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危机之下,不少家底殷实的中国企业按捺不住去海外“扫货”的冲动,从矿产资源到金融资产,诸多领域中都出现了中国企业的身影,这些中国企业真的具有走向海外的竞争力了吗,是脱颖而出?还是水落石?在刚刚举行的2009年度“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发布会上,国际著名战略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执行合伙人、大中华区总裁常博逸接受了本报记者对上述问题的采访。
海外并购“购”什么
常博逸表示,金融危机确实创造了很多的机会,但是不能因为东西便宜,你就能把商业萎缩的东西买回家。你先要看一看你究竟有没有一个非常扎实的,国内的业务基础。第二个你还是要有一个非常扎实的商业逻辑,到底你为什么要收购这家公司。第三点就是要确保你不能支付过高的溢价,而且之后你确实能够成功地对收购对象进行整合。
所以基于这样的一些东西,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应该首先还是聚焦中国市场机会,在这个同时应该积极审慎地来寻找国际潜在的并购目标,但是头脑一定要冷静。可能是有很多非常好的诱惑在外面,但是如果你没有相应的能力,可能你也没法点石成金。
本地冠军与全球冠军
常博逸表示,我想跟大家做分享两个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忠告。首先,没有本地冠军就不可能有全球冠军。大家都在谈国际化、全球化,但是很多人忘记了国际化它始于你的母国的。没有做本地冠军是不可能做全球冠军的。
第二个我给中国企业的忠告就是国际化需要时间,有的公司用了五十甚至一百年才走完这个历程。如果要国际化,你必须要在本土有一个非常扎实的业务基础。第二,国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你需要进行周密的规划、准备才能成功。
国际化不是一件“时装”,今天危机正好时髦国际化应该更多地是一种真实的需要,我们也非常关注到底哪些中国企业在中国目前的竞争环境之下,真正有这样的能力、有这样的意志,也有这样的决心来实现国际化。
海外并购与文化冲突
常博逸表示,企业国际化不可避免地要按照国际规律来行事,这里面包括用国际通行的语言来开展工作,包括商业上的一些条款等等。同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也会面临很多截然不同的经营环境,这个也会增加公司内部的这种多元性,让中国企业能够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来看待新的挑战。我认为随着中国企业逐渐地国际化,中国式的国际化管理也会逐渐地成型,它可能会汲取很多中国式管理的优良传统,又融入一些国际的因素。
举个例子,大部分的美国人根本不会说任何外语,因为美国已经够大的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美国就等于世界。现在我们经济危机暴露了很多西方文化之中的弊病,那这个实际上全世界的有识之士,包括西方、包括美国、欧洲、中国的人,大家都可以一起坐下来进行反思,来看危机后的全球应该是植根于什么样的一个商业文化,来进一步地发展,那我想这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相信中国也在这个之中,能有它自己的一份贡献。
关于外资并购中资企业
常博逸表示,我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包括收购中国公司、中国品牌都是非常正常的商业行为,在欧洲这个也是非常常见的,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双向的选择,是一个平衡的选择,也就是既有外国公司来到中国来收购中国的企业,同时也希望看到有中国的公司走出去收购国外的企业和品牌。
第二点可能是更重要的,就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兼并收购、市场进入,不能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作为代价。我们不希望看到因为有某些公司的进入、收购、兼并,在市场造成了垄断性的力量,造成了持续的竞争优势,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受损,这是我们不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