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永不止步 “亚洲糖王”郭鹤年永不止步



尽管他本已低调,尽管已过八十高龄,但是,细心的人们还是可以看见他忙碌的身影。仅仅去年和今年,他会见的中国国家部委和省市领导人就不下几十个。

  几十年来,素有“隐秘富豪”之称的郭鹤年一直是大马首屈一指的超级富豪;二十年来,他也是全球华人十大富豪榜的常客。潮去潮来,沧海桑田,郭鹤年何以能屹立大马富豪第一高峰于不倒?

  究其缘由,郭鹤年熟谙快半拍商法,娴熟运用儒家传统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将家族企业的优势与现代管理长处熔于一炉,同时拥有顶尖级的合作阵容,稳扎稳打,谋定而后动,因而成就大业,缔造出一个拥有食品业、酒店业、房地产、物流、航运和传媒业于一体的无疆界商业帝国,成为“南洋帮”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上世纪九十年代,郭鹤年宣告退休,将商业帝国的接力棒交给子侄。实际上,老而弥坚的郭鹤年却是退而不休,超脱而不解脱,在关键的投资和方向性问题上,还是一言九鼎。

  而在家族企业把重心置于香港和内地的今天,人们不难从报章上看到这位隐秘富豪的身影。在去年和今年,他就同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河北省省长郭庚茂(现为河南省代省长)、湖南省省长周强、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等中国部委高官、封疆大吏会过面,探讨投资合作的商机,足见其人脉之广及以后投资中国之走向。

  从“甜蜜的事业”到“亚洲糖王”

  2007年,美国财经杂志《亚洲福布斯》的最新调查显示,马来西亚40大富豪身价总值比上年激增65%,高达430亿美元,84岁的华裔糖王郭鹤年稳居马国首富地位,其身价高达76亿美元,较2006年增加了20亿美元。

  同年,美国《新闻周刊》亚洲版最新一期评选出亚洲十大资产过十亿美元的富豪,这些人都是叱咤风云的熟面孔,其中有七位华人大亨。郭鹤年位居第5,排在港商李嘉诚、印度富豪安巴尼兄弟和港商李兆基之后,与排在第4位的澳门赌王何鸿身家同为70亿美元。而列在其后的则有经营之神王永庆、大马赌王林梧桐、亚洲富婆龚如心,以及韩国三星集团的李健熙、现代汽车的郑梦九。可见郭鹤年在亚洲乃至世界财经界并非浪得虚名。

  而位居富豪俱乐部的超重量级人物,郭鹤年的事业却是从经营糖业开始的。郭鹤年祖籍福建福州,其父郭钦鉴于1909年漂洋过海到了马来西亚,他本人则于1924年出生于柔佛新山,并在那里接受教育。1947年,郭鹤年到了新加坡,开设了他平生的第一家公司,取名力克务;而后又与家族鹤字辈联手创办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并在25岁被推为事长,从此奠定了郭氏兄弟集团在华人财团天王巨星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郭鹤年深感眼界需要开扩,便动身到伦敦学习和做市场调查。他深入研究和考察了企业经营的方法和国际贸易规则,尤其对蔗糖买卖、经营用心最多,所得甚丰。50年代中期,他返回马来西亚成立民天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商品贸易;继而与马来西亚联邦土地发展局合作,在槟城创办了当地第一家榨糖厂。他从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产蔗国购入原料或半成品,在自己的榨糖厂加工后运销各地,并通过设在香港的商品经纪商销往中国内地,乃至产蔗所在地的东南亚各国。在短短的几年间,他就掌控了马来西亚的蔗糖业,获得丰厚利润,被誉为“大马糖王”。

  此后,郭鹤年又向马来西亚租借位于玻璃市州约1万英亩的土地,辟为种植园,种植甘蔗,并成立玻璃市种植有限公司。同时,他以手中大量的白糖和资金,大进大出国际糖业交易市场,屡有“大手笔”。有资料显示,郭鹤年麾下的郭氏兄弟公司一度掌握了大马糖业市场80%的份额,而且通过多边贸易,每年所控制的食糖总量达150万吨左右,约占当时国际糖业市场的1/10,“亚洲糖王”的称号不胫而走。甜蜜的事业,开启了郭鹤年商业帝国的第一春,为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跨国经营打造企业王国

  如果说糖业构筑了郭鹤年企业王国的基石,那么,酒店业则是其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挖到糖业这第一桶金之后,郭鹤年并没有在如日中天之际“恋战”,而是一鼓作气地向众多领域进军,走上多元化、跨国化的发展之路。

  1971年,郭鹤年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合资建造新加坡第一家豪华酒店,取名香格里拉,其英文为Shangrila,意为世外桃源。这个极富浪漫色彩的名字吸引着众多宾客,也使得郭氏赚得盆满钵满。

  后来,他相继在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斐济、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香格里拉连锁酒店,形成了跨国性的网络,并经常在国际酒店业评比中获得殊荣。也是因为郭鹤年能够敏锐地看到“太平洋区域,特别是西太平洋,具有旅游业成长的最大潜能。它拥有一切条件以确保这项成长,以及它在不久后的繁荣”。因之,郭鹤年又有了“酒店大王”的美名。

  此外,郭鹤年还有国际商界“多面人”之称。除了糖业、酒店业外,他还涉足航运业、房地产业、金融、矿业、文化娱乐和传媒业等领域,并均有不俗表现。他曾被评为马来西亚十大企业榜首,被授予企业界最高荣誉“金字塔奖”。

  郭鹤年的经历,是近年来著名华商经营国际化的一个范例。观察家认为,郭氏家族秉承华商善于经商的传统,在获得最初的成功后,便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的方式进行投资,只要有钱可赚,便决不放弃,因而越滚越大。

 梦想永不止步 “亚洲糖王”郭鹤年永不止步

  眼光独到看好中国前景

  使郭鹤年的商业帝国能够同世界华商一竞短长的是,他眼光独到地挥师香江,建立了面向中国内地的桥头堡。郭鹤年在回忆二十多年前“猛龙过江”的心路历程时说,1974年的一天,他召集公司会议,讨论是否去香港发展,结果有一半的人举手同意,于是便在香港成立了嘉里集团有限公司。而当时世界旅游业方兴未艾,决定发展酒店业,兴建了第一个香格里拉酒店。

  此后,他参与合作永安中心、南洋中心等等地产项目;同香港航运界巨头曹文锦联手航运业;参与传媒业,与香江闻人邵逸夫合作,进军香港无线电视,入主英文报纸《南华早报》……在“九七”问题不被很多港人看好,不少香港富商和中产阶级纷纷移民美加、澳洲的情况下,郭鹤年大展璀脚,风生水起。在跌宕起伏的商海中,郭鹤年尽管大进大出,但他旗下的企业运作总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总能在贷款期限内及时摊还,不需要与债权银行重组贷款清偿,更不需借助外援。

  郭鹤年更令人赞叹的是,他利用香港靠近中国内地的近水楼台,以勇者无惧的姿态进军中国市场。1983年,郭鹤年与北京四季青公社、中国经贸部五矿进出口公司合作,在北京兴建了香格里拉大酒店。这是郭氏兄弟集团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家酒店,在当时是一个大项目。

  继北京香格里拉一炮而红,郭氏又在深圳、上海、福州、长春、沈阳、昆明、武汉、杭州、青岛、包头、呼和浩特、满洲里和大连等地兴建了约50家酒店,其中北京就有香格里拉大酒店、中国大饭店、嘉里中心等。有资料显示,目前郭氏集团在内地的在建酒店便超过20家。郭氏还雄心勃勃地寄望在不久的将来,内地酒店数量可以达到100家。须知,这些四星、五星酒店,就像会下金蛋的金鹅,将给郭氏家族带来巨大的财富。而在北京奥运期间,这些酒店显然商机无限,获益良多。

  郭鹤年的长子、香港嘉里集团董事局主席郭孔丞在北京出席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成立大会时就表示,今年夏天,他们全家都要来北京看奥运。此中既有华人心系奥运的情怀,也有在酒店业一枝独秀的怡然心境。

  当然,郭鹤年家族在中国内地的投资并不限于旅游业、酒店业,他还把投资的触角延伸到房地产、食品业、采矿业等领域,而且不做则已,一做就要做到最好。像最近因粮油价格ì升而为大家熟知的金龙鱼食用油品牌,便出自郭氏集团之手,目前郭鹤年在中国内地建立了深圳、上海、天津和青岛四大粮油生产基地,以及防城、成都、西安、营口等十几个生产加工点,覆盖全国市场,构成庞大的粮油食品生产加工体系。嘉里粮油在中国生产“金龙鱼”、“香满园”、“元宝”、“胡姬花”、“鲤鱼”、“巧厨”、“花旗”和“手标”等16个品牌的食用油。

  郭鹤年在中国内地大举进军,同时也收获丰硕成果。他在回顾中国投资经验时说:“海外华裔也好,港澳居民也好,投资中国大陆,我觉得将是一件最好的事情国内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要跑得快的话,海外华人的推动力是相当有效的,能够促成国内高级领导人的愿望。”

  对于他所起到的示范效应和影响,中国领导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创建特区时,曾借重华侨华人众多的闽、粤两省,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在《邓小平文选》中,他与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单独谈话并见诸文选的并不多见,而其中就有邓小平同郭鹤年的谈话录。在这篇题为《共同努力,实现祖国统一》的谈话中,邓小平同郭鹤年就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振兴等问题,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邓公对郭鹤年说:“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还有海外华侨,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子孙。我们要共同奋斗,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邓小平的谈话,同他称中国有着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的“独特的机遇”,系异曲同工。而郭鹤年投资中国,又何尝不是抓住这独特机遇而获得的双赢呢?

  退居幕后交好“接力棒”

  郭鹤年以十万马币闯天下,到上世纪末,已稳居世界十大华人富豪之列,而且至今地位未曾撼动。但“华人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让他惕然警醒。1996年,他同马哈蒂尔首相的儿子就谈到,他与集团的高层人员在过去的三到五年,一直在讨论接班人的问题,并把这个问题作为该集团在ó接21世纪来临时的首要挑战。

  1992年,郭鹤年宣布退休,将事业交给他的子侄、女婿们。他运筹帷幄,巧妙布局,其子侄“孔字辈”已在家族企业各司其职,担当重任。从他的儿子郭孔丞担任“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会”20名信托人之一,以及最近郭孔丞出任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要角,便可见他对这位长子寄托了无限期望。

  尽管郭鹤年在上世纪90年代就表示要交棒给晚辈,不过,他是退而不休,仍拥有郭氏集团的最高决策权,尤其在对中国内地与香港的投资方面起着“老马识途”作用,在决策上,依然一言九鼎。“做生意有如逆水行舟,必须不断向前,否则,一停下来便可能倒退。因此,我们不能停下来,必须不断向前、不断寻找机会。”这大概也是他的夫子自道吧!

  上世纪90年代,香港报章曾问过郭鹤年:“早几年你曾说过退休,为何又重出江湖?”郭氏的回答是:“我前几年曾讲过退休,但退休不是不做事情。”他还这样剖白心迹:“就我的个性而言,是很难闲下来的。”

  这些年,尽管他本已低调,且大幅压缩本人的曝光率,但是,细心的人们还是可以看见他忙碌的身影。仅仅去年和今年,他会见的国家部委和省市领导人就不下几十个,即使站在第一线冲锋陷阵的华人富豪也未必有他多。

  实际上,郭鹤年老而弥坚,也有家族遗传的基因,他的老母亲郑格如到了晚年,还是思维清晰。郭鹤年在谈到他母亲时说,她到了92岁,天天还要看报纸,你今天如果跟她谈,比起和我谈有趣一万倍,她什么都懂。

  一位真正的绅士

  除了巨大的财富,郭鹤年确拥有超凡的个人魅力。他有令对手心悦诚服的本领,而且非常和蔼可亲。郭鹤年身边的人都说:“他是一位真正的绅士。”郭鹤年不喜抛头露面,不爱宣传招摇,也从不炫耀自己的财富,且生活节俭简朴,作风平易近人,处处体现出他那地道的绅士风度,赢得了他的朋友、下属乃至对手的一致称赞。

  他不追求虚名,非常务实,讲话言简意赅,做事稳扎稳打,踏踏实实。虽然他与马、新两国许多要人有着深厚的私人交情,但他除了曾担任马来西亚驻美国大使和马来西亚旅游局主席等职外,极少出入政界。

  郭鹤年谦称,自己只是一介商人,他把自己一生的努力,都倾注在商业活动中,而近年来,郭鹤年更是公益事业的积极倡导者。他曾通过其嘉里粮油(中国)公司,向主持“希望工程”的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捐赠5000万元,为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提供助学金,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他在给基金会的信中写道:“我经常说,人生在世,有两件事要做:首先要刻苦工作,努力奋斗,安排好家庭的生活;同时,也要帮助一些在教育上有需要的人们。这样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和进步。”今年春天,中国南方发生冰冻灾害,郭鹤年和他旗下的公司亦慷慨捐输,为灾区人民施以援手。

  如今的郭鹤年已到了含饴弄孙的年龄,但郭鹤年对事业的热情仍然不减。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在郭鹤年看来,90岁才是古来稀,所以84岁的他依然宝刀不老,就像动画片中活力无限的兔八哥一样。郭鹤年看起来总有使不完的劲,其“创业宜趁早,拓业不怕老”的精神广受各界人士赞誉。

  郭鹤年说,人生一定要有挑战。我讲的是对脑的挑战,而不是璀击台的挑战。是的,即使这位隐秘大亨退居幕后,但他“领军人物”的标志依然那样鲜明,无可取代,并在这激烈竞争的时代带领他的商业舰队劈波斩浪,航向更遥远的彼岸。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6315.html

更多阅读

郭鹤年:香格里拉酒店之父 30P

郭鹤年:香格里拉酒店之父 (30图)2013-09-09 21:44:22郭鹤年一人身兼两王,先是享有亚洲糖王的美誉,后来又有酒店大王之称,可他的事业还不仅限于此。从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传媒到粮油,他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 1

赤子拳王 赤子糖王郭鹤年

      出身于马来西亚富贵之家的郭鹤年,或许是华商当中最为低调的“富二代”。他26岁就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商海打拼数十年,跻身成为马来西亚首富的他却极少在媒体上抛头露面。传媒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郭鹤年的传奇段子:1986年,香港

创业之路记事实录 马来首富郭鹤年的创业之路

他一人身兼“两王”,先有“亚洲糖王”的美誉,后又有“酒店大王”之称,可他的事业还不仅限于此。      他一人身兼“两王”,先是享有“亚洲糖王”的美誉,后来又有“酒店大王”之称,可他的事业还不仅限于此。从白糖、酒店、房地产、船

马来西亚的十大首富 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的财富之路

在马来西亚,华人很自豪,因为在“马来西亚40大富豪排行榜”的前10名中,有7个人是华裔。首富郭鹤年崛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亚洲糖王。在其糖业鼎盛时期,控制了国际市场上每年食糖贸易总量的1/10。70年代中期他大举进军香港,同时环绕太平洋建立起庞

郭鹤年:大隐隐于市的多冕之王

他一人身兼“两王”,先是享有“亚洲糖王”的美誉,后来又有“酒店大王”之称,可他的事业 还不仅限于此。从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传媒到粮油,他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也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他可能是除了政治领袖外,最

声明:《梦想永不止步 “亚洲糖王”郭鹤年永不止步》为网友功成名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