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夫:制造业“教父”的转型



 上海九龙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勤夫毫不谦虚地承认,自己在制造业领域算是“教父级”的人物。但是,他却在制造业最为兴盛的2005年与制造业作了彻底的决裂,从服装制造业脱身,转入旅游休闲产业。

  在李的身上有很多光环:中国第一批创业者并投资成功的少数几个人之一;最早与外资合资的民营企业之一;中国制造的最早尝试者;最早上市的民营企业之一。

  1983年,21岁的浙江平湖人李勤夫,以2000元承包一家濒临破产的服装厂,从此进入纺织制造业。1990年,李勤夫与日方成立合资公司——茉织华。1994年到1999年,茉织华产值利税和创汇额连年居全国服装企业首位。事实上,几乎平湖所有服装企业都因茉织华而衍生发展。

  1998年,茉织华B股发行。2001年,茉织华发行A股,成为最早一拨上市的民营企业。与此同时,李勤夫还涉足印刷行业,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国际化印刷集团。

  2005年5月25日,茉织华发布公告称,已向大股东日本松冈株式会社转让5亿元资产。李勤夫将制造业中套现的数十亿元投入位于浙江乍浦海滨的九龙山项目。2006年10月18日,茉织华正式更名为“九龙山”。

  从传统制造业彻底转型到现代服务业,4年来,李勤夫有什么得与失?《浙商》记者在上海对其进行了专访。

  制造业限制财富再增长

  《浙商》:从2007年开始,浙江的制造业普遍碰到了困难,而你早在四五年前,就开始从制造业转型。当时你为什么选择转型?那时的制造业并不困难啊。

  李勤夫:这要从我自己的创业经历谈起。从1983年创业到1990年与外资合资时,我积累了100万美金,财富增长了差不多300倍;从1990年与日资合资成立茉织华,到2001年茉织华发行A股最辉煌的时候,我的财富从100万美金达到3亿美金,又增长了300倍。

  2002年,我就想,如果我的财富再从3亿美金增长300倍的话,在制造业之中是无法实现的。我认为,一个制造业企业,从小做到大,每年做到2000万利润到2亿元利润都是有可能的。但再往上走,就很困难。现在制造业的前景,就像做一个餐厅。你可以弄30个人的位置,大的可以弄300个人的位置,但你很难弄一个1000人位置的餐厅。制造业总是有个瓶颈,因为需求会饱和的。制造业说白了,就像农民养鸡养鸭,没有呢不行,一旦多了,就要宰鸡宰鸭。

  《浙商》:你是说制造业有着天然的瓶颈,很难突破?

  李勤夫:这是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从制造业的发展轨迹来看,从美国,到日韩,再到中国,其发展路径基本相似:先靠出口,后靠扩大内需。而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往往有大批的制造业企业倒闭。那些靠外需拉动的行业,因为生产过剩,就要退出了。实际上,我在转型时就已经看到了现在这些问题。

  最近几十年,从欧美到日本,这些国家的品牌公司只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环境资源,而研发和销售这两头都在外面。以前我做纺织服装,做到中国最大,产量全国第一,合作的品牌也都是世界知名品牌,如杰尼亚、阿迪达斯等。但在对方高层眼里,他们始终认为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还是一个“打工者”的角色。有人做过一个研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回报率在6%到10%,这样的回报率,融资成本却很高。现在发达国家,都是通过钱去赚钱;而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人力资源方面扮演的是勤劳勤奋的角色,金融方面却又成为别人的靶子,成为别人的猎物。美国人买了中国的银行股,股票再跌,他们还是赚的;但中国人买了美国的房利美的股票,就是大亏。中国的学术派经济理论,都是跟着美国思路走的,这就像我们在看下棋时,看到走的每一步似乎都是对的,但到最后却输掉了。

  在行业巅峰主动转型

  《浙商》:你曾经把茉织华带到全国服装行业第一的位置,后来做印刷又做到了行业龙头老大,但你总是在把一个产业做到巅峰的时候突然转型?

  李勤夫:茉织华选择在辉煌的时候转型很多人不理解,政府领导也找我谈过话。但我告诉他们,我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利用大量的劳动力生产大量的服装,再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国外,现在做这样事情的人已经有很多,我只是起到一个带头作用。

  《浙商》:但是在你把一个行业已经做得非常成熟后,完全可以坐享其成啊。

  李勤夫:我在行业中已经做到最好了,已经不可能超越自我,我如果不换行业,就只能等待别人超过我。只有通过转换行业,才能超越自己,也超越别人。过去我卖一件衣服可能只赚几十块,现在我卖一张高尔夫会员卡就是几十万元,卖一套房子就是上千万元。而且过去只是通过我的员工和客户互动来创造财富,现在我要让社会都能来九龙山享受服务,参与的人更多了。

  《浙商》:2004年前后,你受到的压力应该比较大?

  李勤夫:压力是有些的,但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表现,而不是来自证监会的谴责。因为我当时下定决心要关闭制造业,又不敢去投资传统行业,要去投九龙山。要让股东大会通过我们的提案去投这么多钱,我想肯定通不过,所以我就硬来了。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国的上市公司通过自救转型成功的,茉织华是首例。其他很多公司转型,都是在经营无以为继,没有办法的时候被迫转型的。老板自己主动关掉、转型的很少。

  成就主流消费群体的梦想

  《浙商》:你的转型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有什么联系?

  李勤夫:我认为,现在百姓最关心的不是家里需要汽车、冰箱还是房子,而是家庭财产是不是成倍地增长。只有财产增值了才敢去消费;只有充分研究消费,才能真正拉动内需。

  所以,中国制造真正的出路,还是要着眼内需。美国有3亿人群的消费体,欧洲也有几亿人的消费体,我们13亿人,如果这个消费体的空间打开了,会有多大?所以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内需是什么”这个问题没说清楚。说清楚了,就好办了。

  《浙商》:那么,九龙山项目又是否真得在满足市场的需要?

  李勤夫:我在都市之外造个世外桃源,让他们放松心情,呼吸新鲜空气,晒晒阳光。我通过这二三十亿元的原始投入,结识一个主流的消费群体,到最后打造成一个国际性的旅游度假地标建筑的时候,那么累积的财富就可能会达到1000亿元,甚至更多。过去我拿2个亿去造一个工厂,通过接订单创造财富;现在我通过20亿元的杠杆,创造一个舞台、一个环境,成就主流消费群体的一个梦想,这才是拉动内需的一个真正的做法。

  《浙商》:我能否这样理解,九龙山项目正在改变人们的一些观念?

  李勤夫:过去我在制造领域,是在为别人服务,因为人家全球采购,你只是其中的一个。现在我做这个九龙山,就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我们做的本质上就是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一个不需要常年大规模投入亦可持续增长的最好模式。东京迪斯尼乐园建成25年,现在除了维护和日常运营费用几乎没有再投入,但据说一年的利润有20亿美元。过去九龙山10平方公里一年也就来一两个老外,现在每年有成千上万外国游客来度假。去年九龙山的人流量已经超过60万人次,2000名会员中40%是外国人。当年我在做服装产业的时候,在平湖农田里造“白宫”,人家认为这个人是疯子。事实上,当年我是把外国人请到田里住,让他们为我赚钱。现在我要外国人赚了钱到九龙山来度假,为我们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上海2010年举办世博会,还要建迪斯尼,我就是要把这些消费群体引到九龙山去消费。

  巨额投资款从哪里来

  《浙商》:2007年4月,你把九龙山国际高尔夫有限公司75%的股权转让给香港一家公司。有人据此认为,你开发九龙山项目的核心目的不在“旅游”,而在攫取房地产的利润。

  李勤夫:九龙山项目,我如果把二三十亿资金投进去做到底,就会成为一个大杂烩,别人看不懂你到底要做什么。我把股权转让给香港这家公司,是因为我建高尔夫球场的历史使命完成了——它原来是一个破荒地,我通过建高尔夫球场把它整治好了。但如果我把这个巨额资本一直耗在里面,就谈不上什么资本利用率。那还不如我把这个项目让给对它有兴趣的人,把资本退出来,去做其他事情。

 李勤夫:制造业“教父”的转型

  我这样做,是一种融资手段,也可以说是找了一个合作伙伴。九龙山是一个共生共存的项目,任何股权的转变都不会改变整个经营理念。再者,作为上市公司,是需要业绩的,搞酒店,搞马球,搞游艇,是长线投资,是爱浪漫爱奢侈的人喜欢的,但在资本市场上,短期内的回报率是很低的。所以我将这些给那些喜欢投资这些项目的人去做,给他们股权,专业化程度又高。而在资本市场上,我要做的呢,就是地产。

  《浙商》:你曾谈到,可能投入的资金要上千亿元,你的钱又从哪里来?

  李勤夫:主要是滚动开发。在九龙山开发的房产项目,我们已经有一小部分出售,收回了一批资金,但大部分并不出售,而是通过发行九龙山度假休闲卡的方式收回资金。比如你缴纳500万元的保证金办一张卡,3年之后我把这保证金全额返回。这3年之中,你在九龙山可以享受所有休闲娱乐的服务项目,包括入驻独栋别墅,高尔夫球,游艇,马球、马术等各种免费的配套服务项目。这样做,物业永远是我的,它是一个重要的融资途径。5年、10年下来,我的资金将非常充裕。这样的操作模式在国外很多,但在中国却还鲜见。接下来我要做的,是成立一个软件开发公司,做一个交易平台,将全国每天的高尔夫球场、马会等信息在交易平台上体现出来,消费者可以买进席位,也可以卖出,就像期货一样。

  我从2003年开始投入九龙山项目以来,共计投入25亿元。未来5年总计还有超过200亿人民币的投入。

  《浙商》:我看到九龙山2008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表,说收入大幅降低了,但利润却增加。

  李勤夫:我们的收入主要靠会员卡收入,会员卡是30年期限,所以是当年收入除以30的数字,折旧是快速折旧。我收入6亿,每年就按2000万元的收入来算。所以我讲到这个行业是从太阳升起就升值,虽然收入没有增加,但价值越来越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9902.html

更多阅读

郭明忠:BreadTalk面包教父的成功秘诀

郭明忠:BreadTalk面包教父的成功秘诀功能介绍 汇聚全球顶尖华人企业家人生传略与韬略的文献资讯平台。您将在这里,以最少的时间领略华人商界顶尖成功者们跌宕与惊艳的人生。+面包新语(BreadTalk)创始人郭明忠郭明忠进入食品业完全

李悔之:心头滴血的数据

李悔之:心头滴血的数据搞笑2015-09-09 00:10:56昨天,有一位网友转来一篇文章,说:北大教授潘维又胡说八道,气得我要吐血,老李您写篇一章驳斥他一下吧。打开文章后,才发现是我曾看过的一篇文章——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在香

金庸笔下人物之李莫愁:爱与恨的交集

金庸笔下人物之李莫愁:爱与恨的交集解密女魔头李莫愁一生情史文/韩庄子者本文被推荐到新浪文化博客史话栏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原创 李鸿章:“谤满天下”的治世能臣与“裱糊匠”

李鸿章:“谤满天下”的治世能臣与“裱糊匠”【原文刊于《粤海风》2014年第6期,有删节】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世。的确,19世纪中后期,身陷内政外交危机中的大清帝国,还能够苟延残喘半个多世纪,端赖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

中国乳业教父的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主人公

当人们还在津津乐道褚时健的“褚橙”、柳传志的"柳桃"、潘石屹的"潘苹果"时,人称“中国乳业教父”的郑俊怀在东北牡丹江悄然东山再起,生产出了“启冠”奶粉。与褚时健不同,他干回了自己的老本行——乳业。民营企业家的法律保护,一直是法

声明:《李勤夫:制造业“教父”的转型》为网友帅死的骆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