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张氏家族 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



本文原先的题目为“从贫二代到富三代”,但张家的第二代乾源世伯坚决不同意,主张将“富三代”改为“好三代”。他认为:“富”仅只“有钱”,“好”并不一定“有钱”,却可以是有才华、有成就、有教养…… “贫富X代”是先天的,但“好X代”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的。提倡“好X代”,有更广泛的鼓励性,有利于社会和谐。乾源伯一番话真正是警示之言。

创业一代张继光

建筑在中国,是一门悠久的、讲究的、纯手艺的行当,师徒、父子世世相袭是其行业的特点。上海开埠以来,西方的建筑理论及科学的模式给传统中国建筑业冲击很大,也促成了传统建筑师的自我改革与完善,在上海留下他们骄人的业绩。

说起外滩建筑群,是公认的上海名片,其中两幢著名建筑,中山东一路29号,建于1911年,具浓厚法国巴洛克新古典风格的原法商东方汇理银行;还有一座建于1985年,延安东路100号,上海首幢大玻璃幕墙的现代化智能大厦联谊大厦。时隔70多年。两幢建筑出自一对建筑业父子之手,东方汇理银行的建造者是近代上海著名的营造商——协盛营造厂厂主、老上海德高望重的企业家、建筑行业的领军人物张继光;联谊大厦的设计者是被称为现代建筑泰斗、1955~1957年连续三年的“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张继光的儿子张乾源。

新世纪的上海建筑业发展神速,远离外滩的上海金山区新城区,金山沙滩旅游和沙滩排球区的规划设计,松江大学城的设计参与者张永勤,是张乾源的儿子。

中国俗语:好不过三代,除了因“大树底下好乘凉”外,也与中国历史上的政局动荡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安定最祥和的时期,回顾张家百年家业的成功传承,或许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些许启迪吧!

这个建筑世家源头,在宁波鄞县傅家漕。张家百年家业奠基人张继光(1882-1965年),是三代(其实还不止)贫农出身。宁波人多田少,且土质偏咸碱,不宜耕种,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正因如此,宁波人都习惯背井离乡闯荡世界。

1882年,张继光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之家,排行第三,前面有两个哥哥。在他8岁时,父亲终因辛劳过度患病去世,祖母和母亲靠着那点薄田,勉强将张继光抚养到16岁,他必须自己养活自己了。

此时父亲的二哥在上海石顺记营造厂做账房,为张继光在何祖记营造厂谋了个差,即所谓的“学生意”。就这样,这个如假包换的“贫二代”,背着一只小小的竹筐,乘上新江天轮登上上海十六铺,开始了他的上海梦!

从前学生意,白天做生活,早晚还要侍奉师傅师母和师兄,生炉子烧饭抱小囡,样样都要做。看似极不合情理,其实也有老祖宗的智慧——煞煞你家里带来的娇骄二气,谁不是父母心头的囡囡宝贝,但来到社会上,是没有人再将你疼着护着的,学生意,就是教你一个“忍”字。故从前有易子而学,即使大家都是做老板,也让各自儿子交换着学生意,就是怕老板调教不好自己的亲生子。

做学徒每月所得仅几角钱的鞋袜费,还好张继光是贫X代,省俭惯的。一天傍晚他去送标书,突遇倾盆大雨,便脱下母亲为他缝制的布鞋赤脚走。然雨越下越大,正好一辆黄包车在他身前下客,为怕淋湿揣在怀里的标书,他就叫住了车。一上车他就发现车上有一把象牙柄镶翡翠扇骨的扇子,一看就挺名贵,尽管他很缺钱,但不义之财不能取,想到将这扇子留在车座上很易被他人顺手牵羊拿走,他就下车在原处冒雨等候着,果然马上有人狂奔过来追那辆黄包车。为表示感谢,失主给了他16枚银洋。

张继光还从未见过那么多银洋,如何用这笔巨款?他当时已认识到要在上海滩拼搏,洋人是劲敌也是盟友,总而言之,一定要和洋人打交道。他向师傅何星秋提出,用这笔钱去夜校读英文。师傅一口答应。经过四个月苦读,他完全能看懂英文招标书和图纸,还能用一口宁波腔英语与外商沟通。当时上海是洋人天下,一切外国公司出示文件都只用英文。外国设计公司也如此,一切文件包括房屋结构、建材要求和装修特点都以英文示之。因为懂英文,张继光可以直接向外商设计事务所投标,并可以不通过翻译,比其他同行提早根据外商要求而报价,为老板拉了不少生意。

三年满师后,即1901年,19岁的张继光脱离何祖记,得当时海上营造“大哥大”杨斯盛支持,开办协盛营造厂,以专业第一为企业宗旨,业务蒸蒸日上,成为上海营造业的佼佼者。

那是大清皇朝,外国人根本看不起脑后拖着根辫子的中国人,张继光却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及对外商设计图纸的理解和学生意时打下的扎实基本功,先后与英商通和洋行、太古洋行、业光地产等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中国首家国家银行大清户部银行(中国银行前身)大楼(汉口路50号,1907年完工),另有日本领事馆(1910年)、东方汇理银行(1911年)、纱布交易所(1919年)、盐业银行(1923年)、中国实业银行(1928年),此外还有大批住宅,包括近代中国著名民族企业家荣宗敬、荣德生的茂新、福新、申新系统的,都为协盛营造厂承建,并也因此,张家和荣家成为莫逆之交。

就这样短短几年,张继光由一贫如洗而跃为上海建筑界巨头、上海滩有名的豪富,同时也为上海留下一批隽永的建筑精品。现存的所有张继光的承建项目,从厂房到大楼,都已被列为上海市重点保护建筑。所以,称张继光先生为上海近代建筑奠基人应该是名至实归。

力救荣氏民族工业

人说,商场如战场,是寸土必争、寸利必夺,你死我活的。其实不然,上海早期受到儒家思想浸化的一代企业家,胸怀开阔,爱国爱百姓,面对外国列强欺凌中国,同心合力,建立起民族企业家的兄弟情。

1911年,在为荣氏家族承建厂房工程时,张继光与荣宗敬兄弟就结下深厚兄弟之情。一次宴会上,荣宗敬执着他的手,动情地说:“国计民生离不开衣、食、住,我办纱厂为了衣,我办面粉厂为了食,你造房子就是为了住,造厂房为了工人有工开……这些都拜托你老弟了!中国老百姓太苦,我们有一点能力,让他们日子过得好一点。”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必然也是一位慈悲的大家,绝不只为赚钱,所以才成得了大业。

荣宗敬一席话令张继光十分感动。他先后为荣氏营造了数十栋厂房,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建筑系的必备教材。《中国建筑史》一书对这些厂房做了如此的评价:“1913年所建的上海福新面粉厂的六层主车间乃采用钢筋混凝土高层框架的先例之一……”那就是现在著名的莫干山路50号的创意园区。

“一·二八”事变,沪北局势不保,荣宗敬计划将10万纱锭从杨树浦搬到公共租界的澳门路,因而创办申新九厂,但资金上短缺50万银元。张继光毫不犹豫垫付了这笔巨款,并用最快速度将澳门路厂房建成。1937年“八一三”事变,荣家在杨树浦的工厂全毁于战火,亏得租界内的申新九厂正常生产并获大利,令荣氏家族得以度过难关。为此,荣家第二代荣鸿元荣鸿三兄弟对张继光说:“是你救了申九,申九真应改名为申救呀!”

团结上海建筑业南北两帮

人说同行相轻,张继光率先在上海建筑业创造同行相亲的新局面。

上海开埠之初,建筑业中本帮派与宁浙派水火不容,许是为了抢生意之故吧。早在1898年,当时上海滩建筑业大哥大杨斯盛就想促使两帮联合,但未获得成功。到上世纪20年代,随着张继光建筑事业上地位的确立,上海建筑业开始有“南张北张”之称。南张是指本帮的张效良,北张就是浙宁帮的张继光。平心而论,两帮都是奇才,正由于南北两帮的努力,才创造出上海近代建筑的奇葩。张继光力主破除建筑业中地域、帮口的观念,几经谈判,南北两帮终在1930年3月实现大联合,成立“上海特别市营造厂同业公会”,张继光还说服同业,推选本地帮的张效良为理事长,自己甘为副手。1935年,张效良逝世,张继光才升任理事长。1948年,同业公会换届选举,时年已66岁的张继光再次以最多票数当选为理事长,但他写信力辞,公会拗不过他,改推另一知名承建商陶桂林(国际饭店的承造商)出任。

办企业总要雇佣员工,就总存在一种雇佣关系,所谓劳资双方,一直以来,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总是血淋淋的先导下,劳资双方似一对天敌。资方被形容为吸血鬼和剥削者。当然老板拖延克扣工人血汗钱之事,今天仍时有听闻,笔者认为,这与老板本身的素质品德有关,而与其“老板”、“资方”的客观身份并无因果关系。张继光与建筑工人的组织——建筑工会关系融洽,工会提出的要求无一不妥善解决。张继光自己苦出身,深明穷人生活不易,他与同业一起创建一所同业医院,即今日曙光医院前身,建筑工人就诊只象征性收点诊费。考虑到建筑行业骨折等工伤事故较多,特请海上名医骨科专家石少山和石筱山父子坐诊。

张继光体恤社会弱势,在他主持下,旧上海的建筑行业没有发生过一次工潮或全行业罢工的事件,反而留下众多的优秀历史建筑。

1965年张继光病逝,享年84岁,国家赞誉他为“爱国爱乡的实业家”。

光远坊故事

张继光事业有成之后,于1924年建造私宅,1926年竣工,宅名“光远坊”。2009年上海市政协提案,将光远坊列为历史保护建筑。

上海滩豪宅集中,式样多元,凭外表看,或许光远坊与绿屋豪宅不能相比,但却如张继光秉性:沉实有内涵,不张扬不奢华,毕竟出自建筑行家之手,是十分有特色的中西结合的海派建筑。光远坊前有救火会,边上有巡捕房,选址这里,张继光觉得很有安全感。

光远坊外墙是汰石子粉刷,罗马式白立柱,花园门洞和窗棂栏杆都为传统中圆花楹,整幢房子风格是上世纪20年代上海早期中西结合豪宅的典型代表。沿街为六大开间的二层半门面楼,内里共有先后六进,是张继光为他六个儿子建造的。

新宅落成之时,虞洽卿代表宁波帮同业送全堂柚木大餐间家具一套,建筑同业公会送全套32件红木客堂家具一套,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很有面子的。

光远坊属于那种楼高堂深的真正的大宅门,底层一个餐厅连大花园可以放50桌圆台面,因此营造建筑业同业公会、银钱业公会、水泥业公业、造纸业公会、保险业公会等,但凡张继光任董事的机构的活动都在“光远坊”。特别在抗战时期,光远坊也是上海宁波同乡会主要会董的活动场所。

与大多数宁波人一样,张继光对自己省俭,对朋友一定招待周到。为了让朋友们吃得好,光远坊特地请来手艺超级大司务阿振师傅。阿振所创银光虾仁(即现在称的水晶虾仁)、金光嫩鸡(现叫小绍兴鸡,鸡表面为金黄色)名驰上海滩私房菜;他的八宝饭,内里有火腿丁,甜中回咸鲜。另外一道甜品“五彩缤纷”,是用白木耳及樱桃菠萝相混,色彩十分鲜艳。今日香港中环高级会所“上海总会”有只菜叫“福禄寿”,即为“鸡鲍翅”,最早也是起源于张家大厨阿振。香港上海总会首任会长王剑伟先生在光远坊吃了这只菜后,齿颊留香,在异乡再将它发掘出来。

张继光共有六个儿子,大儿子张乾铭,按民初上海风俗,大户人家长子都不出去读书,可能当时绑架很多,都是在家里请了古文老师和英文老师学习的。张家其他五个儿子个个都是名校出身,各有专业。唯第五子张乾源,继承父业为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

张家与笔者程家,堪为世交。要不是为了写此文,笔者还实在想不到这位衣着朴素、脚蹬布鞋、满口浓厚宁波腔上海话的乾源伯,来自这样一个有来头的大宅门。按辈分,称他乾源伯一点不错,然他坚持外国派头,要我称他洋名“烫袜子(Thomas)”,有时语速一快,就成为“脱袜子(得用上海话发音)”。

乾源伯在“光远坊”出生,直到1956年搬离“光远坊”。张家的孩子,清一色是青布长衫自制布鞋,家里虽有四辆自备汽车,但小孩子都是步行上学,午饭都是自带的,菜就是宁波人常吃的烤菜、咸虾酱等,上的也不是什么贵族学校,就是光远坊附近的渭风小学。

张家的孩子从二年级起就没有暑假了,假期里要补英文、古文、书法。说来你不信,张家的儿子还有一课是要学会搓麻将,专门请来宁波老麻将来教:如何记牌、如何胡牌,如何存心要让人赢却又要让人察觉不到,赢得“窝心”(高兴)。此外,还有牌风牌品……并非张继光要将儿子培养成赌徒,而是因为,中国的麻将台,其中蕴藏着很深奥的人情世故和纯中国式的社交文化。旧时企业招聘高层人才,面试方式之一,就是与你搓几圈麻将,几圈下来,你的言谈举止、出身背景、性格品行,就可知道七八分了。

张家的儿子们还要会听京戏评弹,会有专门老戏骨上门说戏讲戏。不必要求玩票登台,但要懂戏,这就是所谓修养。进入中学,就要学社交舞,学吃西餐,当时上海滩有一对菲律宾夫妇搭档,专门在上海滩豪门私授公子跳舞。女孩子是断然不学的,除非学芭蕾,旧上海女孩子如若专学跳舞,会有下海做舞女之嫌。事实上,女士们全靠男士带舞,只要音乐感好,就可以应付了。

 绍兴张氏家族 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

张继光很早就有意识培养接班人。长子与荣鸿元、荣鸿三三个大小开合股开票券公司,次子乾恒圣约翰经济系,三子乾祥圣约翰附中,四子乾宏圣约翰经济系,五子乾源圣约翰建筑系(后合并到之江大学),六子乾亨东吴大学会计系,总之都是教会大学。

上海人家一般家有来客,小孩子是不上台面的,怕有何不当举止对客人失礼。光远坊的孩子们则从小被逼着上台面待客。乾源伯回忆,自小与虞洽卿、荣宗敬包括笔者祖父程慕灏等上海滩头面人物同台吃饭。吃饭是次要,聆听学习前辈处世为人才是真的,乾源伯记得还为虞洽卿盛过饭。

“光远坊”的“好三代”们,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参与设计曹杨新村

张乾源自小勤学,成绩优异。圣约翰附中桃坞中学毕业后,保送七所教会大学:圣约翰、之江、东吴、沪江、金陵等,由他选。他选了圣约翰建筑系。张继光十分欣慰,次日就带他去拜见圣约翰大学当时的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宽麟先生。乾源伯记得他住在武夷路一幢小洋房,杨先生对他十分欣赏,当场送他一套在当时属十分名贵的美国K.E。牌计算尺、T字尺和三角尺一套,促他抓紧入圣约翰暑期班,如是可尽早学满学分提早毕业。

从此,张乾源终身都没离开过T字尺、三角尺和计算尺!

因为学业优异,早在中小学时乾源伯就频频跳级,进入大学三年就已拿到全部学分,1950年20岁时已只差交毕业论文就可毕业。别以为张乾源因此是个书呆子,当年大学开party,他可是女生最欢迎的派对搭档:帅气、功课好、老实忠厚,家世又好。犹记得那时学校开舞会,好多男同学都请不到舞伴,唯他一请,就可以请到五个。回想那情景,五个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同学婀婀娜娜走在前面,他充当护花使者小心押后,校园里一路走来十分风光,引起男同学们阵阵掌声,有人开玩笑称他为“舞女大班”。

在导师汪定曾和王华彬两位老师的教诲下,他1950年就开始投入新中国建设,接受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曹杨新村两万户新公房的卫生所和托儿所。出身豪宅“光远坊”的张乾源遵循父亲从小的教导:造房子是百年大计,老百姓造一幢房子不容易,质量一定要好,信誉一定要好,交楼只好提前,不能延后,这是性命交关的事。这番话张乾源记了一辈子。

23岁时,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张乾源由老师、著名设计师陈植推荐给当时副市长潘汉年,参与了当时全国最大的设计项目: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

四角钱举办婚礼

新中国成立,令张乾源看到“光远坊”外的世界,他先后参加北京苏联展览馆和上海中苏友好大厦设计工作,主持了上海水产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彭浦工业小区、上海第一、三、五钢铁厂的设计建造……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专业令他在新中国广施才干,成绩斐然。1955、1956、1957年,他连续三年被评为与著名工人劳动模范黄宝妹、杨富珍、裔式娟等齐名的上海市劳动模范。1956年还出席了全国建筑业劳模大会,得到朱德元帅的接见,由于1956年和1958年他分别荣获团中央委员会奖状,1958年,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点名要与他一起参加植树,并拉住他的手说:“我们最需要你这样的知识分子。”

乾源伯太太李良玉,笔者称Lily Auntie,出身书香门第,从小与绿屋屋主吴同文的几个孩子一起玩大,也是世交。说到Lily姨,不得不佩服当时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她就读燕京大学时,与章含之前夫洪君彦先生是同学,至今对洪先生的翩翩风度记忆犹深。乾源伯与她是青梅竹马,小学就是同学,事业上是同行。Lily姨中学时代就打得一手好网球。此外,Lily姨舞也跳得好,中学时代就常去她好友家——铜仁路上绿房子开派对。怎么也不会想到如此一位娇弱女孩子,却先后设计过中国水泥厂矿山、安徽水泥厂、江西万年水泥厂的矿山工艺和技术设计等,是辗转穷山僻壤筹建矿山工艺水泥厂的高级女工程师。

Lily姨风度优雅,却吃得起苦,为人坦直率真,与乾源伯真是天生一对。他们一子一女,长女张范,取名范,是因为出生时乾源伯刚获首届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儿子1964年出生,名张永勤,可见父母对他的期望。

说到他们的婚礼,乾源伯笑语只花了四角钱。两角钱一张结婚证工本费,两张四角钱。这场四角钱的婚礼,乾源伯夫妇至今津津乐道。

他们的婚礼是1955年3月3日下午三点三刻在北京国家计划委员会礼堂举行,完全是火线婚礼。这话怎么说?那日他正好去国家计划委员会办公事,次日就要赶去沈阳参加一个项目。当时Lily姨在北京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当计委老领导了解到他为工作婚期已一拖再拖时,立时举行一场“包办”婚礼。就这样,上午谈好工作,中午即时与未婚妻一起赶往城里领了两份结婚证共四角钱。这时才发现,自己一身风尘仆仆,怎么都不像个新郎。当即再与新娘赶到王府井,买了一身新蓝布人民装,一件白衬衫,当场在百货公司的厕所里换好,再火速赶回位于郊区的计委会礼堂。计委领导亲自主持婚礼,在致词中要他们积极投入“全国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活动中去。轮到新郎致词,可能太激动了,一时不知该讲什么,眼睛不意瞟到礼堂上挂着了“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之类标语,愣头愣脑冒出一句:“感谢领导和同志们关心,我和良玉一定不负众望,增加生产。”刹时全场爆笑——50年代,生孩子也叫“生产”。

大钻戒和没有机芯的小飞机

“文革”十年,张乾源自然没有好日子过,被抄家、戴“反动学术权威”帽子。张家大人家,稀世珍宝有得是,全部抄劫一空,其中有枚当年上海道台家流散出来的大钻戒,是父亲张继光留给他的,也给抄走了。抄家人走后,太太将凌乱不堪的家略略打扫一下——第二天还要上班呢!谁知这么一打扫,角角落落里又扫出不少零碎的金刚钻,夫妇俩连夜再赶去抄家单位上交了,免得多事!这就是可爱的中国牌知识分子。

今日回忆此事,张乾源仍感欣慰:“这样倒好!清清爽爽。我就对孩子们说,屋里厢什么都没有了。今后一切只能靠你们自己,你们只有好好读书,读到脑子里的东西是抄不走、夺不走的。”现在张家一子一女都十分有出息。

抄家后不久正逢国庆,天生乐观的乾源伯对家人说:“抄家归抄家,国庆还是要过的。”旧时每月五号发工资,经一番洗劫,家里真的是一分钱也难寻!不料竟在一件旧棉袄罩衫里摸到一张十元钱,国庆当日即领全家上馆子美美吃了一顿,花了八元二角,十元钱还余一元八角,一家四口再笃悠悠荡荡马路,走过一家玩具店,儿子看中一架装有小马达的飞机,一问价钱要三元多,做父亲的一心要让孩子扫除抄家后的阴霾,又爱莫能助,亏得营业员好心,将机肚里的小马达取出来,一元八角卖给他。这架没有内芯的飞机儿子一直珍藏着,儿子还经常开玩笑地对朋友说:“这架飞机的马达被我们吃到肚子里去了。”

唐山大地震后重建、大屯煤矿,处处留下他的业绩。

新时代建筑世家的新八景

改革开放后,张乾源担任了华东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顾问总建筑师、政协常务委员和香港上海实业公司、上海锦江集团等顾问。

上海现在正在评选新八景,这位建筑世家的后人也为上海留下新八景:

1、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座智能化玻璃幕墙的联谊大厦。与张乾源父亲张继光1910年筹建的东方汇理银行只相距一箭之遥。

2、上海第一幢现代化旅游酒店——龙柏饭店。

3、设计引进彩色电视生产线及上海电视机一厂厂房工艺设计。

4、上海展览中心的改造。

张乾源在23岁时就参与北京苏联展览馆和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的设计,岂料与其缘分未尽。1984年汪道涵市长向他委付重任,要他解决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的漏雨和声学回音问题。经过苦思冥想,他作出了一大胆方案,将原中央大厅改建成多功能大厅,既能办展览,又能开大会和举行大型宴会,这个工程的预算要1亿多元,但他以200万元就解决了。至今,每年上海市的人代和政协大会及国际性会议都在这里举行。作为政协常委的张乾源坐在自己设计的大厅中,更感无尚欣慰和光荣。

5、与国际建筑大师合作设计波特曼大酒店。

在上海繁忙的南京西路上,兴建16万平方米的五星级酒店,难中之难是锅炉房的设置和中央空调机房的设置。张乾源大胆将锅炉房设在屋顶下藏起来。至于空调机房,他适时利用上海展览中心馆长级顾问的身份,将空调机房“飞过海”,放在马路对面的展览中心空调机房内。

6、设计花园饭店。

在设计花园饭店时,解决二百辆汽车停车安置是设计竞赛决定能否夺标的关键。张乾源灵机一动,在网球场上建立停车库,再在车库顶上重建网球场,既不破坏原来风格,还节约了土地资源。

7、东方明珠两个球体的设计创意者。

在东方明珠的创意设计方案竞赛中,张乾源作为主持人,运用他的建筑综合论和项祖荃、凌本立、江欢成一起创新地提出把球形体作为电视塔的造型,并提出上半球作为旅游宾馆,下半球作为观光空间的设想。这个方案的图纸和模型当即被江泽民、朱镕基等当时市府领导评为一等奖。今天的东方明珠塔即按此方案进行设计建造,已成为上海一个新的标志。

8、筹款募捐建造七层宁波同乡会大楼。

乾源伯一生乡音不改,遵照父亲教诲,始终不忘宁波老家。当年宁波同乡会的陈正兴在南京西路商圈内的南汇路奉贤路处找到一个小地块欲建上海宁波同乡会,张乾源利用自己在沪港两地的广泛关系,连同李储文、陈正兴、金如新、庄晓天等七人,成立筹款会,他和金如新不但自己捐出较大款项,还到香港募捐了900万元,占建造费用的90%,终于造成这座宁波同乡会大厦。

80年代,乾源伯已在上海设计建造了众多五星级酒店、豪华商厦之时,自己一家四口仍蜗居在抄家时逼迁的一间底层墙壁都因潮湿而发霉的小房间。当年一位记者采访后深为之不平,在采访稿中为之呼吁:这样一位优秀的建筑师理应有更好的居住条件。张乾源看完样稿后当即将其撕了,严正表示:决不能借国家的媒体提出私人的要求;再者,现今百废待兴,国家要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乾源伯的女儿张范是美国邓禄普橡胶轮胎厂计算机专家,女婿为加里逊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从事电脑软件的开发。儿子张永勤,是张乾源最大的安慰。他生适良时,同济大学建筑系德文班毕业,后在美国深造,在美国与贝聿铭齐名的华人建筑师李名仪的建筑事务所工作。能在这样世界级大师身边工作,对张永勤日后成材是最大的保证,他参与了康奈尔大学及耶鲁大学的图书馆设计,还有旧金山的法院工程、纽约曼哈顿办公楼和达拉斯博物馆等。

目前,张永勤已回归上海,深圳招商银行总行大楼是他回国后接的第一个大工程,还完成了20万平方米的深圳市民中心。关于自己儿子,张乾源再三关照:要少写些,他还年轻,路还长着,做得还不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9769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张氏短打拳谱完整版 张氏短打拳第二路

原文地址:张氏短打拳谱(完整版)作者:少林德勇武术秘籍校勘记壬午岁末,予友李东来,于京都购得古传武术秘籍旧钞本,携来示予,以求校勘。予自少年即喜武术,年至弱冠而从军塞外,尚武禀赋难改,遂欣然应之。张氏短打拳,亦称绵张拳,为宇内名拳,渊源古老,

宣城宛陵梅氏与桐城连城张氏渊源考 宣城宛陵湖新城破产了

宣城宛陵梅氏与桐城连城张氏渊源考梅铁山桐城连城张氏家族有数万后裔,据现存清光绪五年己卯(1879)《连城张氏宗谱》,明天启年《思山公始修谱序》载:“爰稽其族,自梅继祖公,当元末播迁由宣及婺后,而卜于桐之戴冲而定居焉。子琳公昏(婚)于张,因

《健康之路》招解便秘 健康之路治便秘

《健康之路》招解便秘(上)百年中医世家第十代传人丁曙晴 做客CCTV10《健康之路》缓解便秘健身操  左右抬腿到胸前。  双手按肚划圈圈。  双手扶腰转一转。一天三遍别嫌烦。      七旬老人缺乏便意一月排便一次。耳穴压豆

浙江绍兴俞氏家谱 俞氏家谱

俞明震俞明震(1860年-1918年),字恪士,号孤庵。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庚寅恩科三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授刑部主事。中日

转载 张氏金锁玉关 金锁玉关风水图解

原文地址:张氏金锁玉关作者:wwwqs789张氏金锁玉关风水入门风水,简言之,就是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的时空现象,就是因地球的运动规律而产生的种种周期性的自然事物反映人类虽然改变不了这种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但是可以利用这种规律现象更好地

声明:《绍兴张氏家族 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为网友泠滟侽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