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董事长宁高宁:“矛盾原理”话商道



宁高宁与中粮

有这样一句话概括宁高宁:“根在大陆,身在香港,眼观全球,他是用金融资本整合产业资本的探索者。”现任中国粮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宁高宁,以资本的力量换取巨大的市场空间,加速了国内产业整合的步伐。

此前,为了带领华润实现软着陆并转向实业发展,他坚持做着两件事:华润内部的重组和变革,中国内地市场的并购和扩张。进入中粮以后,他重组中土畜、合并中谷、入主新疆屯河。2006年,他宣布了中粮集团未来的发展战略:除了生物制能源以外,中粮必须在粮食流通、粮油加工、品牌食品、地产酒店、金融投资、土畜产等5到8个行业建立行业领导地位。2007年末的中粮集团,已拥有了多家上市公司,俨然形成了资本市场上的“中粮系”版图。

管理上,他不断引导公司中高层干部从“国有企业干部”向国际型“职业经理人”转变,认为只有保持优质、高效、稳定的职业化人才链,才有可能打造基业长青的企业。

本文的缘起,来自宁高宁在“杰出管理者论坛”上的演讲。历来,围绕着宁高宁带领的中粮,其“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模式及转型,几可谓绕不开的话题,但在这届论坛上,本刊却意外发现了另外一个话题,并不由自主深入,反而还原了论坛的初衷之一。

与“术”合谋

在许多商界人士的心目中,学术研究的成果既是一种痛也是一种爱。痛是因为:结合自己“冲锋陷阵”的经验来看,目前学术性的研究,无论是学校,还是各咨询公司,很多是误导的,哪怕研究者有着众多的头衔和学位,终究理论和实际不符。爱是因为:商界人士还是相信,学术性质的研究,毕竟是一种经验的总结,希望最终得到指导。抱着这样的期许,经常见到学界和商界聚集一堂,前者希望多受到一些启发,使自己的研究更有价值;后者希望借着更多的交流,能让对方多一点了解,从而增强指导的有效性。站在后者的立场而言,应该说,宁先生正是带着这样的期许,站在了论坛的演讲台上。

当然,说到商业研究界的这种现状,无论是校园的研究者还是专业的咨询公司,作为商界前沿冲锋陷阵的领导者,实际上非常理解。首先,作为一个决策者,他深味决策的艰难,因为面对的环境是不确定的,这个时候,即便是成功的经验,由于对象的差异,最终的结果成败难定。不要说美国的经验在中国,就算是广州的经验在北京也不是很实用的。另外,现在的咨询公司比较商业化,也需要挣钱生存,要用最低的成本,请一些经验很足的人,其中难免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但在企业里,每天的工作实践会更清楚,只是上升到理论高度和深度也许会有一些问题。

正因此,在对未来预知的问题上,决策对与错,宁高宁说,“不是咨询公司的责任,不应该期望它预测对的事情。”所以,对于咨询公司,他没有提过多批评。而且,咨询公司有时候也给了很好的建议。就目前中粮自己的实际而言,尽管曾经没有在很关键的决策上使用麦肯锡的咨询方案,但是至今,中粮的很多数据还是沿用麦肯锡的,而正是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中粮已经并将继续做出众多有效决策。

在宁高宁看来,研究性质的机构或者个人,重要的价值在于思维方法,并不是那些理论,更不要说教条化地套用,要形成一种方法。无论是新的理论还是大家认可的理论,都会变。比如几年前讲“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现在变成“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讲起来很容易,但是我们实际操作的时候就发现,几年都转变不过来,这是一个思维方法的问题。结合公司的实际,宁高宁说:“对于我自己的公司而言,最主要的判断是把公司真正的技术和经营环境结合,这个就比较具体了。至于什么阶段,什么竞争力,有什么品牌、技术等,要与经营环境结合进行判断。

评“术”之失

关于学术和商道,一位观众在现场也作了很好的补充:学者绝不是管理专家,咨询公司也不一定是管理实践家,所以我觉得学者、咨询专家、管理专家,三个各自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学者是贡献知识,现在很多学者讲的,很多学术研究说的是很多正确的废话,因为正确的废话是贡献知识。但是管理者把正确的废话拿来用的时候,用不好可能就是错误。

提及目前管理学问对实践的误导,宁高宁重申:“我不是说学术界都是错的,只是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是否是对的。我觉得中国管理界、学术界有五大界,都是翻译家,卖的书都是翻译多;案例是国外的,一讲就是可口可乐、IBM.我觉得中国出国际性理论,根据中国实践得出的理论是可以的。”

要说学问方面什么东西是错的(误导性的),宁高宁说:第一个,从战略思维来讲,就我所处的行业看,理论的、实践的和中国的战略思维,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理论和实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实际上,中国继续走着多样化的道路,但也有人做专业化的企业,其中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第二个,现在西方的理论界,一味强调内部组织法,企业内部的员工激励,企业内部的文化和每位员工的原创性,对不对呢?对。但是,在中国环境下,如果你自己不赶快拍手做一个决策,是不可能走出来的,因为大家都习惯了,你不说我也不知道,最好是领导不要干活,决定了,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任由员工去发挥。“

这些归结起来,不是管理学问对或者错的问题,而是一个适用性比较差的问题。宁高宁的例子提及《国际会计准则》,中国的现状没有办法遵循,它的帐是不对的,很多假帐,审计系统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品牌也是一样,如果说品牌建设,应该有什么过程,什么费用,包括RND的年度费用,一年怎么可能才5%?中国是什么现状?但是我们听习惯了这种话。如果说一个企业的年度费用是1%,我们会觉得这个企业太好了。我这个公司研究的粮食也好,农产品也好,就更不一样了。所以,管理学问最终要真正跟中国的实践结合。

 中粮董事长宁高宁:“矛盾原理”话商道

  编者后记

宁高宁是一个矛盾的人,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其自身,更体现在其管理:他崇尚西方管理,要求他的部下必须无条件地接受西方管理思想,可在现实管理中,他却鼓励大家要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他对员工要求极为严格,可当员工真正犯错时,他却又像一个长者——宽容以待;他给中粮的规划是相关多元化,可另一方面却表示中粮的43个业务单元要齐头并进,要争取行业领袖地位;他一方面表示中粮以后的发展重点是新能源,另一方面又表示要把主业集中在粮食、食品加工、酒店及金融服务业,在传统行业追求超传统的增长;他希望中粮集团在稳步中求发展,但他又带领中粮不停变革,包括其更换LOGO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战略管理变革的过程……

宁高宁对“矛盾论”有过深入的研究。希望能以其矛盾原理,带领中粮集团实现从经营内容到商业模式的全面转型;他也盼望用自己的“矛盾原理”,让中粮集团提前晋级1000亿元的“富豪俱乐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98005.html

更多阅读

双面宁高宁:高调整合与低调人生

中粮集团(下称“中粮”)董事长宁高宁清早起床,照例在楼下的小餐馆买了两个火烧饼,回到家做的早餐就是两份炒饼,自己一份,女儿一份。 不过,在楼下的小餐馆买火烧饼的时候,他仍然有一丝忐忑。在此之前中粮集团大手笔收购中国蒙牛乳业[23.50

中粮董事长宁高宁:再论新国企

“新国企”这个词现在用得比较多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对以前国企的看法不太好,所以现在觉得不错了就用了一个新国企。 我觉得首先还是国企,国企首先的一个特点还是国有控股,是国有资产,同时也是首先要执行国家的政策和国家投资的任务,这

宁高宁:入股蒙牛中粮集团能够以高起点进军乳品行业

 中粮表示,入股蒙牛一方面使得中粮集团能够以高起点进军乳品行业,更有利于发挥其全产业链食品企业的优势。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表示,中粮集团致力于成为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入股蒙牛是高起点进入乳制品行业的良好契机,有助于中

宁高宁:牛根生的“天使”救人又助己

在众多中国企业家中,笔者一直最欣赏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由华润到中粮,如果他不是国企职业经理人,我相信他会是一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而今天他变成牛根生的“天使”,把这位蒙尘的民企楷模从泥沼中拖出重新上路。   蒙牛乳业[18.14 

声明:《中粮董事长宁高宁:“矛盾原理”话商道》为网友怪咖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