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IT四少:金融危机下依然赚钱(一)



系列专题:研究80后

李想、茅侃侃、戴志康、高燃。这不仅仅是四个男生的名字,还至少附带着以下潜台词:“80后”、“创业精英”、“IT四少”、“财富新贵”。2006年首先报道他们四人的财经类杂志,在2008年10月的报道中,下了这样的结论:“戴志康、李想、茅侃侃、高燃,四大80后互联网新锐‘集体消失’了。”

事实上,抛头露面少了,但工作和生活仍在继续。他们现在依然年轻,2008年的金融海啸,是不是他们经历的第一个大考验?他们是疲于应对,还是依然自信满满?

寻访曾经的“四剑客”,将近3年的成长,他们获得了什么?

“我们都不怕危机”

茅侃侃:危机有,但是我另找挣钱的渠道

(茅侃侃,1983年生,北京人。初中文凭,2004年正式创业。自创MaJoy项目——魔幻和欢乐的缩拼。他没投入一分钱,仅仅凭创意和理念,得到国企投资,取得年收入15亿元人民币的大项目将近20%的股份。)

茅侃侃的办公室离他从小居住的部队大院儿很近。这天是平安夜,采访临近尾声时,茅侃侃接到女友催他回家吃饭的电话。“还有十分钟就完事,一会儿我回去做饭,先把菜洗了吧!”刚才还大大咧咧的茅侃侃,跟女友讲话瞬间变得轻声细语。

平安夜在家自己做饭吃,在去年看来有点不可想象。

“去年离平安夜还有一个多月,我就得去找熟悉的夜店老板抢圣诞节的位子,要不就很可能订不到。可今年,前几天他还打电话来问我订不订位。”茅侃侃说。

这个“信号”让茅侃侃真的觉得,传说中的金融危机到了自己身边了。之前在网上看到雷曼兄弟倒闭的新闻,他觉得中国的反应总是慢半拍。

在“四剑客”里,茅侃侃是最会玩的。但最近去夜店的频率明显降低了许多。“倒不是没钱去玩,而是不愿意去冷清的地方玩。毕竟金融危机了嘛!”

茅侃侃的主业就是让人花钱来玩。他的身份是MaJoy(时代美兆)总裁,这个公司做的事,是把网络游戏的情节融入到实景里面,由人来扮演不同的角色,网游里吸引人的道具和变化的场景也都能由电脑提供。

金融危机确实让他公司的运营受到了一些影响。

“昨天销售跟我说,有些单子现在根本没法做,比如飞利浦这样的公司,也还算不错了的外企,组织来玩,年底了,800人,分批次来,给的预算是一个人40元钱,才不到5万的预算。你说,这随便打个车都不止40元钱啊!没办法。”

但是,让他闹不明白的是,明明金融危机了,全国各地要求加盟的单子反倒比危机之前更多了。

“我还开始做教育了。越危机,教育反而越好。”对于这块新业务,茅侃侃聊得并不多。他更放心让合作伙伴去做。“他是个很棒的推销员,我不行,所以我也不怎么掺和。”

最近茅侃侃热衷于在开心网上给自己买房子,买家具。“争车位”他已经玩腻了,上去只管给别人贴条,为了尽快挣钱投到“房子”里。“说不定哪一天我又腻了‘房子’了。我就是想把所有组件都玩一遍,这样我才知道人家为什么会做得成功。”

至于有没有可能从开心网里面学到点挣钱的新招儿,茅侃侃说,目前还没有。

戴志康:不裁员反招人

(戴志康,1981年生,黑龙江人。大学时开发出自动生成社区的软件Discuz!,该软件迅速成为中国社区软件老大。目前身份是康盛世纪CEO。)

随处可见的涂鸦墙上画着厚嘴唇小人、红色调的休闲区摆着《书城》等杂志、桌上足球台随时等待着开始一场战斗……戴志康的公司看上去比茅侃侃的公司至少年轻十岁,可戴志康看上去比茅侃侃要成熟不少。

这家戴志康2001年成立的公司现在有200多名员工,在他的同行们都忙着裁员降薪的时候,戴志康不但没有降薪,反而还在招人。

戴志康在四人中绝对是技术最牛的。他大学时做出来的软件Discuz!到现在依然是他的核心业务,很多论坛上都能看到Discuz!的标志,这意味着网友和站长正使用着戴志康开发的免费软件。只不过,他已经不靠卖软件赚钱,而是像一些“大公司”那样,靠卖服务赚钱了。

圣诞节当天,戴志康西装革履,把自己陷在松软的沙发里,面对《青年周末》记者数着自己公司的发展:“2006年的时候销售收入是四五百万,现在是两三千万,从人数上,2006年的时候我们是30多个人,现在是200多个人。2006年的时候,我们融资是100多万,后来又融资是上千万美金,我们产品的覆盖率从2006年是40%上升到现在的70%。还有我们的产品安装量从2006年大概是25万,成长到现在的80万。”

戴志康引以为傲的是自己在2008年6月处理掉了两项子业务。这是他嗅到“金融危机”气味之后只花一个星期时间就做出的决定。“上半年我看了阿里巴巴公司的财务报表,去过美国的朋友告诉我那边房子非常便宜,这一切都非常不正常。中国什么都慢半拍,幸好我的直觉一直都很准。”

在媒体遗忘他们的两年多里,戴志康的公司发展非常稳健。

高燃:不能说金融危机来了,就什么都不干了

 80后IT四少:金融危机下依然赚钱(一)

(高燃,1981年生,湖南人。清华大学毕业的他是“四剑客”中学业成就最高的。曾创立视频网站MySee,任总裁,2006年离开,现任海川传媒总裁。)

和高燃的采访约在北京昆仑饭店。下午1点钟,高燃准时出现,和约好的时间一分不差。这一下午,除了记者之外,他还要见另外几个朋友。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身边的朋友都说聚会少了,但高燃受到的影响不大,“如果想参加聚会的话,每天都有好多场”。

高燃第一次听说“金融危机”,是在2007年12月份的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上,“马云说要过冬了,柳传志说要过冬了……”,那时的高燃只知道房利美和房地美有一点问题,但“并没有特别多的感觉,毕竟从我记得事情以来,就没有经历过金融危机。”怀着对08奥运的期待,各个方面都欣欣向荣,他觉得对他而言过冬还有点早。

后知后觉的他直到第二年才开始对这场金融危机有所感觉,“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股票越来越跌,不揭底。然后房价也开始往下降,尽管后来经历了雪灾、地震,但也没想到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会这么大,直到奥运会之后,金融危机的影响才很快地显现出来。”

为了节省开支,高燃的几家公司也从一些高档的写字楼搬到租金稍便宜一些的地方。而且“以前公司的聚会一般都选择去外地的一个比较好的酒店,现在就在北京搞了。”

不过,金融危机对他的影响也仅限于此,在各大企业纷纷裁员的时候,高燃的公司不仅没有裁员,反而因为公司发展的需要新招了一些人——高燃在2008年又创建了一家公司,而且和朋友投资了两家公司。“不是说金融危机来了,大家就什么都不干了。有一些行业只要选择好,也还是可以高速发展的。”

如今,身为海川传媒总裁的高燃,投资同时涉足制造、股票、IT等六七个领域。“最重要的是你身边有没有这方面的朋友,我如果不懂的话别人懂就可以了。”

曾经夸下海口要再建立一个“华谊兄弟”的高燃,现在只是淡淡地说,自己的“中国娱乐网”是娱乐网站里最大的,再多关于“规模”的形容词,就不愿多说了。

李想:嘘!等我做完

(李想,1981年生,河北石家庄人,高中文凭,1999年开始在互联网领域创业。目前是北京泡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他是“四剑客”中名气最大的,也是企业做得最大的。)

李想又把自己和媒体隔离开了。

“抱歉,我现在真不能接受采访,年后我的公司会有比较大的变动,在那之前我什么都不能说。”李想很有礼貌地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合作双方有约在先,都不许对媒体说话。

李想目前的身份是北京泡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CEO),目前公司旗下拥有“泡泡网”和“汽车之家”两家网站。但在电话里,李想对记者说,可能过几天我连CEO都不是了。

今年夏天,李想也经历了一阵“禁言期”。“禁言”之后的结果是,李想的公司被澳洲电讯收购了55%的股权。他对这次收购很满意,因为他把股权层面的问题抛给了更有经验的澳洲电讯,他腾出了更多精力来做自己专长和喜欢的东西——做更好的网站。

这次“禁言”,李想又会折腾出什么动静?

他的好朋友,同是“四剑客”之一的茅侃侃特别佩服李想。“他是个帅才,战略眼光非常好。一件事的利弊风险衡量得很清楚。他希望公司的股权结构更好,才去融资。”

李想的博客静止在2008年11月7日,他当天留言说:11月、12月两个月实在太忙,停止更新。2009年1月1日开始恢复更新,实在抱歉。

“1月1日真的会更新博客吗?”记者问。

“哪有准啊!很可能不会。”李想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96575.html

更多阅读

曹红辉:金融危机下纺织行业如何突围?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正在为您直播的特别节目《直击华尔街风暴》。 除了世界各国的自救举措,各区域组织之间应该如何加强协作,来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正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七次

80后IT四少:媒体塑造我们

系列专题:研究80后80后IT四少不惧金融危机   李想、茅侃侃、戴志康、高燃。这不仅仅是四个男生的名字,还至少附带着以下潜台词:“80后”、“创业精英”、“IT四少”、“财富新贵”。2006年首先报道他们四人的财经类杂志,在2008年10月

80后IT四少:金融危机下依然赚钱

系列专题:研究80后        李想、茅侃侃、戴志康、高燃。这不仅仅是四个男生的名字,还至少附带着以下潜台词:“80后”、“创业精英”、“IT四少”、“财富新贵”。2006年首先报道他们四人的财经类杂志,在2008年10月的

80后IT四少:金融危机下依然赚钱(二)

系列专题:研究80后成名的代价,早在危机之前 “成为别人意淫猜想的对象” 2006年3月,戴志康成为那期《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封面人物,同时出现在当期杂志头条中的还有另外三个年轻的伙伴。“当盖茨50岁、杨致远40岁、陈天桥30岁,这些‘80

私人海岛:中国富豪下一个处女地(一)

“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私人所有的岛屿,甚至会取代游艇在今日的地位。” 这是《财富》杂志在1930年创刊号上的预测。在中国,这个预测的验证来得比较晚、比较曲折。90年代末以来,“私人岛主”这一概念逐渐在我国出现,但更大程度上它只是

声明:《80后IT四少:金融危机下依然赚钱(一)》为网友影子爱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