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数学难题 张瑞敏破解中国式管理三大终极难题



他专门见了传奇CEO杰克。韦尔奇、郭士纳,他研判了德鲁克、托夫勒、纳什等的趋势引导,他扫描了《长尾理论》、《基业长青》、《圣经》,甚至云计算……经历了一系列的中外交锋、新旧激荡、自我颠覆,中国第一CEO张瑞敏再次以自己独一无二的格局和思考,直击中国企业家的管理软肋:如何做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信息化时代如何管理创新?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今天在这里我想讲三点:第一个是怎么样做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第二,在信息化时代怎样做管理上的创新;第三,海尔自己在商业模式创新上的探索。

 三大数学难题 张瑞敏破解中国式管理三大终极难题

中国现在有一个MBA悖论,一开始大家对MBA非常狂热,只要有了MBA的学生、受到MBA的教育企业管理一定能够上去。当然MBA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有一个MBA“退烧”的问题,用了之后觉得不像期望的那么高。主要原因是MBA案例大部分是国外案例,很少有中国自己的,中国没有自己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自己的管理,改革开放后中国主要是学习日本的管理方法,而不是管理模式,比如像丰田这种管理模式。引进MBA还有一个是不是水土相服的问题,我自己也感觉到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难题1:怎么样做适应于中国国情的管理?

去年11月我去美国波士顿,和杰克。韦尔奇专门有一个会谈,谈了很多问题,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韦尔奇如何能够把GE做到世界最大,但是又做到了世界最小。意思是说他把公司做到了世界第一,但是公司里每一个人又能够充分地发挥、体现自己的价值,其实这是非常不简单的。在中国很难做到这一点,我请他谈一下他的体会。

他说中国的企业文化和美国有非常大的不同,在美国很多方面可以放权,因为美国的财务制度非常非常完善,完善到了我自己都不了解,里面有非常复杂、非常详细的内容,但是可以帮助我把这个企业有系统地推进。我让员工更多地创新,因为在这个制度下反而会觉得受到很多的束缚。GE在中国也有很多企业,在中国员工很愿意随意改动一些东西,中国没有一些非常完善的制度,这是两个国家在管理上非常大的差异。

其实我们自己在国外设立工厂或者是和国外公司打交道后,也感觉到中国企业内部的文化和美国、日本的都有非常大的不同。比如说我们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设立了一个工厂,我们的人过去告诉美国生产线的工人应该怎么去操作,但是过了几天,按照美国的条件可以再改动一下,美国工人就不干了。他说你前两天告诉我那样干,今天又告诉我这样干,到底哪个是对的。所以不能随便改。

这就体现了一个“法”的概念,但是中国工人的这个概念并不是很强烈。比如,让日本人擦5遍桌子,但是中国人可能今天擦5遍,明天就擦3遍了。我们把日本的一家工厂并过来,研发了非常好的产品,在全世界都卖的非常好,我们就给这个研发团队特别的一份奖励,结果他们不同意。为什么呢?让这些人来干就开发出很好的产品,如果不让他们干,让其他的人干也会开发出很好的产品,这是我们的决定,而不是他们的能力问题,不可以给他们单独奖励,最后把钱还是平均了。日本人的这种团队精神也是和中国不一样的。

中国的管理一定要适合中国自己的国情,这在国外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问题,但是怎么样来做又遇到了一个问题,现在金融危机来了,很多企业感觉到现在还谈什么管理,能过得去就行了。所以大家抱着能“过冬”的思想。

今年1月1号温家宝总理到海尔视察,我谈了这方面的想法,现在很多企业不考虑什么管理不管理的问题了,就是考虑能“过冬”就行了。作为海尔我们的想法不应该是“过冬”,应该是“冬泳”,金融危机过去后你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以前是廉价劳动力生产产品出口,你如果还是低水平生产产品出口的话没有多大的意思,所谓的“冬泳”是在金融危机中不但不能放弃管理,应该把管理提高一步。

所有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遇到的问题就是两大问题:一个就是库存非常多,二是应收帐款收不回来。特别是江浙一带欠的非常多。一般企业采取的作为是库存只好再降价、再销售,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冬泳”就是把我的管理提高到可以消除库存、消除应收帐款问题,这样可以把整个企业的管理进行提高。

当时我跟温总理说这个要靠创新,佛教禅宗上有一句话“凡墙都是门”,只要你创新,所有竖在你面前的墙都可以通过去。如果不能创新的话在你跟前的一堵门也过不去。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怎样用创新来适合中国的国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97813.html

更多阅读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答案 提升“反脆弱”能力,应对“张瑞敏”

近一段时期,张瑞敏先生在沃顿商学院上提出的“外去中间商,内去隔热墙” 的组织结构改革理念盛传于职场与企业,直接将企业中层的生存问题放到了企业变革的对立面。   多数人将企业中层视为企业改革的阻力,因为企业中层正是企业的既得

“张瑞敏式”颠覆:无交互,不海尔

      “零硬广”背后  “未来,一个电器如果不能上网,我认为就等于零。”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在2014年海尔年会上的讲话,吹响了这家传统家电制造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集结号。  “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海尔的

企业群英传之:海尔张瑞敏

张瑞敏,山东省莱州市人。1984年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青岛电冰箱总厂是海尔集团的前身。在张瑞敏担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时,这个集体小厂亏损147万元,当时的情况,要不就是倒闭,要不就改革。张瑞敏选择了带领全厂员工们改革。秦国有商鞅

海尔张瑞敏个人资产 张瑞敏的“ZEUS”(宙斯)梦

     在《管理学家》杂志社同仁深入海尔调研之时,我与其掌门人张瑞敏进行了数小时的访谈并共进晚餐,其间感受最深的是其淡定背后升腾的历史责任感和探索的豪气。  客观地讲,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国土壤里能长出海尔确实属于奇迹。尽

理工宅男到底在想什么 张瑞敏到底在想什么

文 《环球企业家》记者仇勇  封面摄影 钟士为 当20多年前,张瑞敏开始担任青岛冰箱总厂厂长时,他开始实验一种新的管理方式:自主管理班组,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鼓励创新。“因为最早的时候我就是工人,后来当了班组长、车间主任、副厂长

声明:《三大数学难题 张瑞敏破解中国式管理三大终极难题》为网友人不犯二枉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