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沙皇任志刚:雷曼风波瑕不掩瑜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这是去年底任总对古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改写版。从1993年金管局成立至今,任志刚一直是金管局的掌门人,任总自己数了数,他在这一位置上,已经送走的和正在相处的顶头上司前后历5任财爷了,“流水的官”仿佛是财爷,而任总却是“不倒翁”,也不枉其有香港“金融沙皇”之称。从前年年底开始,市场就开始风传,任总到龄后要退休,后来任总续约一年,做到了现在。

  从10月1日起,每逢金融市场有重大消息,以后记者聚集在中环国金中心二期地下的金管局接待处,等候的不会再是任志刚,香港金融界将进入一个没有任志刚的“任后时代”。“金融沙皇”不是一天两天造就的,港府早就开始物色任总的接班人了,但无论是谁接棒,一时都会难有任总多年的威势,相信香港金融界已经不再容易产生类似任总这样的“金融沙皇”。

  香港传媒常称李嘉诚叫“超人”或“诚哥”,李兆基叫“四叔”,何鸿燊是“燊哥”,任志刚则为任总。任总这个“总”,或许是业界威权的体现。不过,笔者相信,在过去16年,任志刚个人的威权和金管局的威权,其实是两体合一的。

  任总即将挥手自兹去,他个人的威权将会逐渐淡化,而金管局的威权,应该不会因为任总的离任而式微。有如美联储,格林斯潘走了,伯南克来了,尽管胡须佬的江湖地位远逊格老,但美联储的地位,并没有因为人事更替而失去权威。最近,港交所也在物色新的行政总裁,消息指出,港交所董事会已于上周三开会,通过委任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李小加来接替周文耀。无论是陈德霖接棒任志刚,还是李小加接替周文耀,最重要的是巩固并拓展金管局、港交所的威权,个人是不是“新沙皇”是次要的。

  任总任内,到底应该拿多少薪水,一直是议会议员、传媒记者、香港市民议论纷纭的话题,过了10月1日,这一话题将不再聚焦在任总身上。不久前,金管局的2008年年报显示,任总去年的薪酬高达1193万元,这意味着任总是全球最贵的金融监管机构领导人,高过周小川自不待言,其收入也相当于8个伯南克和3个特里谢,更有人为任总算了总账,说他执掌金管局16年,收入过亿。其实,这样的比较并没有多少依据,任总到底值多少钱?不会是如此简单的比较,这一问题,因为任总的退休,以后或许不用再争了,其人将去,其论亦息。不过,客观而言,作为香港一代金融掌舵人,对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任总是有功的,这可能是很难用金钱去衡量的。有评论说,任志刚是香港金融体系独立运作的奠基者。

  不过,笔者倒认为,尽管任总已经超龄服役,金融海啸发展到了今天,以任总的实战经验为香港再服务一段时间,其实是合适的,大可不必在这个时候临阵换将,让任总到龄即退。此时此刻,风高浪大,然而,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不如等过了这段难熬的日子,再让任总退休,其实也不迟。曾俊华对任总的评价,算是到位吧:在过去10年,香港的金融市场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挑战,在风高浪急的时刻,Joseph(任志刚的英文名)在处理这些挑战时往往扮演关键的角色。

  任总任内,金管局在2001年废除沿用37年的银行利率协议,银行各自厘定息率。任总宣布要退休的第二天,银行大佬汇丰突然减息,调低港元活期储蓄存款利率,由原来0.01厘大幅削至0.001厘,也就是10万元存入汇丰,一年的利息只是一元,惨不忍睹,存息之低已经接近零息,已经重返2003年SARS期间。【深圳商报】

 金融沙皇任志刚:雷曼风波瑕不掩瑜

  相关评论:任志刚留下的迷思

  任志刚要离任了。一个时代的终结,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启,将来不论是谁肩负香港金管局总裁的重任,“道德操守、专业素养、忠诚敬业、果敢担待、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熟通两岸三地金融政策、财经法规和丰富的实战经验等等”,都将是其顺利、成功履承金管局总裁职责和促进香港金融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纷扰香港多时的任志刚去留问题,总算尘埃落定。港府5月19日终于宣布,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先生,将于今年10月1日离任荣休,新的继任者仍在遴选待定之中。这是否意味着香港金融发展风起云涌的任志刚时代已经结束,一个全面创新、深度融合与深化监管的香港金融新时代即将来临?

  回望任志刚总裁的履历,也正是香港金管局的一段简史。自1993年成立香港金管局以来,整整16个春秋,履任四任财政司司长的任志刚先生终于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刻。在全球金融海啸仍然肆虐和经济危机稍有喘定的当口,他的离任显得无悔和从容。也给市井坊间留下了些许的遗憾,留下了其彪炳特区的金融战功,也留下了雷曼事件的污点。

  对金融发展贡献瑕不掩瑜

  任志刚先生确实是香港金融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奇才,正如曾荫权特首的评价:“他是一位能干、充满热诚和杰出的财金官员”。在他服务香港金管局的16年里,坚决将1983年推动和确立的港币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机制”,及开放自由的金融货币市场格局捍卫始终。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深化时,更配合政府果断出手1200亿巨资阻击大鳄,并创造400多亿的外汇基金盈余,大幅削减了当年度的财赤。2001年科网泡沫危机,推出了活跃金融市场的利率改革措施(各银行自定息率)。2005年推出优化“联系汇率机制”的保障干预措施,以阻击港币炒家。2006年实施稳定金融市场的“存保机制”。2007年积极配合中国央行推进香港人民币存兑和债券发行业务,为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和构建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建立了黈实的体制基础。2008年带领香港金融成功避过美国次按陷阱,为应对全球金融海啸冲击,又将香港金融“存保机制”上限由10万扩至100%。应当说16年来,任总对香港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不辞辛劳、贡献良多,正因其积极和有效的专业作为,使香港的“联汇机制”,金融、货币体系和金融创新机制安排,奠定了坚实而稳健的基础。

  然而,令港人伤痛的雷曼迷债事件,也成为任志刚行政问责的滑铁卢。在市场怨声的宣泄中,人们将问责的路径延伸到其冗长的任期(16年)和高额的薪酬(1193万港币)。笔者很纳闷,作为一个专业、精明、敬业和久历战阵的金管总裁,难道就没有一点敏锐的春鸭嗅觉?其实非也,翻看香港传媒系列登载的《任志刚观点》,我们不难发现,任先生确实已多次发出金融和证券市场的风险警示。但令人遗憾的是,仍有4万多雷曼苦主至今深陷迷局,这也是立法会展开质询的焦点。任先生确实很无奈,因为他的警示作用仅限于专业人士的道德操守和善意规劝;而未能成为应对突发事态的金融监管制度安排。因此,我们在对个人究责的同时,是否也应该问一下香港金融职能机构和运行机制的责?是否应该深入检视一下香港金管局、证监会和联交所是否也存在功能错配、职能重叠,或是联合监管中的盲点和漏洞?当我们在推算高官任期和盯住耀眼的薪酬,是否也该想想金融监管高官所承担的风险、责任和所创造的金融与社会价值,以及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风雨飘摇、激烈动荡的国际金融?这些问题都给香港留下太多的迷思,也给未来的继任者提示了改革的方向。

  反思金融管理者角色

  任志刚毕竟就要离任了。香港未来需要怎样的金融管理者?港府将选择怎样的金管局继任者?都将考验政府管理者的压力和智慧。一个时代的终结,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启,将来不论是谁肩负香港金管局总裁(央行行长)的重任,“道德操守、专业素养、忠诚敬业、果敢担待、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熟通两岸三地金融政策、财经法规和丰富的实战经验等等”,都将是其顺利、成功履承金管局总裁职责和促进香港金融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7793.html

更多阅读

任志强:大时代的“主人翁”

     冯仑在为任志强《野心优雅》写的序言里,说在任志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大时代最典型的人物面貌”,这典型人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口气大”:“说的都是大词,操着总理的心,满口大话语、大概念、大理论、大道理。”这恰与郭敬明的

任志强:房地产税应先评估后扩容

     20年前就倡议政府应该出台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制度,而且在历次房地产调控中都精准预测房价走势的任志强,无疑是对房地产政策最有资格发声的业界大佬。  9月22日,在他的回忆录《野心优雅》新书发布会后,任志强在接受《中国经

任志强:老百姓用离婚抢房表达不满

     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会在海南举行,华远董事长任志强在2013年博鳌论坛上表示:“从三个方面中央政府发出一个信号,要继续关注房价。  社会层面叫做大家都反对,因为都离婚,都抢房子。3月份房子交易量猛增,用这种行为明确表示我们

FT社评:雷曼破产的教训

 英国《金融时报》 社评 2010-03-15  雷曼(Lehman)破产调查报告,无疑会让人们对坑蒙拐骗的投资银行家嗤之以鼻。有些人可能还会将其与过去的金融欺诈事件进行比较,例如安然(Enron)或马多夫(Madoff)事件。但这样做实际上忽略了雷曼

声明:《金融沙皇任志刚:雷曼风波瑕不掩瑜》为网友出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