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屡败屡战后迎来曙光



独闯长沙,遭遇失败;株洲开店,再次亏本;办演唱会,血本无归……但这些失败的经历没有把他打倒——

  益阳小伙杨电,在19岁那年就离开了大学校园,从一个打工者的角色开始,一步一步地向前,一次一次地进行创业。太多的磨难和失败,让他逐渐成熟,如今,他终于找到了感觉。

  他的创业故事,几乎是一串屡败屡战故事,他的创业雄心,就像风中劲草,有着顽强不死的精神。但他的经历却有很多让我们值得回味的地方。

  失败是成功之母,在他身上有着深刻的验证。

  凭感觉开水果店首战失败

  2002年,19岁的杨电没读完大学,便开始闯社会了。

  他从益阳老家跑到长沙,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首先,他在一个超市打工,干了几个月,自认为懂得了做生意的诀窍,就决定辞职,自己创业当老板。

  但他不知道该选择什么生意。就在他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在长沙“大学城”一带水果店多,看上去个个老板都赚了钱。“别人能做好,我不信自己做不好。”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从父母那借来4万多块钱,租了一个门面,当起了水果店老板。

  4万多的投资,当时对杨电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为了尽快收回成本,他每天5点钟就起床,忙着进货、发货,一直要累到晚上12点。

  “想起那段日子,就一个字:苦!”杨电感慨道,“还好,那时年轻,还挺得住,天天吃盒饭,身体也没累垮。”

  他的店子是5月份开的张,那是水果销售的淡季,可他不知道。同时,在门面选址和进货渠道上,也都存在一些问题,以致他店子生意不是很好。而随着暑假的临近,“大学城”里的学生都放假回家了,生意更加冷清。

  “到了第3个月,我发现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天天都有买不出的烂水果,天天亏本,再做下去会血本无归,无奈之下,我只好转让了门面。”杨电说,当了3个月的水果店老板,亏了力气不说,还亏了2万多块钱。

  点评:杨电第1次做生意,完全是凭自己的感觉行事,他根本不了解水果生意的窍门,就盲目投资,成功的概率是极小的。还好,他能及时放弃,也算是明智。

  开艺术茶餐厅惨败收场

  2002年7月,杨电带着所剩不多的资金来到了株洲,因为他有一个同学想在株洲开超市,要有超市经验的他来帮忙筹备。

  1个月后,新开张的超市走上了正轨,看着同学的店子红红火火,杨电觉得自己还是应该继续创业。他又借了几万块钱,寻找新的项目。

  这一次,他没有跟风,而是自己创新了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他开的是“艺术主题茶餐厅”。因为,他学过几年美术设计,自己也喜欢艺术。

  “整个茶餐厅是我设计的,当时那种装饰风格,很前卫,在株洲是没有的。”他回忆说,“当时我给茶餐厅的定位是:卖的不仅仅是茶水和食物,还有艺术品位。并且,还腾出一间房,专门搞艺术沙龙。我想,株洲这么大,很多绘画、书法、雕刻爱好者,需要一个能交流、交友的空间,我的艺术茶餐厅肯定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但现实的残酷,让这个心怀梦想的小伙子再次受到挫折。

  他的艺术茶餐厅选在了合泰街,株洲人都知道,合泰街居住的大都是一些服装生意人和服装厂的打工者,这个群体中,很少有艺术爱好者。

  他的店子开张后,很多服装老板还是愿意去坐坐,因为他们觉得“环境不错”,但这些老板只喝杯绿茶,而且一坐就是几个钟头,“打牌、抽烟、喧哗,搞得没点艺术氛围”。

  看着变了味的艺术茶餐厅,杨电心里不是滋味。他也邀请了一些艺术爱好者来捧场,但大家都觉得合泰那交通不方便,加上店里的饭菜口味也一般,很少有人回头。

  5个月后,他的艺术主题茶餐厅被迫关门。杨电总共投资10万余元,卖了店子,还了供应商的货款后,最后口袋里只剩下了1600多元。

  点评:这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的创业过程。在没有仔细做市场调查的情况下,只凭自己的想像,市场当然不会买账。

  小打小闹做海报获得成功

  创业途中,经过两次重创,在很多朋友、亲戚看来,“他不是做生意的料,应该认命”,老老实实地回到原点——继续打工。

  但他没有放弃。

  再投资做生意?他可没本钱了。怎么办?他开始寻找新的创业路子。从零开始。

  一次,他在一个朋友的美发店里玩,朋友说,“你学过美术,给我店里画几张海报吧。”就这一句话,触动了他的灵感。他认认真真地给朋友画了几张海报后,从此走上了一条新的创业路。

  “当时,株洲很多店子开张、促销,都需要店内海报,而做海报的人不多,我就看准这点,准备专门做海报。”他说,“做这个行业,成本极低,只要买点纸和笔,就可以开展业务了。”

  杨电不善言谈,为了推销海报,他印了数百张名片,带着自己的作品,游走在株洲的大街小巷。走到哪,名片发到哪。为了节约路费,他每天早晨从芦淞区解放街走到清石广场,晚上再从清石广场走回来,一路上不断地向各个店子推销自己的海报。

  为了赢得市场,杨电的海报卖得很便宜,10元一张,有时还送一张小的;他还告诉客户,可以先制作再付款,如果不满意,可以不收费。不少店家觉得他诚恳,都愿意把业务给他做。经过半年的时间,他的海报业务越做越好。因为,在做海报的过程中,认识了不少广告商和印刷厂老板,加上手头的客户资源也多,一年后,他把海报工作室升级成了一个广告公司,所做的业务不仅仅是海报,还有广告牌制作、宣传单印刷等。

  时间一晃,到了2006年,杨电的广告公司已小有规模了,手里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点评:杨电第三次创业为何成功?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由小做起,从熟做起,而不是一开始就投资“大买卖”,幻想一劳永逸。

 创业:屡败屡战后迎来曙光

  头脑发热办演唱会亏得好惨

  “本来在广告行业做得好好的,但一时头脑发热,搞演唱会,结果亏醉了。”说起那次冒险的投资行为,他懊悔不已。

  2007年,喜欢摇滚音乐的他在长沙看了几场演唱会,被人山人海的现场氛围所感染。这诱发了他的商业欲望。“长沙这么火,株洲的娱乐市场应该也不小,如果能办好一场演唱会,少说可以赚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投资时间短,比我做广告业务来钱要快得多啊。”经过一些初步的了解,他分析出办演唱会是投资回报巨大的一个项目。

  他马上开动自己的人际关系,联系上了一个北京的摇滚乐队(当时这个乐队在国内有些名气)。之后,他马上跑到北京与乐队经纪公司签了约,把演唱时间定了下来。虽然,他从没运作过演唱会,但他信心很足。“最坏的结果也想过,但我以为是赚宝马和赚QQ的区别,却没想到是输宝马和输QQ的区别。”他说。

  交了出场费,签了合同,开始了筹备演唱会。但没有经验的他在组织方面完全陷入了困惑。首先是广告招商很难,冠名权迟迟定不下来,导致宣传工作无法正常运转,直到最后,这场演唱会也没有哪个商家冠名。而票务方面,也是焦头烂额,他发现“喜欢看演唱会的株洲人不少,但肯自己掏钱去看的人寥寥无几”。他把票价一再压低,但买票的人很少。

  因为票没卖出去多少,原定于11月中旬举办的演唱会被拖延到12月底。开演那晚,杨电站在舞台后面,看到稀稀拉拉的观众,听着那铿锵有力的鼓声,面呈灰色,心如刀割。

  他知道,这一晚,他几年来辛辛苦苦做广告赚来的钱,都化为了乌有。20多万啊!

  点评:杨电这次失败,完全是自己头脑发热所致。冲动是魔鬼,欲望是魔鬼。在株洲还没有形成演出文化的背景下,他就凭自己的喜好,想当然地投资,这注定了失败。年轻人啊,孤注一掷的投资还是悠着点吧。

  脚踏实地做摄影东山渐起

  办演唱会失败后,杨电像大病了一场,对广告公司也无心打理了,每天萎靡不振,精神几乎崩溃。

  但阴霾终究会过去的,年轻,有输得起的本钱。过了几个月,杨电又恢复了原来的意气风发。

  “在办演唱会失败后,做广告没激情时,便玩起了单反,对摄影兴趣特别大。于是,我决定开家摄影工作室。”杨电说,很多年前,他就喜欢过摄影,只是当时没想过把它商业化。

  这次投资,他比较谨慎了,决定量力而行,先做个小小的摄影工作室。去年,他的摄影工作室成立。从工作室的定位,到选址、装修,到购买设备,再到人员的编制,杨电都做了详细的规划。

  “我不想做成一般婚纱摄影的模式,而是追求一种自然和简约。我的工作室是崇尚无拘无束和回归自然的,客人可以自己选择风格,想拍什么,到哪里拍,都能自己做主。工作室最大的好处是不需要过多的门面费和广告费,省下的这些费用就可以回馈给客人,我就想让那些拍不起高价位的客人享受到高价位的服务。”

  有了清晰的定位,做起来就比较好操作。杨电的工作室没花多少宣传费用,仅靠客户的口口相传就吸引到一大批崇尚个性和自由的消费者。投资2个月后,就已经开始赢利。

  有人说,杨电东山再起了。他可不这么认为。“我以前做得也不是很辉煌,现在做的仍然是一个小工作室,谈不上东山再起,只是又看到了希望。”

  他的希望是:脚踏实地地把现在的事做好,时机成熟后再到大城市开连锁店,希望能把这种简约模式复制到全国各地。

  点评:脚踏实地是生意之本,希望杨电这次能克服冲动,一步一步地完成自己的梦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8906.html

更多阅读

王树庆:80后创业家的B2C机会

系列专题:研究80后  互联网经济已经走过了泡沫期,与实体经济接轨的网购企业会越来越多  文  本刊记者 宋华安  如果要问什么最适合年轻人创业,80后的创业家们或许首选互联网。在《法人》记者的采访中,上海优玛家纺网络购物公司

唐骏的创业故事 90后该学点啥? 从唐骏的“不再创业”谈起

系列专题:搞定90后!如今“90后”正在走入社会舞台,由于接触到太多一夜成名的影响和草根创业明星的成功,更多的“90后”将独自创业视为成功的捷径。虽然现在整个社会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90后”也必须认识到,

玩具创业:“80后”开店也不难

系列专题:研究80后  我行我素或者我型我秀,是“80后”的一大优点。更多的“80后”正运用更多的创意做着更多的事情。放弃朝九晚五的职员道路,选择自由自在的店主生涯,完全符合一部分“80后”的性格特征。“80后”开店,足以吹皱一城时

保健创业:60后的刮痧达人

这位四十多岁才开始创业的大姐,淡季时月收入有三千元,到了暑期旺季收入还要翻两番。小张从事过商业百货工作,二零零散年参加了市就业培训中心组织的第二期刮痧培训。她一边接受培训,一边在自己和家人身上做试验,后来又免费给身边的亲朋

创业:年轻没有失败

创业:年轻没有失败   在开发部做了几个月的经理,赵卓文又被老总调去了营销部,“因为我在地产界比较活跃,老板觉得我能做好营销的工作。”1999年,那一年赵卓文干得很出色,销售额非常高,业绩出色。并因此评上了广州市市直机关十佳青年。

声明:《创业:屡败屡战后迎来曙光》为网友心酸已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