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斯潘:亏钱的日子



等钱的日子

即便有全球耀眼的成功案例——My Space,以及投资圈响亮的名字——布莱德-格林斯潘(Brad Greenspan),不熟悉中国市场、未能先拔头筹,一样会深陷泥潭。同他一样痛苦的,还有国内的十几家网站。

两年来,当这十几位创业者被格林斯潘相中为投资对象时,恐怕都曾面露喜色,那时,有关My Space的速度和梦想正被全球热力追捧。不过现在,他们已感到这种盲目崇拜的代价——不仅相关投资迟迟未到帐;他们也即将成为格林斯潘中国版图的“牺牲者”。

格林斯潘今年34岁,曾以投资方式通过EUniverse控股MySpace;后因复杂的董事会之争出局;2005年,在默多克收购MySpace时指责5.8亿美元出价太低;此后又与超市业大亨罗恩-伯克尔一起,因扮演默多克收购道琼斯案“搅局者”成为公众话题(详见本报7月17日报道《狙击默多克》)。

有人说,他的特长是“忽悠”;有人说,这是个“懂得挑选的冒险家”。而其中,最富盛名的争吵则事关MySpace。硅谷圈内网站Siliconbeat。com对其为“Myspce联合创始人”说法表示异议——“这种称呼才是真正的新闻”;知情人士则夸张描述:“当格林斯潘与MySpace人街头相遇,恐怕马上会打架。”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三年前,为恢复街头荣誉格林斯潘东山再起,希望通过两个公司“Live Universe”和“BroadWebAsia”投资全球Web2.0网站启动一个以视频为基础的社会性网络。而中国“泡泡”,即由负责亚洲市场的“BroadWebAsia”吹起。

如今,这个“泡泡”的两端已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十几家网站陷入资金“陷阱”;此外“幸存”的5家——Web2.0搜索引擎BBmao。com、视频网站“琥珀网”和“Mofile”、动漫门户9e3。com以及专注广告联盟业务的杭州易特——则被允诺将被带入OTCBB。

“这是美国资本市场一个劣质资产和股份的代名词,”有牵线两岸资本的资深人士指出,但格林斯潘却可能借此尽早套现。 

  中国布局

对Web2.0来说,寻找投资是一件艰难而神秘的事:一方面产业蛋糕正在变大,另一方面由于低成本等特点参与竞争的人也在成倍增多,一个好理念会被迅速拷贝,已不是竞争者缺失的第一代互联网创业。

“尽管疯狂涌入的热钱纷纷暗战于野,但品牌风投机构已不倾向投资只有概念而没明确盈利模式和稳定收入的公司。”汉理资本董事长钱学锋说,“虽其也有投资如视频等概念,但往往难有一、两个特例,且被投资对象通常是市场领先者或佼佼者。”

有投资界人士私下告诉记者,“类似IDGVC这些在上世纪90年代即已进入中国的中早期外资品牌风投机构对本土市场已有一定了解;拥有一定行业资源;同时会重点锁定一些领域,有较严格判断标准。严格说,他们是真正的价值投资。”

这是广大创业者们“理想照不进现实”的悲哀,而早已遍地开花的本土创业团队可能急需融资,于是,以个人信誉进行融资的资金管理公司就成了一种潜在选择:虽后者尚无机会表达品牌风投机构的高附加值和抗周期性变化等能力,但另类优势却显而易见,如“更有灵活性、投资数额可能更高”等。

“品牌风投机构未必真正了解产业,格林斯潘却是做产业出来的草莽英雄,有实际运营经验。”此前,格林斯潘所投资的一网站人士告诉记者。

2005年底,格林斯潘新事业第二股东、BroadWebAsia主角之一CEO丹尼尔-叶(Daniel Yeh)来到中国。

丹尼尔,美籍华人,33岁,曾在发现了搜索引擎商业模式——“点击付费”的“Overture”创始人格罗斯的“Idea Lab”任职;之后曾任MySpace母公司执行副总裁。在考察了国内大部分城市后,BroadWebAsia与国内20多家Web2.0网站签署了投资意向书。

据记者调查获悉,这些网站除前述5家外,其它业务多集中在视频、广告、娱乐和社交。

“我们一贯不把产品强硬捆绑,而是用市场方式使其圆滑合作,”今年7月,丹尼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以MySpace受益于母公司其它网站为例指出BroadWebAsia助力网站的思路。 

这一预想在细述资源分别侧重传统媒体与社区渗透的琥珀网和Mofile时有充分阐释,即双方联纵成一条“内容制作——用户终端”价值链。

“我们并不特别看重钱,”由于Mofile总裁和天使投资人尹飞同时是江苏诚德钢管董事,此前Mofile曾表示“BroadWebAsia可通过资本关系在有价值的领域更好帮助Mofile获得用户和内容。”

而这,同时也是部分网站选择BroadWebAsia的原因。

中国恐慌

 格里斯潘:亏钱的日子

但今年10月中,丹尼尔突然神秘离职,随即上任“BroadWebAsia”CEO和CFO的是47岁的皮特-斯科罗斯(Peter Andrew Schloss)——TOM在线前首席财务官和法律总监、现史玉柱征途网络的独立董事。

“皮特是白皮肤、蓝眼睛的外国人,我们无法预知长期影响。”上述网站的第一轮骚乱也由此开始,有其中人士向记者坦承忧虑:“我们没接触过格林斯潘,只信任丹尼尔。”

突然消失的丹尼尔让这些网站惊恐异常,但怀疑并非杞人忧天。

如五季咨询合伙人洪波认为,格林斯潘非MySpace实际创始人,但作为其母公司大股东在获得巨额套现后仍四处指责MySpace估值太低,“这个做法有点奇怪,而其借助媒体的很多炒作也让人感觉忽悠。”

然而,真正让这十几家网站恐慌的,却并非人事更替这样简单。

据记者调查,上述20多家网站除3、4家在投资意向书有效期到日后双方都未再联系因而失去法律效力外,尚有十几家网站已与BroadWebAsia签署正式合同,而部分网站实际投资迟迟未至,有的甚至已拖欠一年之久。

“一般投资意向书有30到60天独家锁定期,”钱学锋告诉记者,基本内容包括:投资金额、证券安排(国外绝大多数投资不以普通股形式,而是以可转换优先股或可转换债券形式)、投资性质(买公司发行的新股,还是作为接盘者买原股东老股,一般讲风投倾向买新股)、否决控制(又叫优先股东的特殊权利),此外还可能有“对赌协议”(一般不会无底限对股)。

“投资意向书类似投资要约,正式合同则更明确,而任何相关投资合同都写有投资金额和资金到帐期。”钱学锋说:“这是具有法律效力须严格遵守的。” 

但对饥渴的创业网站来说,痛苦之处可能在——“对方说再等等一定给钱,那么假以时日是否真能拿到钱?”这或许是一个可以被救赎的希望,但也可能是一个永不能翻身的资金“陷阱”,毕竟,这已是——2007年的10月。

事实上,自2005年升温的本土Web2.0投资热潮在2006年底已进入拐点,这意味着:被套牢的网站即使奋起以法律武器自卫,也难获得其它风投投资,而这些法律诉讼又将是一笔巨额耗资。

“资金拖欠可能与格林斯潘在海外融资不成功有关,”有投资人士猜测,而拖欠行为与“只选其中资产较优的五家网站前往OTCBB”可能是造成丹尼尔与格林斯潘的分歧所在。

  格里斯潘“自救”?

有人说,一个CFO恐难胜任风投公司的CEO,“其经验多来自财务分析,一般只能看到三年,难看到未来十年”;也有人说,一个有CFO职业生涯的人走马上任,“上市之心已昭然若揭”。

不过,他们此次携带五家“幸存者”急赴的不是纳斯达克,而是美国资本市场上快速圈钱的代名词——OTCBB。

OTCBB是较为原始、松散的柜台证券交易市场,特点为:对上市公司没资格限制、手续简单;申请条件较低,无财务规定;交易费用低,无自动交易的执行体系;与发行人也不保持关联;且不对做市商承担任何责任等。在其上市的公司,若满足一定条件可升级进入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

“这是两个交易体制完全不同的证券市场,”前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中国首代黄华国告诉记者:OTCBB无融资功能,只是过渡板块,价值是给众多“摘牌公司”一个搁置的地方,在此资产重组或收购,也可进行私募,再升级到主板市场。 

对众多艳羡纳斯达克而不得其门的国内企业而言,OTCBB是暗渡美国资本市场的秘密通道,但“转板”却绝非坦途,企业需提交系列规范报表、通过美国证交会苛刻的审查,难度不亚于IPO。

“去OTCBB绕一圈很奇怪,这是一种投机行为而不是投资行为,”有投资界人士指出,而转板也需实际业绩支持,“这不是指浏览量和用户数等,是广告商,是可持续的看得到的收入。”

“很多国内企业不够条件但急于上市,现在去OTCBB基本属这种情况。”黄华国指出,“目前搁置在OTCBB未筹到资金并被滞留的国内企业约有上百家,占95%以上,走也走不了。”

就此问题,黄也曾与美国证交会商讨。他们认为,很大原因是一些不良中介和财务公司利用国内公司对“赴美上市”的憧憬及对操作手续的无知:“相当所谓‘华尔街资深财务顾问’有的甚至从未在华尔街工作,事实上有能力在OTTCBB收‘壳’再改造升级到主板的,都是金融界知名专业人士。”

中国企业去OTCBB的路线大同小异,即通过反向兼并。“美国正统业内人士是不屑OTCBB的,”上述牵线两岸资本的资深人士认为这可能是个骗局:“格林斯潘很可能先买‘壳’,再以五家公司资产注入,‘壳’成本不高,一般就20多万美金,买壳的钱及较优质网站获得的投资可能是这场游戏的成本,而收益则是被私募基金和个人投资者相中后的增值套现。”

至于创业原始股东是否能如期套现,则又要视双方合同而定,如是否有让中介公司先套现、原始创业团队股东方可套现的内容。

“格林斯潘在中国的投资案例,及案例所处行业Web2.0都不是最好的。” 但也有投资界人士指出:风投成功率很低,不能把所有投资失败说成骗局,“毕竟目前,还很能难说哪家风投所投网站一定会成功。”

这究竟是格林斯潘的骗局,还是投资折乾后的一次自救?“那就要看他接下来会怎么做了,”上述投资界人士说:“如是尽早套现还是以后会通过种种方式把能赢利的资产注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95787.html

更多阅读

若木:对《审判格林斯潘》一书的批判

两天前,总算把《批判格林斯潘》一书看完了。这本书是堆在床头众多打开以后一直没有读完的书之一。书买来了总是要看的,否则就浪费了——我是一个痛恨浪费的人。同时,我怀疑自己患有轻微的自我强迫症,看电影看书都必须要看全,否则心里特别

格林斯潘:从财神到垫脚石

“过去,我因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获得赞誉;现在,我又因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受到责骂。”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卸任后仍未能摆脱外界对他的关注。 政治世界总是十分残酷,从神坛到审判台只有一步之遥。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曾被奉为世界

党组的说法正确的是 格林斯潘:70%的时候 我是正确的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7日重申,他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采取的政策不是造成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他说,监管者无法完全避免未来危机的发生。 格林斯潘当天在国会听证会上说,这次危机强化了监管和审查能为和不能为的一些重要信息

格林斯潘:监管者无法完全避免未来危机

新华社电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7日重申,他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采取的政策不是造成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他说,监管者无法完全避免未来危机的发生。  格林斯潘当天在国会听证会上说,这次危机强化了监管和审查能为和不能为的

声明:《格里斯潘:亏钱的日子》为网友你叼个瘠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