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铭:我国纳米技术领头人



九年间,他曾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多所著名大学从事纳米材料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他也曾是南京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但他最终还是选择回到温州,他说:“我的父母都在温州,这里是我的根。”

  个人名片

  黄少铭,1965年出生在马屿,1991年获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1991年9月至1993年11月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科研。1993年12月被南京大学聘为副教授。1996年至2005年2月,在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从事科研。2005年3月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导。2005年9月起任温州大学教授,钱江学者,温州市新材料技术研究中心和温州大学纳米材料与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近十年来一直从事纳米材料和纳米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及相关纳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60多篇学术论文。发表的论文被SCI引用超过1500次。相关技术已申请了5项国际专利、1项美国专利。

  为了前程念书

  1965年,黄少铭出生在马屿岳社村,这让父亲黄步恕又喜又忧,喜的是这个小儿子的降临给他带来莫大的喜悦,忧的是家庭负担又重了。黄步恕是一名中学教师,在黄少铭出生前,家里已有一子二女。小时候家里生活挺艰苦,而爸爸总是这样教育他们几个:能不能学好知识,关系到以后穿皮鞋还是穿草鞋,关系到一个人的前程。在父亲的勉励下,兄弟姐妹四人都成了人民教师。也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黄少铭从小就有这么一个观念:大学教育是一个人应有的最基本的教育。

  考上瑞安中学那年,同一届共有4个班,其中2个班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另外2个班是城里的孩子。相比之下,黄少铭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是一个穷人,无论如何也要在精神上变得“富有”。考上杭州大学后,家里给他的一个月生活费仍只有20块钱。黄少铭向学校申请了每个月16.5元的助学金,解决了伙食费用。而多余的钱,他全部用来买书。

  在高中时期,黄少铭就对化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担任班里的化学课代表。进入大学,他也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化学专业。不过,那时候的他没想到会走今天的路,他曾经以为自己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运动员。因为在念初中时,他得过学区乒乓球冠军,在大学里,他又是化学系篮球队队员。想不到的是,他跟化学结下的才是真正的缘份。

  为了科研出国

  1985年黄少铭从杭州大学毕业后,在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6岁获得博士学位。之后,黄少铭就以一个优秀博士的身份在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1993年,年仅28岁的他被南京大学聘为副教授。

  1996年1月,黄少铭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王宽诚基金,当年共有6人获得该荣誉,他是化学科目方面的惟一获得者。同时,他还获得日本文部省的资助。为了接触更多尖端的科研技术,他决定出国并选择去英国。有趣的是,凭着这一由英国皇家学会资助的邀请信,在进海关时如同手持“金牌令箭”,海关的工作人员看了证书后,对他礼貌地一笑,什么也没问,就让他过去了。

  黄少铭觉得最幸运的是,他能在英国苏塞克斯大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Sir Harold Kroto教授的研究组中从事科研工作,并在那里见证了Sir Harold Kroto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一刻。而他对于碳纳米管的研究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1997年,黄少铭来到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院,在那里埋头科研整整五年,完成了一系列关于定向碳纳米管的研究,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一系列成果,在该领域的世界范围内属先驱。他说,澳大利亚是个很适宜人居的地方,气候宜人,阳光灿烂,这也给他看似枯燥的科研生活增添了色彩。觉得累了,他就会带上鱼竿,开车去墨尔本附近的一个名叫企鹅岛的地方钓鱼。

  当时的纳米学术界有一个普遍观点:不去美国走一趟,纳米技术科研总是有点缺憾。正因如此,黄少铭在2002年来到位于美国北卡州著名的私立大学杜克大学从事科研,他发展了一种新的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超长单壁碳纳米管的定向生长。这一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后,在整个美国乃至世界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全球多家科技媒体对此多次报道,他还被柯达公司和IBM公司等多家著名大公司、国际会议、知名高校邀请作学术报告。

  2004年9月,黄少铭转到美国Xintek高科技公司工作。这时候,他发现,他不能申请资金做自己感兴趣的基础研究,心里颇为沮丧。在海外多年,看着身边的朋友在老家的父母亲去世,却不能在他们最后的人生里陪伴着他们,黄少铭越来越觉得,是回国的时候了。

  回温大建科研实验室

  黄少铭决定回国后,国内一些高校就向他发出邀请,其中就包括母校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

  但是,故乡温州吸引了他。2005年,黄少铭应邀参观温州大学,市领导站在高速路口隆重迎接他。除了政府对人才的爱惜之情令他感动外,在与温州大学校领导的频繁接触中,他明显感受到学校对学者的渴望。校领导更是承诺,将给他1000万元的资金,建纳米材料与化学实验室。

  这一切让黄少铭终于在2005年7月下决心来温州大学任教,阔别家乡25年的赤子回来了。

  来到温大后,黄少铭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筹备实验室上。没有任何的经验可参考,黄少铭花了2年多的时间摸索,小到一个插座,大到招贤纳能,都要亲力亲为。“那段时间,经常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他的辛苦也有了回报,他的实验室申请到温州市新材料技术研究中心的立项,他也先后以温州大学为第一单位申请到温州大学第一个科技部973项目、863项目、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温州市科技局重大项目、与澳大利亚的合作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外来科研经费达400多万元。国家级课题的成功申请不但大大提高了温州大学的学术声誉,也为今后更大和更多的国家级项目的申请打下基础。他负责的材料学学科被温州大学列为重中之重学科。

  黄少铭利用自己在海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近10年的工作经历、学术成就和广泛的国际联系,积极开展温州大学和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意大利、韩国等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和公司开展广泛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为温州市引进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2007年12月,作为论坛主席,他与温州市科技局联合成功地组织和邀请了40多位国际和国内著名学者来温州参加首届温州新材料教授和产业化发展国际论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温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次论坛的举办对促进新材料与产业化发展及温州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温州企业的对外合作提供了良好机会,也为温州今后举办大型国际会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由于他对温州大学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以及对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贡献,被温州大学授予校长特别奖。

  碳纳米管自从1991年被发现以来,就一直被誉为未来的材料。碳纳米管在强度上大约比钢强100倍,其丰富的电学性能是下一代计算机首选的材料之一,其传热性能优于所有已知的其它材料。黄少铭说,纳米技术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十分巨大,美国权威机构预测,2010年纳米技术市场估计达到14400亿美元,纳米技术未来的应用将远远超过计算机工业。纳米复合、塑胶、橡胶和纤维的改性,纳米功能涂层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将给传统产业和产品注入新的高科技含量。电子、生物医学、纺织、建材、化工、建材、军事装备、通讯设备等领域,将免不了一场因纳米而引发的“材料革命”。

  黄少铭说,他除了进行学术研究外,也应为温州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针对温州目前相关产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和新的高新产业的发展,他领导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在主要开展纳米材料、荧光材料、自清洁材料和高分子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外,与温州地区的企业在高分子复合(如环保型的复合材料、防弹衣、防弹头盔等)、电镀、荧光材料等方面开展了合作,希望为温州地区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的高新产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与3位恩师的3份情

  2006年12月25日,温州教育2006年度十大新闻人物评出,黄少铭榜上有名。

  他当选的理由为:我省第五批10名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即“钱江学者”)之一,作为曾留学海外的知名青年学者,他选择回到家乡、服务温州,形成了以其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研究团队,其团队学识和智慧已成为提升温州大学学术水平、引导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问起最想感谢的人,黄少铭说,是我的3位恩师。

  第一位是杭大的硕士导师金松寿教授。金松寿信奉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管老师还是学生,谁正确就听谁的”信条,对黄少铭的影响一直带到南开和南大。金教授在学校里堪称“第一教授”,在众人眼里是傲气十足的,甚至走路都昂首看天。在金教授带的6个研究生当中,其他5个都对他毕恭毕敬,甚至不敢去他家和他探讨问题。可是黄少铭例外。他经常“厚着脸皮”,跑到金教授家里,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此后,金教授每次一开门,看到黄少铭,就会大笑三声:“少铭来了!”黄少铭离开杭大后,还经常跟他书信往来。2005年回国后,黄少铭去杭州拜访金教授时,老爷子开心得不得了。

  黄少铭在南开大学的导师何炳林院士,是1955年和钱学森一起从美国回来的学者之一。他也是位很有威严的老院士,其他学生们见到他都很敬畏。但黄少铭在金松寿教授那里受到的“真理论”的熏陶,使他有勇气在何院士面前有话直言,没有顾忌,这反而得到了他的欣赏。在何院士看来,这个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年轻人是个可塑之才。所以,黄少铭毕业时,何炳林极力挽留他,要他留下来。让黄少铭终生遗憾的是,去年何炳林过世时,他是事后才得知的,没有机会见到他最后一面。

  而后来对黄少铭帮助最大的就是南京大学化学院院长杨昌正教授。他是一位博学的学者,更是一位忠厚的长者。对于黄少铭来说,他更是一位忘年交。他们的师生之情、朋友之谊,如高山流水。

  为温州发展建言献策

  除了学术研究,身为温州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温州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的黄少铭还热心民生问题。今年,他提交了关于温州交通的议案。

 黄少铭:我国纳米技术领头人
  回温州后,他就发现了温州交通的一系列怪现象。有一部分人不遵守交通法规、道路行车混乱,有时候出了车祸也不知道找谁赔偿、驾照考核不严格、晚上行车95%以上的人会打远光灯。对此,黄少铭提出了对策:交通部门要对各类证件的发放严格把关;交通部门整理现有的各种错误、不良的交通习惯,发给每个学驾驶的人,以作警示;交通部门工作人员违规一视同仁,自身要带头遵守交通法规。

  在反映交通问题的同时,黄少铭还提出,以敢为人先、胆大、能吃苦闻名的“温州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重新进行审视,赋予其新的内涵。否则,温州人精神可能会成为温州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阻碍,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科技创新和遵守法规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温州人精神中的敢为人先、善于创业的精神,通过对教育的继续大力度的投入和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高度重视和努力提高温州人的人文素质,加强温州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政府应引导企业对研发经费的投入和鼓励企业的科技创新,关注和引导第二代企业主的创业意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和高层次人才引进,更好更快地建设温州。

  从黄少铭的一言一行中,可以看到和感觉到他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对温州大学和家乡发展的拳拳之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90960.html

更多阅读

黄纪苏:在这个时刻

黄纪苏:在这个时刻(2012-03-19 18:15:38)转载▼标签:杂谈杜按,当重庆模式红得发紫的时候,黄纪苏并没有去凑热闹。如今重庆遭遇寒流,好多人避之唯恐不及,屑小更是落井下石。黄纪苏却接连出来为重庆说公道话。尽显丈夫本色。请看黄纪苏

黄晓明:老婆别太漂亮,最好是山东人

以老板兼主演身份亮相泉城宣传《暗香》黄晓明:老婆别太漂亮,最好是山东人□本报记者钱欢青由黄晓明、王珞丹等众多明星主演,集商战、悬疑、情感、偶像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大戏《暗香》将于本周六晚(12月5日)登陆山东电视影视频道

陈少明:心安,还是理得?——对《论语•阳货》“问三年之丧

陈少明:心安,还是理得?——对《论语·阳货》“问三年之丧章”的解读标签: 论语思想史上有些意义深远的观点,不一定是以长篇大论的形式,或者是在庄严圣洁的殿堂发表的。有时候,一些日常性问题或者偶发性事件所引起的反应甚至感慨,也可能导

​黄纪苏:《西方必须跟中国一块“天人合一”》

黄纪苏:《西方必须跟中国一块“天人合一”》这一段很有意思:“另外,中国的富人如今也效法起世界的富人:他们先是毁了大家的青山绿水盖自家豪宅,如今又要撕了大家的建筑蓝图来保全他们落地窗外的怡人景色。他们恨不得豪宅之外的世界全是树

声明:《黄少铭:我国纳米技术领头人》为网友攜手百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