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来战第二季 马化腾:从技术小角色到“.COM公敌” (二)



创业只是为了将兴趣和职业结合

  马化腾最初的创业想法其实并不复杂,和许多成功人士的最初想法一样——“探索、提升自己的价值”,当时,马化腾手中已经有了百万的原始积累,已经不再需要为生计而奔波,可以使自己把精力和爱好更有目的地转移到自己更热爱的行业上。

 不服来战第二季 马化腾:从技术小角色到“.COM公敌” (二)

  马化腾热爱互联网,但当时润迅开发部主管的职位却与自己对于互联网的兴趣发生了冲突。

  作为开发主管,因为市场的需求,公司要求马化腾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必须放在寻呼业务上,而对于马化腾提出关于互联网方面的相关开发,由于当时寻呼业的火爆形势,使得润迅并没有重视。

  由于职业不能与自己的兴趣互联网关联,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网民,已经深刻认识到互联网价值的马化腾开始有了离开润迅自主创业的想法,但惟一让马化腾感到担心的就是做互联网软件是否有前途。

  “丁磊后来的成功为我带来了启发,只要去做,在互联网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1998年2月,由于资金紧张,在丁磊将耗时7个月写出的网易免费邮箱系统及163.net域名以119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位于广州的飞华网之后,对于摇摆不定的马化腾而言,中国互联网未来的走向无疑开始变得清晰起来:网络必然会成为今后的一种潮流。从现在看来,马化腾当时的决定尽管有着一定的风险性,但无疑是明智的——随着手机的兴起,寻呼业务迅速地走向了衰落。

  1998年底,27岁的马化腾与大学同学张志东一同创办了腾讯,开始研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这套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让用户可以不必拨打长途电话,而直接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发送到寻呼机上。实际上,在创建腾讯之初,马化腾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是非常明晰,“只是感觉可以在寻呼与网络两大资源中找到空间”,所有的判断是来自自己5年来的网龄和职业经验。

  随后3个月,他推出了QQ的前身OICQ,即使从当时来看,OICQ也不是什么划时代的创新,完完全全是马化腾以往热衷使用的ICQ的一个翻版。

第二部分:“抄”来创业路

  创业对于马化腾而言,并不是一帆风顺。正如马化腾自己所言,“在腾讯发展的过程中,每一刻都可能死掉。”而马化腾的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到了其他创业者往往容易进入的误区,其中最关键的一个误区就是:似乎只有“绝对的创新”才能成就中国互联网。

最初的“抄袭”是为了生存

  有前人成功的事例在先,使得后来者创业成功的概率会增大很多,这是一个最为简单的道理。但事实并不如此,在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却往往被淹没在一片高呼“创新”的论调中。

  严格上讲,当时在中国IT业和马化腾一样出色甚至比他更出色的人不在少数,但往往这些人最终的失败却是因为创新,“大多数都是因为‘死’得太有理想”——有人曾经如此评论。

  在个人创业上,如何选对一条有发展前途的路往往才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新生事物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没有人会告诉你这条路是否有前途”,“抄袭”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风险,“对于创业者而言,能够最终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看来,模仿ICQ做OICQ是当时马化腾惟一能够选择的一条道路。只要身处深圳,自然能够感觉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热度,创业在一段时间内竟然是深圳互联网业的主旋律,但在深圳,大把的新机会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多新鲜事物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这使得马化腾并没有十足的信心。

  “当时只有干自己最为熟悉的事情”,对于马化腾而言,当时的门户网站、邮箱等热门的业务,并不是自己的特长,自己最熟悉的互联网软件ICQ就成为了惟一的切入点。直到如今,依然有部分技术至上的业界人员对马化腾和QQ的成功存在着异议,认为OICQ完全是一款抄袭ICQ的软件,并没有任何的新意。

  事实上,QQ的诞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腾讯的几个创始人也曾进行过激烈的争论——ICQ已经是世界级品牌,并占领了相当的中国市场,在国内也已经先有了PICQ、CICQ等聊天工具;其次是自己的技术并不领先,与先前的几家相比并没有特别优势……在这种形势下,使得很少有人会去关心一个小小的聊天软件——这也为马化腾留下了机会。

  “和疲软的西方经济比较,中国经济能够出现巨大的奇迹,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无聊的方式不同。”原8848总裁王峻涛后来在谈到短信的崛起时的一番论断非常准确。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中国用户对中文环境ICQ的服务有极大的需求,而市场上流通的各种版本并没有完全解决中国特色的问题。例如ICQ的信息只能保留在单机上,一旦用户更换机器登陆,所有联系人的信息都将丢失。在计算机在当时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对用户而言,无疑影响了使用者的便捷程度。后来许多专业分析人士纷纷指出“QQ能够在网上风行,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和沟通方式”。

  做出一套服务器端信息保存的程序,对于一个技术人员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难事,但将两端的功能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有机的结合,产生全新的效应并受到网民的追捧,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把QQ放到互联网上供用户免费使用后,居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发展了500万用户,就连马化腾本人也没有想到。

  在腾讯不再为用户数量发愁的时候,马化腾开始积极寻找各种可能赢利的点。此时的腾讯是在与时间赛跑,“等新的模式开始赢利的时候,腾讯很可能已经担负不起OICQ的运营费用”,所以马化腾并没有思考新的模式,而是从韩国同行那里找到了OICQ赢利的可能性。当时韩国流行给虚拟形象穿衣服的网络服务,马化腾眼睛一亮,开始联系耐克、阿迪达斯等企业,把他们最新款的衣服放在网络上,供QQ用户付费使用。

  由此开始,腾讯才真正生存了下来。“如果做其他不熟悉的业务,腾讯也许很早就死掉了”,马化腾后来坦然承认腾讯在发展初期确实危机重重,值得庆幸的是自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发展方向。

活着的惟一法则就是眼前利益,马化腾也不能例外

  如今的腾讯市值35亿美元,2006年第一季营收超过8000万美元,皆为中国互联网之最。但恐怕没有人想到过,马化腾最初的想法竟然是想等QQ成熟后卖掉套现。

  从当时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阶段来看,马化腾的最初想法无疑是正确的,个人英雄们的最终出路大多是卖掉自己的成名作品。

  即使这样,对于技术型创业的创业者而言,卖掉产品也是需要重新学习的一门课程,对马化腾也不例外。在研发出OICQ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困难和挫折,由于不懂市场和市场运作,OICQ拿出去向运营商推销,却经常被拒之门外,“甚至连见我们都不见”。平心而论,当时营运商的态度完全可以理解——在ICQ风行的时候,运营一个新的聊天工具确实风险很大,毕竟赢利是运营商最根本的追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07419.html

更多阅读

腾讯CEO马化腾:把利润投到长远发展里

 “2008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我感觉这次危机是在多次的挽救中拖延,最终还是爆发了,”腾讯CEO马化腾表示,有非常多的隐忧要处理,不是政府拿出5500亿,再加几千亿这么简单就可以解决的,很多债务、很多不良资产的影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

马化腾:目前还没到腾讯国际化的恰当时机

23日下午消息,腾讯CEO马化腾今天表示,对于腾讯的国际化进程,目前还没到恰当的时机,但会考虑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市场进行资本合作。  中国移动今天下午举办第八届战略发展论坛,在回答观众提问时,马化腾表示,腾讯目前并部没有到国际化的最佳

“土鳖”马化腾:我从没想过要刻意改变自己

没有李彦宏的海归经历,不像马云宣扬那样“不懂互联网”,更缺乏张朝阳的表演欲,技术出身的“土鳖”马化腾,在2007年被《时代》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100人之一。          腾讯的下一个目标是2010   年世博会之后,广告收入位居门

四大名助 马化腾:从技术小角色到“.COM公敌” (四)

 “微软、Google也是抄袭大王,从Windows到Office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对于落了个“抄袭者”而非“创新者”的骂名,马化腾却不以为然,“抄可以理解成学习,是一种吸收,是一种取长补短。”不可否认的是,在IT领域确实如此,只要好的东西

三里人家青汁 马化腾:从技术小角色到“.COM公敌” (三)

    即使和一些有意向购买OICQ的公司谈判也并不顺利,每当进行到实质性阶段时,对方公司却“不理解腾讯技术和无形资产的价值”,表示只能按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多少个桌椅板凳来买”。最后,一连谈了4家都没有达到预计100万的底线,最

声明:《不服来战第二季 马化腾:从技术小角色到“.COM公敌” (二)》为网友成熟未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