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的哲学文章 《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 第1章 哲学视域



     小时候,临睡前父亲总是给我读一些离奇有趣的外星故事,故事里的人物充满活力。其中一本书破破烂烂的,书名叫《太空人威利斯》(The Space Willies),作者是英国作家埃里克·弗兰克·拉塞尔(Eric Frank Russell)。这本小说并不出名,但让我惊叹不已,小说的副标题是“地球人是打不败的”(You Can抰 Keep an Earthman Down)。这个标题不仅巧妙地点出了小说的情节,还概括出人类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对我来说,隐藏在这个副标题下面的是一种无比复杂的情感: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明确自己的目标,即使深陷最牢不可破的陷阱,也要相信凭自己的才智能够脱险,甚至为有一个展示自己足智多谋的机会而感到高兴。

不可否认,小说的情节缺乏真实感,而且即便在那时这本书也已经过时了。但这本书很有趣,叙述生动,以致我们几乎注意不到它的缺陷。小说讲述了一个严重不合时宜的军队飞行员—利明的故事,他驾驶的太空飞船在追踪敌人时被撞破了,很快他被长得像蜥蜴的敌人抓获并囚禁在战争犯监狱里,狱中只有他是人类。情况看起来很糟糕,但利明有一点远胜于那些监狱看守:擅长骗人。利明很快想出了一个天才的计划,虽然实现的可能性很小。他散布谣言,说所有地球人都有一个孪生兄弟,这个孪生兄弟很神秘,像影子一样,威力无比且报复心很强。他将一根扭曲的电线胡乱缠在一块木头上,然后开始鬼鬼祟祟地暗示,他可以通过这个超级复杂的装置与距离遥远的孪生兄弟进行交流,还可以让孪生兄弟在任何时间发动进攻。不仅如此,他还暗示敌人,说他们的同盟也有看不见的伙伴,叫作威利斯,而威利斯能在一眨眼的工夫变得很凶恶。狱卒一开始还很怀疑,后来派出间谍向人类打听,问是不是他们的每一个敌人都有一个伙伴—威利斯。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人类还很乐观地断定,只要战争继续,他们的敌人拥有威利斯的数量会增加。由于利明出色的计谋,加上碰巧有灾祸发生在狱卒身上,使得谣言传得沸沸扬扬,敌人出于自身安全考虑,释放了利明并将他遣送回地球。敌方联盟最终在一个谣言的压力下瓦解了。

这个故事以一种迂回的方式,让年幼的我学会了一个道理:人类的聪明才智能够使其在任何困境中跨越种种障碍,开辟出一条生路。意识研究的历史展示了这一令人骄傲的精神,但同时也凸显了我们共有的品质中令人沮丧的一面。几个世纪以来,不同的研究领域都持同样的观点,即科学难以解释意识。这一章的论述也表明,许多现代哲学家仍赞同这种观点,并提供大量的论据试图证明用科学方法研究意识是毫无意义的。从心理学历史上看,在很长时间里,即使是科学家们也都追随失败主义的浪潮,避开与意识研究领域相关的论题,认为意识不能通过实验方法得到证实。比如,20世纪最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在1962年建议:“我们应当在一二十年内禁止使用意识这个词。”

幸运的是大约30年前,一批有着与利明一样的进取精神的科学家,不顾同事们的反对(认为意识是世界上最难解的谜),以积极探索的态度开发意识领域,希望有所发现,就算是为了兴趣也好。这样的故事在科学史上重复了无数遍:由于怀疑我们的理解能力而做出了不科学的论断,这些论断最终演变为令人惊叹的科学进步。但这次的情况很独特,主题是关于人类的本质。
 关于人性的哲学文章 《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 第1章 哲学视域

从现在开始,我不再提哲学观点。相反,我重点关注意识科学的成功之处。我将描述对未知世界勇敢而好奇的探索所带来的成果,我们已有的丰富的、引人入胜的证据表明意识究竟是什么,以及大脑是如何产生经验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9619.html

更多阅读

译者 《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 译者序

     意识是什么?经验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能够体验他人的意识吗?长期以来,各种意识问题一直是思想界争论不休的论题。早在2 000多年前的中国,庄子与惠施之间著名的“濠梁之辩”,就是一场关于他者经验是否可知的辩论。而17世纪法国哲学家

声明:《关于人性的哲学文章 《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 第1章 哲学视域》为网友朝槿温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