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启示:永和豆浆的喜与忧(一)

 创业启示:永和豆浆的喜与忧(一)


  “永和,永和,满天下……”。豆浆的清香,犹如这悠扬的歌声渐渐弥漫了整个大陆。然而就在同时,在这歌声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争吵、辩论和争斗。谁是这首歌曲的真正版权人,谁有权利名正言顺地演唱它?所有这一切究竟该如何评说?

  缘起

  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永和豆浆”的历史。

  “永和豆浆”起源于台湾。上世纪50年代,一些祖籍大陆的退伍老兵为谋生计开设了经营快餐早点的摊铺,磨豆浆,烤烧饼,炸油条,规模和影响逐渐扩大。最早将“永和豆浆”产业化并予以知识产权保护的是林炳生,他于1985年在台湾注册了“永和”商标,并成立了台湾弘奇食品有限公司。

  由于看好永和豆浆在大陆市场未来潜在的巨大商机,台湾弘奇食品有限公司在1995年率先注册了“永和”及图商标(注册号第730628号),注册类别为第三十类食品,核定使用商品为豆浆、米浆、茶、豆花、冰淇淋。但因感觉市场时机尚不成熟,林炳生及台湾弘奇公司并未进入大陆市场开展经营,而是将第730628号商标使用权许可给台湾商人邱耀辉,由其在大陆开设“永和豆浆”中式餐饮连锁店。邱耀辉的工作为“永和豆浆”在大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永和豆浆”开始在大陆生根发芽。

  2000年9月,林炳生兄弟成立了上海弘奇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弘奇公司),作为“永和豆浆”大陆地区事业发展的总部。2001年1月,“永和”商标的许可使用期限届满,邱耀辉与“永和豆浆”正式分手。同年,上海弘奇公司经授权取得“永和”商标在大陆地区的独占使用权。从此,林氏兄弟开始独立全面经营大陆“永和豆浆”事业,并通过以特许加盟为主的方式开展餐饮连锁业务。至今,“永和豆浆”的连锁店已有200家之多。

  再谈谈以林猷澳为领头人的“永和大王”。1996年2月25日,上海永和豆浆大王餐饮有限公司成立(以下简称上海永和大王公司),也是经营豆浆、油条类的快餐店,挂“永和豆浆大王”牌匾。1997年,这家公司经国家商标局核准在第42类(餐馆、快餐馆)成功注册了“永和大王”商标。1998年,上海弘奇公司因认为“永和豆浆大王”与“永和豆浆”类似,向上海市工商局举报。后经过调查处理,上海永和豆浆大王餐饮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永和大王餐饮有限公司。上海永和大王公司以直营店为主要扩张方式,经过多次资本运作,至今已在全国设立了100家左右的连锁店,形成了与上海弘奇公司双雄并立的局面。同样使用“永和”字样的商标,同样经营豆浆油条,同样发展良好、具有较高知名度,所有这些使得上海永和大王公司与上海弘奇公司不但成为了经营上的主要竞争对手,也使得他们成为了这场“永和”品牌之争的主角。

  在上海弘奇公司与上海永和大王公司争斗正酣之时,全国各地以“永和”、“永和豆浆”为字号的豆浆快餐店层出不穷。上海弘奇公司在面临上海永和大王公司这个强硬对手的同时,又面临着数不胜数的新的竞争对手。如果说上海永和大王公司像一只猛虎,不好对付,全国各地那些众多的个体经营者则像一群狼,任你左冲右突,总感力不从心!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对同样自视为“永和”正宗的上海永和大王公司来说,这些小的永和豆浆店,也是冒牌者和竞争对手,如果有适当机会或在直接影响自身发展时,也愿意加以清剿。

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一方面,上海弘奇公司高举打假的大旗,在全国各地以各种形式和途径开展了维权和加盟拓展工作,尤其是2005年以来,为突破发展的瓶颈,加速加盟业务的开展,永和豆浆左右开弓、全力以赴,开展了高密度的打假活动;而另一方面,上海永和大王公司则沉着应对,默默工作,闷声发着大财。

  启示一:决策失误,进入大陆迟缓

  林炳生独具慧眼在台湾和大陆最早注册了“永和”商标,这是他的独到之处。然而可惜的是,因为各种原因,林炳生未能在大陆及早自行开展“永和豆浆”事业,而只是将“永和”商标许可给邱耀辉使用。这种做法,虽然在当时有一定的好处,但从今天的发展形势来看,应该是弊大于利。如果林炳生在1995、1996年就在大陆自行开店,无疑会为今天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其竞争优势可能会更明显。

  告捷

  为保护“永和”豆浆品牌,打击竞争对手,排除连锁体系拓展障碍,上海弘奇公司开展了全方位的品牌保护工作。

  首先,从商标注册入手,努力建立一个完善的商标保护体系,同时对涉嫌侵权的商标提出异议或撤销申请。至2006年,永和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弘奇公司的海外母公司,第730628号“永和”商标的目前持有者)申请了40件左右与“永和”有关的商标(有些被驳回)。此外,对于竞争对手或第三方申请注册的与“永和”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上海弘奇公司力所能及地提出了异议或撤销申请,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从源头上打击了侵权和假冒情况的发生。

  其次,对于各种各样的假永和豆浆店侵犯商标权或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上海弘奇公司,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性的打假。用上海弘奇公司人士的话来说就是:“先与这些门店联系,若是他们愿意加盟,就收编或并购为加盟店。如果双方互动不行,我们就向当地工商举报,由他们来处理。特别顽固的商家,将通过司法途径直接起诉。”

  经过艰苦的工作,上海弘奇公司的打假事业取得了累累硕果。据报道,仅在山东省,工商部门就一次性地处理了几十家假“永和豆浆”,有力地支持了上海弘奇公司在山东的特许加盟工作。在河北、天津等省市,通过工商部门进行打假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而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侵权者,上海弘奇公司则坚决地提起诉讼,在全国遍地开花地打起了侵权官司。

  “唐山诉讼”是上海弘奇公司开打的最早的官司之一。2000年12月,经上海弘奇公司授权,河北唐山的陈薇女士在唐山市开设了永和豆浆唐山店。然而在2001年4月左右,另一位女士刘凤英在唐山市夏日商城开办了一家未经上海弘奇公司许可的“永和豆浆唐山店”,挂上了与陈薇特许连锁店相同的红色“永和豆浆”店招牌,并使用带有“永和”字样及“稻草人”(亦为永和国际发展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图形的招牌和餐具,发放带有“永和豆浆”字样的餐券,以假乱真。上海弘奇公司为此将刘凤英诉至法院。2002年1月31日,唐山市路北区人民法院做出判决:被告刘凤英开办的唐山市路北区建设南路永和豆浆店,未经上海弘奇公司授权许可,侵犯了原告的商标专用权,同时给当地消费者造成误解,给原告及原告授权陈薇开办的唐山市路南永和豆浆店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为自己牟取了不当利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04713.html

更多阅读

永和大王&永和豆浆的沈阳之争 永和大王 永和豆浆

在外面连续觅食的刘大夫终于抵不住肠胃的罢工,应声倒下了。。。所以今儿就选择个清淡的吃吃——永和大王。永和大王与永和豆浆的“永和”之争一直在全国各地打得热火朝天,尽管在各地都有很多打着永和旗号的店面,但是最具竞争实力的还

解忧时装品牌 中国品牌的喜与忧

中国品牌月度观察:中国品牌的喜与忧 本月,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中国品牌在不断发展前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宏达电(HTC)的市值超越了诺基亚,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品牌赶超国际品牌的实力和勇气;味事达胜诉瑞士雀巢公司,赢得“中国立体商标纠纷

林炳生:永和豆浆的成功连锁之道

编 者 按:十五年前,“肯德基”、“麦当劳”登陆中国,迅速以1300多家店面,在中国快餐市场中赢得三成天下。四年前,台湾永和豆浆现身内地市场,向“洋快餐”发起挑战,强力打造全球中式餐点连锁第一品牌。  未来三年,永和豆浆店面总数有望

管理经典:永和豆浆的喜忧带给我们的四大启示

  “永和,永和,满天下……”。豆浆的清香,犹如这悠扬的歌声渐渐弥漫了整个大陆。然而就在同时,在这歌声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争吵、辩论和争斗。谁是这首歌曲的真正版权人,谁有权利名正言顺地演唱它?所有这一切究竟该如何评说?  缘起

林炳生:“永和豆浆”背后的那个老兵董事长

  永和国际集团董事长林炳生不喜欢穿西服扎领带。他最中意的行头是一件深色的“龙迪”中式上衣搭配西裤。“这个牌子的老板,跟我是好朋友。要买衣服找我,可以打五折。”这个台湾人的笑声透着几分北方人的豪爽。  和大多数来自

声明:《创业启示:永和豆浆的喜与忧(一)》为网友守卟住德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