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是文化沙漠 “文化沙漠”香港的旧学教育


 香港不是文化沙漠 “文化沙漠”香港的旧学教育

      目前就读于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的梁逸峰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会因几年前一段古诗朗诵视频而走红华人世界。在2009年第61届香港学校朗诵节上,当时还是中学生的他朗诵了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晏几道的《南乡子》。在朗诵过程中,梁逸峰以其夸张的声音及瞪眼、张望、扯嗓等丰富面部表情,被封为“表情帝”。这段视频爆红后,甚至有香港艺人开始模仿梁逸峰的表情来做电视节目。

  不过,去除娱乐因素,有些人开始深思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香港这样一个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城市里,古典诗歌朗诵还如此强势存在?香港虽然顶着“文化沙漠”的名头,但实际上,香港每年各类大大小小的吟诵节、朗诵会不计其数。梁逸峰所参加的“香港学校朗诵节”早在1949年就已经开始举办,一般学校每年都会参加。在这些诗歌的原产地中国内地,却难觅像样的古典诗词教育。于是有人说,尽管去挑梁逸峰诗歌朗诵里的问题,但在内地,就连这样的朗诵会都罕见。

  香港的旧学传统不止于此。在简单的朗诵比赛之外,层次更高、也更受到香港大中学生欢迎的,是各类诗歌创作比赛。由香港政府康乐与文化事务署举办的“全港诗词创作比赛”早在1991年就已开始,比赛分学生组与公开组,单年赛诗,双年赛词,到了2013年,参赛作品仍有约1200首。

  “我查阅了每届比赛的资料与作品,发现主办者几乎每次都要欣喜地宣告:是届参赛者的作品水准甚高。起初以为这是鼓舞士气之词,后来发现,还真不是主办者王婆卖瓜。诗词在人们匆匆揾食的香港,发达而烂熟的资本主义的香港,不但被如此顽强地接续,且生机勃勃,令人对港人不能不刮目相看。”媒体人章诗依撰文称。

  这一片旧学兴盛的景象当然与教育导向密切相关。在这些朗诵、创作比赛和教育机构背后,是支撑香港旧学传承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依托大学而生长起来的古典诗诗社。

  大学的诗社传统

  岑子祺2004年在香港城市大学读书时加入老师董就雄创建的“新松诗社”(以下简称“新松”),直到毕业多年后的今天,仍会参加诗社活动。每隔一到两个月,诗社成员便会有聚会,人数一般8-10人,最多的时候有20人。这些诗社有点类似《红楼梦》中的“海棠社”,老师事先规定好体裁、题材等要求,每位成员都要按要求提前上交自己的作品,并在诗会当天接受大家品评。

  聚会时,一般会有一位老师负责主持诗会,其他老师则品评其中几位同学的作品。之后成员会吟诵自己的作品,还会有集体的讨论,包括诗词的用字、平仄、意境等,有时一个字的用法也会讨论很久。老师们在返还学生的作品纸上还会有眉批和评语,以便学生在结束后根据老师的评语来改善作品。“这样做下去,很多同学坚持一两年以后收获很多,创作的质量和速度都会大幅度提升。”岑子祺说。

  城市大学以理工科为主,因此来到新松的大部分学生反而不是文科生,有理科、法学、商科的学生。诗社也不局限于城大的学生,除了像岑子祺这样的毕业生,还会有港大、中文等外校学生,一些网友、中学生,甚至年过六旬的老人也会来参加。“诗社不收费,只是一群有兴趣的人在学习。所以我们其实没有门槛,只要你有兴趣都可以来。”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一级导师董就雄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为了鼓励创作,诗社会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学校或主办方则将作品选取结集成书,香港政府有一些资助计划,帮助这些书籍的出版。在浸会大学的古典诗社“璞文诗社”(以下简称“璞社”)等诗社的结集里,往往是先排学生作品,后排老师作品,老师会优先让学生作品得到更多出版机会。

  在中学,考试才是第一

  董就雄自己对旧体诗词产生兴趣,源于中学时期参加旧体诗词创作比赛。“中学时看到现在的人还可以写唐诗宋词,觉得奇怪,最开始因为没有动力创作,而参与了一些比赛,之后有了兴趣,没有比赛也会写。”

  虽然诗歌创作和朗诵比赛也延伸到中学,但相比大学教育体系对旧学的重视而言,目前香港中学体系的教育对文言和古典诗传统传承的作用并不大。董就雄认为,“学生都关注考试了,根本没时间想着古诗古文的趣味”。比如因梁逸峰而为人所知的香港学校朗诵节,一位香港中学教师就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很多学生也只是为了升学加分而参加。

  董就雄认为,香港的古典诗词、文言文等旧学传统的传承,主要在于大学资源的教育及辐射。尽管“璞社”、“新松”这些诗社都不在正式的教育体系之中,但却依靠大学教学资源存在。在正式的大学中文系课程中,“诗选”是训练专业学生古典诗创作的重要课程。在内地,不少高校也有“诗选”,但未必需要写诗,可能更着重诗的技巧,或诗歌欣赏。近几年内地整体对诗歌要比以前更为重视,但香港却是一直保留这个传统。董就雄1998-1999年在中文大学中文系读本科时,诗选课就是必修课。据他回忆,当时一个系里90多人,就分开八九个班来教授,保证老师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教会他们写古典诗。

  “诗选课非常重要,促使香港有这么一批坚定的人对传统文化有高质量的保留,这不是纯粹的热心和兴趣可以做到的。我在内地看到有人写了几十年诗,他们以为是诗,但其实不是。香港这批人写诗,拿出来给人看,大部分问题不大。”董就雄说。

  反过来影响内地

  董就雄所说的“香港有这么一批坚定的人对传统文化有高质量的保留”,这个诗人群体的历史也是值得追溯和研究的。早在清末民初,内地政局动荡,广东文人涌入香港,文学风气渐盛。以大学为本位的诗社目前气氛保持最好,最为出名的就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邝健行2002年创建的璞社。“香港有一批老先生在不断创作,但我认为大学的诗社是一个生力军培训地,这是香港不断有年轻人坚持写诗的原因。”董就雄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董就雄读硕时师从邝健行,2002年璞社成立后参加,至今未辍。之后到了城市大学做老师,董就雄与同事效仿璞社发起新松。

  与香港诗社相比,内地诗社的会员往往在数量上多很多,不定期聚会,通常有大型活动才聚在一起,很难这样当面斟酌用字用句。大学诗社每一次聚会人都不多,好处是可以进行高质量的教学,所有人可以针对一个人、一首诗、一个字。“我也接触过内地的一些诗社,感觉诗社平时都是老师在发话,比较少进行提点。此外他们很多都有官方背景,而我们这些诗社完全是自愿组织,除了出版时可以申请文学资助,平时完全靠兴趣维持和参与。”董就雄表示。

  近年来,香港地区所保留的旧学教育传统反过来影响到内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邓小军 2005年在浸会大学访问两个学期后写下《璞社纪事》,并借鉴诗社中的一些方法为学生上课。“事实证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并不矛盾。香港高校的中文系都设有诗词习作课,这在内地高校中文系几乎是空白了。”邓小军写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607.html

更多阅读

张爱玲不是你们想拍就能拍的 爱情不是想买就能买

最近读张爱玲,读得蠢蠢欲动。嫌不过瘾又翻出几部被翻拍的电影版重新看过,不免有些惋惜,更多的还是失望。在为数不多的几部翻拍片中,除了李安借张文讲了个自己的故事外,其余几部,完全不得要领。许鞍华虽然足够细腻,但她那是种生活气,张爱玲的

周采茨:名媛不是有钱就能堆出来的

周采茨:有钱堆不出名媛  “不是每个富二代都有机会被叫做名媛。更不是每个元媛都来自富人的家庭。有一次我约一个女孩见面,她拎的是个鳄鱼皮的名牌经典包来衬身份,殊不知,这个包害她在我心里被扣掉好几分。我倒是宁可她带几幅自己

死亡游戏和死亡塔是不是李小龙本人演的? 死亡塔李小龙国语

《死亡游戏》前面30分钟是李小龙本人演的,后来李小龙就去世了,《死亡游戏》才拍了一半,后面部分是嘉禾公司补拍的,后面出现的 比利就是唐龙代替演的,本片也从1973年托到了1980年才上映了,《死亡游戏》也是李小龙的遗作。《死亡塔》根本不

声明:《香港不是文化沙漠 “文化沙漠”香港的旧学教育》为网友孤琴候萝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