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帝国梦想



 寒冬去,春天到,埋头苦干静悄悄。不要吵,不要闹,自主品牌撑大腰。欧美风,韩日潮,崇洋媚外何时了?中国车,飞多高,奋战十年变大雕!

  一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变得沉默寡言起来——即便是像收购沃尔沃这样的大事,李书福也仅以“一切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这样的官方语言答复媒体。

但李书福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憨厚的外表之下,依然蕴藏着“嗜血”的天性。

  参股锰铜、并购DSI、竞购沃尔沃……李的这种天性在充满诡异和利益博弈的商业竞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他早年定下的“汽车王国”的梦想。

  “算算先生”

  2009年3月,一年一度的两会召开。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李书福自然是媒体追逐的对象。

  端坐在会议桌正中央,李书福紧一句慢一句地回答着各色问题。只是当被问到吉利是否将收购沃尔沃时,他不动声色的嘿嘿一笑,从西服口袋里掏出一张对折了两次的A4纸,上面列了四条经他之手改动过的“声明”。

  “我们 肯定对此(指福特抛售沃尔沃)表示密切高度关注。”这是李书福的开场白,也是那份“声明”的第一条。“作为一家汽车公司,我们有自己的发展方向,有自己的战略。”接下来,李书福不假思索地道出了吉利一大长串的企业战略,但其中“阖纵联横”是关键的部分,“只要有利于公司发展,有利于股东权益,(吉利)就会考虑各种各样的战略选项。”

  仍有人对此穷追不舍,逼急了,李书福再次掏出了那份本已放回口袋的“声明”,一连三次,他的声调在不断升高,“该说的我都说了”。其后,李书福环顾下四周,一丝不经意的笑容浮现在脸上。

  6个月后,一纸让人“看不懂”的公告出现在香港联交所网站上。在这份公告中,吉利称获得高盛3.3亿美元的投资,其“将用作公司的资本支出、潜在收购以及一般企业用途。”

  其实早在2001年的一个汽车高峰论坛上,李书福就曾大谈通用、福特一定会关门大吉的观点。当时,台下坐着的通用、福特代表面有愠色,有的甚至忿然离去。谁成想,李书福一语成谶。8年后的今天,通用改弦易辙,福特也挂出了出售沃尔沃的大旗。

  农民出身的李书福当然不是“算算先生”。“这是规律。”李书福说。游戏有规则,商场就一定有规律。

  梦想成真

  从“野照相”开始,到“投资”照相馆;从生产冰箱配件,到生产冰箱;从涉足建材业,到转型制造摩托车;再到最后投身汽车业,每一步,李书福似乎都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并和着时代前进的步点大踏步地前行。

  1998年,已经“无照驾驶”了10年摩托车的李书福以6000万元的代价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摩托车生产企业,从而获得了摩托车的“准生证”;当1998年吉利的第一辆车驶出台州工厂前,李书福就决定再次通过“借壳”的方式取得轿车生产资格。但这一次,李书福虽然再次“借”到了“壳”,却不是自己心仪的真正的轿车目录——如何为自己的汽车加个尾巴(三厢),取得“7字头”(在产品目录上,7代表轿车)的合法身份,他又开始了无数次的“跑部”运动。

  “在中国造轿车,早两年不行,晚两年也不行。”这是日后经常挂在李书福嘴边的一句话,他认为1997年是最合适的时机。到上世纪90年代末,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的两个轮子,在它们的推动之下,国外汽车巨头进入中国是迟早的事。而民营企业要进入汽车业,建立自己的品牌和市场,要的就是一个“早”字。

  2001年,局势发生了转变,主管部门开始逐渐对“民企是散乱之源”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而这一年中国加入WTO,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让李书福“如愿”得到了那张令他魂牵梦绕的“准生证”。

  2006年11月,中国加入WTO 5周年,吉利成立20周年。一台名为《汽车王国不是梦》的庆典晚会在吉利金刚诞生地浙江台州路桥举行。此时的李书福,已不是初涉车坛的“愤青”。在谈及5年前中国加入世贸时,李书福道出了心里话,“既兴奋又有压力。兴奋的是终于有了参加‘马拉松赛’的资格,压力是要考虑该怎么跑,未来会怎样。这些年不断地总结教训,修正计划,制定新计划。”

  穿越200万

  李书福为2015年的吉利制定了年产销200万辆,其中2/3出口的宏伟目标。他坦言,这也是规律,“我算(计算而非掐算)出来的”。李书福说,早在四五年前,他就开始盘算这一目标。彼时,他发现,在全球汽车业,年产销200万辆以上的企业才能存活,而200万辆以下的都是“短命鬼”。当然,这有三个特例:小于200万的有宝马;出口少于2/3的有克莱斯勒;各自产量大于200万却合并的,是日产和雷诺。

  但如何实现这200万辆,却是需要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要知道,在市场光景独好的2009年,吉利的年产销量也不过30万辆。

 李书福:帝国梦想

  2007年5月,李书福提出要进行“战略转型”,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为“造更安全、更环保、更节能的好车。”

  “吉利汽车从1998年开始造车,造车的理念是李书福董事长提出的。这句话一直支撑着吉利造车10年。”吉利副总裁刘金良坦陈,这一造车理念的实质是依靠低成本、低价格参与市场竞争,在使吉利汽车迅速的发展壮大,实际上也给吉利汽车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口碑。“现在,这句话应该说过时了。”

  按照吉利的平台战略,在未来5年,吉利将打造包括经济型轿车、基本型轿车、中级轿车、高级轿车和轻型卡车在内的五大技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15个产品平台、研制出42款产品。而这些被分别划归为全球鹰、帝豪和上海英伦3个不同内涵品牌的车型,将成为到2015年吉利实现年产销200万辆的中坚力量。

  但吉利并非没有短板,那便是诸如自动变速器等核心技术的缺失。2009年3月,吉利以前后40天的闪电行动,将全球第二大变速器生产厂家DSI收入怀中,其为大排量匹配的高扭矩变速器恰好弥补了吉利的短板。在签约前一天,李书福兴奋地对其财务总监说:“太划算了,不用讨论合同的细节了。赶快去签合同,小事情就不计较了。”

  事实上,如今的李书福的确已超脱了许多。“董事长也就想想大事情。”有吉利高层说道。

  什么是大事情?李书福说过,“让中国的汽车走向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

  李书福

  1984年~1986年 任浙江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厂长;

  1986年~1989年 任浙江台州北极花冰箱厂厂长;

  1989年~1992年 任浙江台州吉利装潢材料厂厂长;

  1995年至今 任吉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01365.html

更多阅读

李书福:中国汽车无法绕开的名字

李书福:中国汽车无法绕开的名字李书福,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1963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1986年,李书福以制造冰箱及冰箱零配件开始创业历程,1993年进入摩托车制造业并于1997年进入汽车制造业。20多年来,吉利集团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在中国汽车行业率先取得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最关心产业转型升级

泉灵:在去年一年,这个大厅里最热点的词是什么?就是金融危机,我想在去年的时候很多的私营企业家,作为政协委员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尽量让自己的企业里少裁员和不裁员,并且呼吁全国的私营企业家,都尽量能够保住工人的饭碗,我想去年一年有很

李书福:用心记住让中国汽车走遍全世界的使命

 12月23日,2009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揭晓。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颁奖典礼。以下为2009央视经济年度人物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主题演讲:   主持人: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在竞争的过程中也需要比较和融合。这一点李总很有发言

李书福:吉利收购沃尔沃是战略选择

系列专题:吉利收购沃尔沃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09(第八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于2009年12月5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新商业文明的中国路径”。新浪财经视频直播此次会议。以下为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在论坛发言。  

声明:《李书福:帝国梦想》为网友拒绝复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