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零售业 放开 追踪外资零售在华“路线图”



 3月30日,易初莲花北京朝阳路分店和江苏徐州解放南路分店的开业,启动了2004年的扩张之路。同时,正大在内地的商业零售市场———万客隆也全部改名为易初莲花。2004年易初莲花的计划是在全国开设20家分店。

  全球50家最大零售企业,超过80%已经进入中国。他们进入中国市场虽然是一个逐步渗透的过程,但都有一个庞大的帝国梦想,这也是他们全球扩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流通业即将全面对外开放,其“凶相”已经显现,扩张的线路逐渐清晰。

  外资“抢滩登陆”

  鲜艳的广告、喧闹的音效,前来购物的市民挤满了所有的卖场。

  为了保证安全,入口处的保安一直控制着进场的人数。虽然北京的五月并不那么炎热,但保安们仍然不停地擦汗。

  这是5月20日家乐福在北京的第6家大卖场———双井店开业时,记者在现场看到的情景。

  “选择今天开业,也是考虑到今天是工作日,我们预计客流不会很多,但人还是多。”一位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当国内很多零售企业在为客流量少而发愁时,家乐福却慷慨地限制着客流。

  今年2月,商务部宣布家乐福整改期结束后,家乐福在中国开店速度明显加快。双井店是继家乐福中关村广场店开业后,在北京的第6家大卖场,它占地3.07万平方米,拥有900个车位。

  当家乐福忙着四处开店的时候,同为世界三大零售业巨头的沃尔玛和麦德隆也在加快在中国扩张的速度,其中,老大沃尔玛突然加速,近期将有四家大卖场开张迎客。

  沃尔玛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成杰说:“今年主要发展购物广场。随着地域限制放开,我们也可以在地级市开店,希望明年更快速。”

  麦德隆目前也把公司战略进行了调整,从中国东部向北、向西挺进,计划今年开10家店。以饲料业起家的世界500强企业泰国正大集团旗下的易初莲花也不甘落后,接手广州万客隆,“收编”广州与汕头4家店,拉开了其在中国南方扩张的序幕。易初莲花近两年的发展目标是在2005年底实现“百店计划”。

 外资零售业 放开 追踪外资零售在华“路线图”

  在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像“百佳”、“家乐福”、“好又多”等外资超市已在该市各主要商业路“抢摊布点”。目前外资超市已占据广州全市零售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

  目前,全球50家最大零售企业的绝大部分都已进入我国市场,抢滩路线图是从南向北、从东部向中西部,逐渐完善构建自己的商业布局。

  违规“攻城略地”

  提起外资进入零售市场的发展与扩张速度,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直言“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同时她也认为,在市场准入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外资零售业的“骄人战绩”靠的是违规“悄悄地进村”,这也是众多外资抢滩中国零售领域的捷径。

  在中国,尽管有“加入世贸组织两年内,在合资零售企业中将允许外商持有多数股权”,“加入后3年内,取消限制……”等承诺的制约,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地方利益,也由于中资企业实力不够,无法收购控股等原因,个别地方和个别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加入WTO前就已有所突破。

  同时,为了尽可能的回避与国内零售巨头百货商业的正面交锋,也为了尽可能的规避政治风险,外资在进入策略上往往独辟蹊径,大打“擦边球”,在政府规定的框架内进行各种隐性的变通。

  地方政府自行批准一些外商独资的零售企业、中外合资合作零售企业;国内一些零售企业委托、聘请或承包给外商进行管理;中外合资,实际上由外方公司进行管理;中外双方成立合资的商业咨询公司,然后直接管理国内商业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提供的专用品牌等,这些方式在实际操作中都得到充分应用。

  外资零售商在华发展,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资源都不是难题,只有中国政府至今限制性的政策是甩不掉的“紧箍咒”。前不久在业界震动颇大的“整改事件”更让外资零售商切身体会到:要想在政府调控力量颇大的中国市场发展,外资企业必须赢得政府的认可和政策支持。

  “而偏偏一些地方政府把吸引外资当作‘政绩’,对外资企业‘青眼有加’,甚至实行‘超国民待遇’。”郭戈平坦承。

  上海市商委外资处处长濮绍华介绍,全市原计划到2005年共引进外资超市60家,而到2003年初就已超额达到这一目标。

  背后“跑马圈地”

  外资零售巨头一年能在我国连开十几家大卖场,需要投资数亿元,果真是靠“财大气粗”吗?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总经理刘冰指出,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除了注入一定初始股本金外,绝大部分是用中国的信贷资金和供应商的资金来发展其在中国的项目。

  “他们通常在开第一店时投资是到位的,而在开第二家、第三家之后,就不用自己掏腰包了,而靠拖欠货款、向中国供货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进场费、赞助费就可以连续地开店。”一位外资零售企业的供应商披露,每增加一个新的品种需要支付500元的新品上架费,每个品种每店每年要给300-500元的条形码费。

  同时,外资零售商还通过多种方式强制供应商与其一道降低产品成本及其供应链成本。沃尔玛迫使供应商进行流程再造和提高性价比,以此实现了90%的商品从厂商处直接购买,并形成35%以上的自有品牌商品,使分销成本降至总销售额的3%以下,形成绝对优势。

  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后,对其经营状况普遍讳莫如深,连销售额都不愿透露,但是许多外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却是事实。一位曾供职外资企业的人士说:“外方抢占市场带有一定的扩张性和长远战略意图,他们做好了3-5年的亏损准备,主要目的是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龙军生指出,沃尔玛美国本土公司销售额的比重为77.38%,净利润比重却高达88.58%,国外公司销售额的比重为16.29%,净利润比重仅为11.42%。这表明,沃尔玛是以本土企业77.38%的销售额创造了88.58%的净利润。可见,外资零售企业往往以本土成熟市场的盈利,来弥补新兴市场的亏损,凭此支撑其快速扩张。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的上述经营行为,显然有不公平竞争色彩,已明显对我国本土企业造成冲击,是一种服务业倾销行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02827.html

更多阅读

nu skin官网 NU SKIN如新:如何迈向最佳在华外资企业

     “最佳在华外资企业”,这是一个令众多在华外资企业梦寐以求的称号。  而衡量其是否配得上这个头衔的标准,不仅仅只是业绩,更重要的是检视其是否很好地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只有优秀的企业公民,并且在数量众多的在华外资企业

pan.baidu s 1nu9i1wp NU SKIN如新:做最佳在华外资企业

     3月29日,三亚海棠湾凯宾斯基饭店。  “2013最佳在华外资企业发展高峰论坛”正在这里举行。宝洁、LG、诺基亚、利乐、韩国现代等外资巨头纷纷亮相。与这些多年进驻中国市场的老牌巨头相比,同台亮相的还有尚显年轻的如新

外资零售银行 外资行在华零售业务“调结构”

     在内外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一些外资银行对中国区的零售业务进行选择性调整。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德银中国”)已于7月中旬关闭了其在中国的最后一家零售业务支行——北京华贸支行,支行部

外资进入中国零售市场 外资零售由攻转守

     家得宝走了,沃尔玛、百安居慢了,家乐福和乐购被传闻将退出中国。近来,各种迹象在集中显示:经历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后,昔日教父般被神化和模仿的外资零售巨头锋芒渐失,而早前有关外资零售已经占据中国市场60%以上份额的传言不攻

卫生部保健品批文清理 卫生部拟清理外资在华办医

    注册资本门槛大幅提高  尽管中国高水平医疗服务仍处在“供不应求”的现状,但作为医疗机构行业主管部门的卫生部还是开始考虑,提高外资医疗机构在华“办医”的准入门槛。  4月13日,卫生部发布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

声明:《外资零售业 放开 追踪外资零售在华“路线图”》为网友且寄白鹿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