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反思:金融危机,我们缺乏前瞻性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2008年风靡中国经济学界的词语“不确定性”,最终没有往好的方向演变——在内外冲击之下,中国经济出现了急剧减缓的调整。时至旧年末新年初,多位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对2008年经济研究的反思性认识显得极具意义。

 没想到雷曼破产冲击波如此之大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现任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1月6日在一次会议上回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2008年的经济形势有什么出乎你意料的地方”的提问时指出,没有想到去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以后,世界供求关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各种产品的价格,特别是大宗商品的价格突然暴跌,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如此大的冲击。

樊纲指出,中国经济的国内、国际两个层面的趋势同时在起作用,国内的趋势上大多想到了,没有想到的是国际的趋势。

“危机之前,在一定意义上也想到了,就是美国泡沫总归要破灭。但以这种方式破灭,而且是这么突然的方式破灭,确实没有想到。本以为次贷危机之后,泡沫会用几年的时间慢慢地逐步消化、渐进破掉,没有想到雷曼兄弟破产又爆发这么一轮大的冲击,以激进的方式破掉,确实没有想到。这也是一个案例,我们的经济学家也会长期地进行研究。”樊纲说。

樊纲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该论坛聚集了约50位中国最知名的经济学家,是中国主流经济学界最知名的学术组织。

 我们对金融全球化认识不足

 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另一位成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1月10日在北大—林肯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研讨会上发表专题演讲时认为,美国由房地产领域的问题触发全球金融危机,而且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导致全球经济危机,导致中国经济大幅调整,“至少我是完全没有想到,这说明我们的理论学术研究滞后于实践,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

在演讲中许善达认为,金融、经济危机为什么没在较早阶段引起学术界的研究和关注,主要是由于两个环节上的滞后。

第一个环节是过去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了解比较肤浅。过去我们对金融衍生产品也不是没有了解,但实事求是地说,这关注还是从一个很低水平的角度来看。完全没有意识到,衍生工具最后会形成这么大的泡沫,甚至会引发现在的金融危机。

第二个环节是虽然我国在贸易全球化上获益,但对金融全球化的理解上有很大差距。他认为,中国是很积极地参与全球化,在加入WTO多年以后,中国在世界商品市场是受益最大的国家之一,但是在世界货币市场、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领域里,我们的认识是比较迟的。

“而恰恰是这两个问题,决定了此轮金融危机的深度与广度,由于在这些问题上的理论准备不够,所以在遇到这样一个金融危机爆发时候,我们的前瞻性不够。”许善达指出。

他举例2008年的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指出,2007年底中国觉得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当时制定这个政策的依据,是国际上流动性过剩,中国流动性也过剩,这个决策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当时学术界的争论,是2008年的从紧,是维持2007年的从紧力度,还是要比2007年更紧,因为2007年已经多次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了。

“但是事实上,从2007年底到2008年1月,那时国际金融形势已经开始发展变化,当时发达经济体的流动性已经开始不足,像美国、欧洲、英国、日本都在1月份开始投放流动性。但是我们还是坚持继续从紧,没有作出调整,好像当时国际上的变化跟我们没有关系,事实上这个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已经开始逐步显现出来,我觉得当时对这个的认识并不是非常充分。”许善达总结说。

他继续指出,2008年4月份学术界已经有观点认为:在一些沿海的地方出现了经济下行的一些先兆,不是继续向过热方向发展了。当然围绕这个判断,研究还算比较快,从2008年7月份将两防政策调整为“一保一控”,把大的宏观调控方向改过来,但是这个改过来,对国际上可能产生的问题准备还是不够充分。所以到了9、10月份金融危机进一步爆发,中国准备不够充分。

 经济学家反思:金融危机,我们缺乏前瞻性

“作为学术界来说,应该有更高的视野,更历史地看问题,应该更有预见性,更有前瞻性。但是实际上我们没有做到这一点。当然也有人写了预警性的文章,但是总体来看,我们学术界对这样一个9、10月份连锁发生的经济危机,我们的前瞻性是不够的。”许善达说,我们理论研究已经滞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没有看到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这种种的变化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对于未来的学术研究,许善达认为,不应停留在原来的理论体系当中,过去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要。我们应该有一个突破,应该有创新。

“另外,学术研究有一部分要研究对策,但也还要有研究战略问题。理论研究、战略研究如果出现错误、失误,或者说不够,对我们工作造成的损害,会远远大于一个政策制定不太切合实际所造成的损失。”许善达最后说。

 太相信美国的那一套

 另一位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中国货币政策决策的重要顾问之一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2008年中国对危机的认识整体不足,这种不足一直持续到9月份及之后的“两房”危机和雷曼倒闭危机,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估计不足,对危机之于世界的冲击程度估计不足。

“这种估计不足的根源是我们对美国金融模式的认识,对美国那一套我们太相信了。”这位经济学家列举,比如所谓的泡沫是不可判断的,事前不可知、事后破裂了才知道,等等。

他还指出,我们对美国经济金融体系的不健康程度认识不够,而这是有很大的问题的。美国经济是建立在地产和金融泡沫的基础上,这是一个根本的判断,但对这个根本的判断缺乏认识。一旦危机真正来了,来得这么突然,准备和认识不足就会产生冲击。

这位经济学家还指出,对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实体经济的影响,认识也不够,我们低估了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对于中国如何参与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分工,中国过去的一些认识是建立在全球经济金融顺利发展的前提下的。中国一直在不断地积累贸易和资本的双顺差,对这种积累的危险性没有估计到。

“从长期来说,英美市场经济的模式问题、国际不平衡问题、金融体系货币体系的问题都需要评估,中国在实体经济和金融层面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也是一个需要加强研究的战略问题。”这位经济学家最后还强调了一点:很多问题国内主流学界没有认识到,西方整体上主流学界也没有认识到,但也有一些观察人士在之前观察到了危机的逻辑,这也是要承认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00885.html

更多阅读

最近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离我们有多近?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一场突如其来的中国银行间利率危机,其实已经打破了中国作为金融危机“绝缘体”的神话。  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2010年开始欧洲发生了一连串的主权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似乎唯独中国这边风景独好,中

杉杉集团郑永刚:金融危机中我还是赚到了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今年上半年,杉杉集团的整体销售下降4%。近日,刚开完集团半年工作会议的杉杉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刚一身休闲打扮,举重若轻。对于金融危机,郑永刚毫不避讳“集团的科技、服装业务都受影响”。在上半年业绩不甚理想的

彭小峰:金融危机是我们最大的机会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对话彭小峰“金融危机是我们最大的机会”   B =外滩画报P =彭小峰   B:金融危机对赛维的影响大吗?赛维是如何应对的?   P:在面对金融风暴时,关键是现金,现金是企业最重要的血液。我们很早就在现金上做了很多准

李东生:金融危机对美日企业冲击大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李东生:金融危机对美日企业冲击更大   金融危机对欧美、日韩家电企业的影响远超对中国企业,因此如果中国企业能够把握住这次机会,就可能在这轮产业洗牌重组过程中争取好的地位,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因此中国企业未来

姚景源:金融危机是笔财富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表示,金融危机使企业的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经济目前面临严峻的形势,但基本面没有问题,已经开始复苏。”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在6月20日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名家论坛上

声明:《经济学家反思:金融危机,我们缺乏前瞻性》为网友嗨傷我心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