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进军房地产 “偷渡”出来的房地产大亨潘石屹VS马云(一)



 潘石屹和马云:上阵亲兄弟

老潘和马云是好朋友,这一点从10月10日SOHO中国上市的庆祝晚宴上,马云不辞辛苦“打飞的”只为喝一杯庆功酒就能看出来。在老潘成功上市一个月后,11月6日马云旗下最成熟的一个蛋——阿里巴巴也上市了。

老潘普通话说得有明显的甘肃天水味,就别说英语了。虽然后来娶了一个喝剑桥洋墨水的老婆张欣,但潘的成功被众多朋友们归结为天生对中国市场的敏锐嗅觉。此后才是在张欣的带领下不断开阔世界视野,反过来推动事业发展。这一点与马云开阔视野后再扎根中国中小企业土壤很有些殊途同归。

潘读《老子》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在海南时也曾跟着易小迪接近过佛学。现在他信奉的应该是本质上更接近于老庄的中国式的“禅”——追求自然、平衡、混合和天人合一。因此潘在他的建筑里试验“混合”的功能空间、混合的物业形态和混合自然的商业等等,都是其世界观的体现。

老潘的企业文化发展了12年,不仅没有贴到墙上,具体内容也没有专门去归纳。上市之后,老潘意识到只有自己总结的几个词还不够,他发给每个员工一张纸,总共3句话。其中有一句大概意思是,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工作对社会的物质和精神层面是否有贡献。

看来老潘已经意识到牛根生所说的“众志成城,其利断金”的重要性了。 

马云在近几年高速的扩张中,坚持给每一批加入阿里巴巴的新人上一堂企业价值观课。阿里巴巴追求“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在价值观上还有著名的“六脉神剑”(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和敬业)。

与潘石屹化于无形的价值观不同,马云虽然也没有俗到把价值观贴在墙上供人瞻仰,但他一直试图把价值观放到自他之下所有人的考核之中,业绩和价值观各占50%。这点上好像算马云独创了,赞同者说他善于打造凝聚力,反对者说这是精神巫术。

马云崇尚侠义精神,阿里巴巴6000多名员工都有一个花名,取自武侠小说和古典小说,马云本人的名字是风清扬。马云的武侠精神实际上是想让他的员工有一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价值观,这与其“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异曲同工,而又容易理解,说到底是统一企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工具。

阿里巴巴连续在2001、2003、2005年引入风格不同、背景不同的战略投资者,在管理和财务方面实行的是最严格的国际通行标准。近两年,他又不断从传统行业中吸收职业经理人进入他的阿里巴巴帝国,朝着专业化分工的方向不断发展,其企业各层级上的链条不断在延伸。经过数次结构调整后,马云的企业里虽然大部分是25岁左右的年轻人,但已经是一个层级众多,以高度制度化的流程来平衡管理的企业巨鳄。

潘从创业开始就被与之合作过的股东称赞从不隐瞒利润。此后潘在企业纳税问题上确实能够拿出数字来说话。据说潘对财务和销售人员培训讲的第一句话就是:要诚实。潘的朋友们解释说:潘简单,而且看多了在这上面栽跟头的例子,所以干脆不在这方面埋地雷,不费这个心思。据说,会计师事务所在上市前审计SOHO中国的账目时很轻松,没有什么纠缠不清的账。

因此老潘的公司同样也是比较透明的公司,但这种透明不是来自制度,而是来自潘个人的风格。

老潘和马云,两者一个轻如水,看似无形实则能顺应潮流而动;一个重如石,战略大旗之下,层层推进而无往不利。

本质上,老潘和马云的成功是共通的,他们都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平台,并因此创造了独特的商业模式。马云提供商务交流的虚拟平台,让中国的小老板坐在家里,开一个网页就可以做生意,而老潘则给这些创业者提供了最便捷的办公场所和街区。

潘的商业逻辑是:新富阶层非常需要投资来保持资产的增值;与此同时,又有大量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公司需要办公,却没有实力购买办公室。因此,SOHO中国来盖房子,投资者来买房子,创业者来租房子,商铺为租户提供各类商业服务,并吸引周边社区和写字楼的人聚集过来享用他们提供的快捷服务,这样就搭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利益链条。

从外部性上看,这种模式实际上顺应了中国中小型创业企业爆发增长的需求。作为马云“志同道合”的朋友,潘石屹认购了阿里巴巴的股票,支持马云的模式,同时也是他自己的模式。二者都是沿着一条看似简单的路走来,但最后随着各自拥有的用户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反而创造了他人难以效仿的商业模式。(商思林《商务周刊》杂志) 

关键时刻的正确选择

对于北京地盘上一些有小资情调的人而言,潘石屹的建外SOHO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那里有一些味道一般但是环境简洁的餐馆。

现在,我们又走在通向建外SOHO的路上。和往常一样,国贸桥下是最塞车的地方。出租车司机牢骚满腹地摁喇叭,“没有修这个什么建外SOHO的时候,这里是不那么堵车的。”我们大笑,说:“连堵车也要怪潘石屹么?”电梯间也很有意思,几个在这里上班的人摸着墙壁和门框,说潘石屹用的材料真不怎么样,这么简单的装修,却卖那么高的价钱,不地道。

多年来我们了解的潘石屹似乎是从一次准“偷渡”开始的。那是1987年,潘石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辞职南下深圳,到达南头关时,身上剩下80多块钱,这便是多年后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创业资本”。由于没有边境通行证,这笔“创业资本”首先是花了50元请人带路,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偷爬进了深圳特区。

 马云进军房地产 “偷渡”出来的房地产大亨潘石屹VS马云(一)

这个细节有意思。按照一般的理解,潘石屹应该提前办理好边境通行证,以他当时身份,办个这样的证件并不是难事,但潘就是这么毫无准备地闯深圳去了。另一方面,一个腰包里只有80元的穷人,拿出50元请向导,似乎也是豪赌之举。如此细节,想来出自潘本人之口,他应该是为了强调他去深圳的义无反顾,强调他在人生的一些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在另外一个场合,潘石屹给朋友们讲了他在海南炒卖房子的故事。那时,他以每平方米3000元买进了8套别墅,两个月之后,一位山西老板有意购买,潘石屹开价4000元,还没有签单。忽然又来了一位内蒙古的有钱人,潘石屹马上开价4100元。价格上去了,山西老板很生气,但买房决定已定,只好愿意出价4200元,将潘石屹的房子买走。但潘石屹这个时候胃口大开,只同意出售3套,余下的想坐以待沽。果然,最后的两套别墅,他卖出了每平方米6000元的高价。

许多年以后,就是这么一个近似于卖大白菜的故事,被潘石屹自己总结为“一改传统方式,用市场杠杆来平衡价格与利润关系”的典型案例。客观地看,在这个故事里,潘正确预估到了价格上升的空间,他没有慌张地将房子过早卖掉,至少说明他有做生意的信心和机灵。后来他带着这些炒房赚来的钱到了北京,先是在怀柔注册了公司,然后在一次饭局的闲聊间无意中听旁边人讲,北京市给了怀柔四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没人愿意做。潘石屹深知指标就是机会,于是决定出手,由此形成了北京万通日后发展的底盘。 

他到底信奉什么?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潘石屹旧友说,老潘就是靠着他那点机灵混到了今天的模样。他说潘石屹向来相机行事,不墨守成规。潘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在商业领域,教条主义的东西很难行得通,而实用主义、经验主义、机会主义的东西往往行得通。”

在我们面前,他微笑着说:“凡事理性分析的人、有文化的人全都没赚到钱。而那些见识比较少的,动脑筋比较少的,却摸着市值了。”他想起那些带着硕士博士学历闯海南、走广东的人,想起他们聪明的憋屈,他们有知识,有思考的能力,有不错的见识,甚至还有理想,可是却赚不到钱。而那些基本上目不识丁的广州包工头,凭借着他们的生存之道,财大气粗地走到了今天。

潘石屹承认自己就是在读书人和包工头之间找到了某种结合点。或者我们可以总结,潘石屹把包工头的趋利性格发挥到了极致,又把读书人的个性和清高恰到好处地遮蔽起来。

我们看到,他的楼盘都有一些文化艺术的作料,但在如何赚钱的问题上却毫不含糊。你不能说潘是一个文化人,是一名艺术家,可是他却经常折腾出一些文化艺术的话题,让自己身在其中;你同样不能说潘是个锱铢必较的商人,他会经常和朋友们在一起谈到理想,跟那些包工头相比,老潘的内心至今仍然有理想之火在燃烧。

理想,或者是理想主义,这个上世纪80年代的关键词再一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那个时期,潘石屹白天工作赚钱,晚上则就着小小的灯泡读书,读《走向未来丛书》。只是,当更多的人被理想主义烧灼的时候,潘石屹却从理想主义的火焰中抽身而出,走上了具体的发财之路;当更多的知识分子在为一些普世价值的丧失痛哭流涕,几个衣着寒酸的读书人反复书写市场经济定义的时候,潘石屹却直接跑到市场经济的第一线,开始盘点此生如何积累起更多的财富。

在潘石屹宽大的写字楼里,我们很想和他谈一谈80年代理想主义和启蒙主义思潮对他的影响,谈一谈90年代实用主义和功利思想如何左右了他的人生选择,可是他却总是闪烁其词,只是和我们反复谈起他的商业模式,谈他的公司如何在遭遇资本市场冷遇之后终于成功上市。对我们另一个向度上的探索并不配合。

像潘石屹这种在上世纪80年代接受过启蒙主义教育的人,主动放弃理想主义追求,走上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道路,更多是环境的逼就,还是内心使然?

为什么潘石屹不继续留在机关里慢慢往上爬?农村出身的潘石屹,从父母那里传承过来的人生价值观主体应该是从政,而不是发财。

为什么潘石屹能够很早地放弃读书人的清谈作风,转而迅速形成自己的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的商业方法?这种方法论的改变决定了潘石屹商业上的成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98661.html

更多阅读

商务谈判前的准备工作 谈判前应该准备什么?(一)

“不打无准备之仗”,对于商务谈判,这句话同样正确。在商务谈判开始前,应该准备什么,或许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准备靠自觉,谈判靠感觉,结果靠知觉,难以达到目的。本篇中,作者对商务谈判前需要做什么准备进行表述与解释,供大家参考借鉴

潘石屹的盲区:忽视价值链的末端

作为北京建外SOHO的开发商,潘石屹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会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受冻。北京的冬天已提前来临,但建外SOHO东区却面临着停电、停暖、停热水的危机。由于受到两家物业公司的纠纷牵连,小区已拖欠了供电局与热力公司1500万元的巨额

钢琴曲童年的回忆视频 潘石屹回忆童年悟出“御寒”之道

这张落款为1991年2月13日的照片背面的随笔今天看来如此宝贵,青春真是无价之宝,因为风华正茂,即便遭遇负资产的打击,当年的潘石屹却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有一天,我一定还会重新站立起来。”我们为什么要作诗?这是潘石屹很

中国房地产大亨 “偷渡”出来的房地产大亨潘石屹VS马云(三)

不是首富,也不会是流星 但是,马云并没有如大家所愿随着阿里巴巴的上市神话摇身变成下一任首富。据招股文件显示,马云持有1.89亿股,以招股价上限价计算,只值22.7亿元,与《福布斯》对其身家78亿元的估计有相当大的差距,与其它网络公司富豪如

马云进军房地产 “偷渡”出来的房地产大亨潘石屹VS马云(二)

他与他们的距离 潘石屹的好友冯仑曾经开玩笑说,潘得益于三个人,一是邓小平,二是冯仑,三是潘的妻子张欣。潘石屹刚开始对这样的总结心存不平,事实上冯仑可能道出了本质。在很多场合,潘都喜欢借用邓小平的语录说话,比如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

声明:《马云进军房地产 “偷渡”出来的房地产大亨潘石屹VS马云(一)》为网友朝飞暮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