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梢神经炎 本土零售业寻求“末梢突破”



 外资零售业“以大压人”

  8月29日,北京市朝阳路上的易初莲花超市顾客盈门。该店归属泰国正大集团,今年4月开业。这个大型超市的经营详细情况记者尚未专程了解,但据附近居民反映,自从该店开业后,由于人气十足,造成了朝阳路上一个新的“梗阻点”,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堵车十分严重。而就在该店的对面,北京物美商业集团的物美超市则显得有些冷寂。

  记者从北京市商务局了解到,仅仅去年一年,国际著名的零售企业沃尔玛、百安居、欧尚、易初莲花、迪亚等就在北京新开设了20家店铺,华堂商场、燕莎奥特莱斯开设了分店。不仅仅是北京,外资零售业的圈地运动在各地频频上演。据统计,自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WTO到今天不足3年,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有40多家在华落户,而分布的地区也从最初的北京、上海、广州等6个城市和深圳、珠海等5个经济特区延伸到内地和沿海20个省市。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最近对全国近400家连锁超市的1.4万多个门店去年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大型综合超市领域占据优势地位的已经不是内资零售企业,在单店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299家超市门店中,内资企业的营业额所占不足三成。从店铺的销售额数据看,外资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2.06万元,内资企业仅为1.40万元。

  盘点外资零售业的优势,会发现他们一般钟情于大卖场、大型综合超市等大型零售业态。不难想像,在开店数量受到政策限制的情况下,这些实力雄厚、资金充足、战略明确的外资零售业自然会把单店经营面积做到上限。加上为尽快跑马圈地,它们与本土零售商家的竞争几乎不计成本。所以,在大型综合超市领域,内资企业已经处于劣势。

  社区零售业凸显商机

  8月22日,朝阳区南太平庄北巷的胡同里,一个开了多年的杂货铺新换上了“红黄蓝网络社区”的招牌,店铺的郭老板正在清扫装修废料。记者掀开门帘,发现占地10多平方米的小店已装修一新,玻璃柜台已被撤下,崭新的超市型货架正在上货。

  “红黄蓝网络社区”是由北京红黄蓝恒通便民商业连锁有限公司与北京市粮食局合作推出的便民商业连锁,一方面在新建社区与物业合作设服务点,另一方面改造老的商业网点。在社区服务网点除了提供传统的商品销售服务外,重点开发网上订购,发展社区网络会员。会员每天可以在网上或服务站订购商品和登记修理、干洗、彩扩等服务。

 末梢神经炎 本土零售业寻求“末梢突破”
  郭老板主持的“红黄蓝网络社区”服务站所在的南太平庄北巷,尚不足500米深,却星罗棋布分布着7个日用品零售店。记者无从知道这些小店铺的收入情况,但一个小店老板向记者透露,她每月需为这个6平方米的小店支付1500元的房租。这些“末梢商业”尤如根须,依靠贴近百姓吸收营养并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目前,外资零售企业视线仍然集中在大型连锁超市、大卖场、特许经营等业态,在中小城市、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市场,基本上还没有渗透的大动作。

  6月22日,商务部要求各地以新颁布的《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作为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依据,鼓励发展贴近居民生活的商业网点,并鼓励发展城市社区便利店,承诺将在各方面给予相应优惠。让社区便利店成为城市零售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商贸发展的大政策之一。

  记者在北京市商务局了解到,北京正在力推社区商业的发展。社区商业以小型网点为主,大力发展食品、日用品、餐饮、文化等各类日常生活需要的商业和服务业。今年北京计划新增社区连锁超市、便利店500家,新增和规范以连锁经营为主导的早餐、蔬菜、洗衣、修理等各种生活服务项目网点600个。同时,北京市正力推“超市下乡”活动,下半年力争将郊区乡镇连锁超市发展到120个,乡村连锁便利店发展到300个左右。记者还了解到,北京物美商业集团通过与中石油签订协议,将把便利店开到全国6500家加油站,同时在北京地铁沿线开设多家便利店;总部设在上海的联华超市集团也在北京便利店市场上迅速扩张。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发展社区商业,实现“末梢突破”,无疑给了在大卖场竞争中体力不支的本土零售业一个希望和新的扩张舞台。

  “末梢突破”能否实现

  商务部承诺对发展贴近居民生活的商业网点和发展城市社区便利店将在各方面给予相应优惠,给本土零售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有消息称,世界最大的便利店连锁品牌“7-11”也抓住这一时机,计划到年底在北京开出100家店。

  “便利店”的业态在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成熟,并不是简单出售商品,而是将市场定位为“提供方便”:可以24小时营业,售卖生活必需品,密度大,同时要提供各种便利服务。

  在国外,社区便利店不仅是老百姓日常用品主要的采购地,更重要的是社区内的很多服务如家政、各种费用的缴付等都可以在便利店里解决,是社区不可缺少的平台。

  今年12月11日前,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将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也就是说,他们的身上再也没有碍手碍脚的绳索了。我国零售业对外资开闸放水日益迫近,在“洋卖场”一贯以大压人的形势下,从社区、农村“末梢突破”似乎成为有效途径。但是,如何引导、扶持一些有实力的内资零售商转向社区竞争,在不断推出各种新业务的同时,打服务牌,迅速扩张,渗透到洋超市周边,成为夺回部分市场份额的关键。现在看来,各地动作正在加快,但只有尽快壮大、成熟“末梢根系”,才能有效汲取营养。毕竟,市场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02678.html

更多阅读

中国本土日化品牌 外资品牌下乡,本土日化企业如何突破?

刊登于《中国洗涤化妆品周报》2010年9月上刊近期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化妆品工业论坛上,本土企业和外资巨头的渠道之战备受瞩目,其焦点不是谁获得了业绩的增长,也不是哪个品牌的市场份额又上升了,取而代之的是在“渠道下沉”的大趋

海尔本土化战略 中国本土零售业开始实施农村大转移战略

  江苏苏果超市日前宣称,其未来三年的发展战略是销售收入达到260亿元,连锁网点达到2200家,其中农村市场网点达到1500家,所占销售额比例达到70%。而农村市场的大部分来自长三角的外围地区安徽农村。目前,苏果已经建立了2000多家超市型

跨国公司本土化策略 过渡期后本土零售业的竞争策略

虽然与本土零售企业相比,外资零售巨头确实有许多明显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外资将会主导本土的零售业,并不意味着本土零售企业已没有生存空间。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是本土零售企业的必由之路。零售业开放至今,期限已失去意义,如何竞争

企业寻求突破 晋江中小运动品牌寻求营销突破

     一直以来,品牌代理这一渠道构建模式都被晋江大部分品牌企业奉为市场开拓的不二法门。在这种模式之外,最近又出现了另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品牌区域买断。记者获悉,诸如得意龙、求质等品牌已经开始了这种尝试。        

男生留长发过渡期发型 过渡期后 本土零售业如何走?

虽然与本土零售企业相比,外资零售巨头确实有许多明显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外资将会主导本土的零售业,并不意味着本土零售企业已没有生存空间。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是本土零售企业的必由之路。零售业开放至今,期限已失去意义,如何竞争

声明:《末梢神经炎 本土零售业寻求“末梢突破”》为网友干净的像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