑战有

吴长江:从“赌徒”到“庄家”

 作者:《中国企业家》记者 王勇  借钱过年,对赌协议,被人扫地出门……他似乎总是生活在悬崖边上,但最终的胜出,却不能简单地归于“运气”  【《中国企业家》杂志】吴长江愣住了,他注视着我,足足一分钟,眼神中甚至带着一丝委屈。  这

企业发展路径图 从奥康看家族企业的发展路径

  在中国,民营企业多数以家族企业的形式存在,家族企业的产权结构与治理模式始终是学术界和大众媒体关注的话题。  在温州,家族企业的起源是基于本地区人穷地薄的现实,紧紧抓住当时国内卖方市场的形势,把巨大的市场需求与自身较低的

培养与培育的区别 从招商引资到培育培养企业能力

经常出差在外,家乡多个朋友特别是政府部门的朋友总说:“你常在外做咨询接触有实力的企业多,有没有外地厂商准备投资的、介绍投资项目到家乡?”原来,我所处的地区是在学习苏南发展模式,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听说还成立了专门的招商部门;还有从

声明:《吴夕帆:从工人到挑起家族企业大梁》为网友深蓝梦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