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田未来身高 身行现在,思索未来



      ——《广告大观》公开发行十周年的一点回顾与思考

  十年,对大千世界来说只是电光一瞬,对孩子来说是呀呀学语、初具意识,而对一份杂志来说,则是脱去青涩,走向成熟。在《广告大观》杂志公开发行十周年之际,我们回顾这段历程,也仅仅觉得是对媒体生命有了初步的理解。

  每一个经营良好的媒体,必然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并准确地把握每一个媒体周期,由此才能跳出媒体生命的轮回。电视媒体持续保持几十年上升势头,她的媒体生命线开始走平,进入相对稳定的生命周期;平面媒体,无一例外正处于下行周期之中,其中少数发展良好的平面媒体一律都是用平面之外的手段拉平媒体生命线;至于互联网媒体,生命周期从几个月到几年,有的风光无限,有的寂寞离去。《广告大观》经过风雨十年(按创刊年限算,已走过十八年),开始走上稳健发展的道路,个中辛酸不谈,有些思考却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梳理。

  内容引发思想,要深度,有责任

  2003年,《广告大观》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为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广告营销传播类专业期刊。“新锐观、洞察力、责任感”从那时起就一直是杂志社的办刊理念,这份理念的坚守不是简单的几个文字的表达,它是杂志社及其员工在内容生产、论坛活动等全部的行为准则,内容定位锁定“洞察全程创意行销,专注传播价值提升”。

  在此架构下,十年中的前期《广告大观》在内容建设上充分重视对主流广告人群的影响。一、权威的专家库。在广告大观的智库排列了三大阵列:首先是广告研究领域中的学术权威。其次是各大主流媒体的一线高层。最后是各大广告公司的掌舵人。二、紧扣行业热点。《广告大观》以批判的视角,紧扣行业主题,以引起业内对广告行业中存在问题的重视,引领广告行业把握正确的发展趋势。三、紧扣市场的实效主题。《广告大观》以相当的篇幅,邀请品牌专家重点介绍解剖行业内的重大案例。《广告大观》在此思路下,实现了创意为先到实效为先的转变,以此锁定了广告主和主流广告公司。

  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概括《广告大观》的内容建设是“既上天,又入地”。“上天”是打造《广告大观》在业内的高端形象,以权威而深度的理论性的专题提升其品位;“入地”是以丰富的案例剖析让《广告大观》成为最新实战广告营销的展示阵地,形成与广告主的紧密联系。

  而最近这几年,随着媒体形态的日新月异和广告传播手段的不断出新,《广告大观》深切体会到广告行业的困惑。在早年中国广告业政策红利释放完毕和多年持续的经济增长推动变缓的情况下,广告业的发展开始呼唤自身动力。而这其中,思想的匮乏是症结所在。可以说,与迅猛发展的媒体相比,整个广告业暮气沉沉,缺少理论的探索,缺少创新的尝试,有的只是无奈的维持现状。

  所以,《广告大观》已经不再追求行业弄潮儿的角色,放弃了表面形式化的追求,转而深切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平台,一个让行业能有所思考、自由交流的平台,在一年十二期的杂志中,希望让那些对广告行业深具责任感的广告人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希望自己的观察能对行业助一分力。也许,这种心态的转变,正是《广告大观》发展十年日渐成熟的标志。不哗众取宠、不追求表面的浮华、不迎合乃至为行业的某些浮躁习气推波助澜。“责任感”深深烙刻在我们内心。

  媒体要生存,形态必进化

  今天的《广告大观》,除了刊名理念未变,早已不是十年前的她了。最初,我们是这样理解杂志媒体的:

 志田未来身高 身行现在,思索未来
  首先,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发行量。发行与广告两块业务是目前国内杂志的生存根本,《广告大观》也不例外。《广告大观》打造了成熟的发行渠道。2007年,广告大观重新整合了发行渠道,着力提升了与发行代理商的合作关系,继续扩大了《广告大观》在全国各大城市的零售业务,成为国内广告行业杂志进入报摊零售的成功案例。作为专业杂志,《广告大观》发行量稳定在50000份,基本覆盖了国内广告行业机构、各大高校和主要广告公司。2007年《广告大观》提高零售推广力度就是向覆盖面以外的广告易感人群扩散。

  其次,需要有丰富的表现形态。《广告大观》相继与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等机构共同主办了《广告研究》(即《广告大观理论版》)、《媒介》(即《广告大观媒介版》)和《数字营销》等系列刊物。这些杂志的开办不但丰富了国内广告类学术杂志,而且在经营上的意义也出人意料地体现出来。与权威学术机构的合作,不仅在办刊方向与内容建设上提升广告大观的品位,同时也带来的丰富的人脉资源与经营机会。

  第三,建立稳固的发行与内容营销平台。广告经营一直是广告专业杂志面临的难题。由于专业的限制,广告专业杂志与广告公司打交道多,而与企业接触相对少,因而广告资源相对较少。《广告大观》在内容建设上由创意先导向实效传播转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内容经营的需要。

  然而,固守原有的杂志媒体发展思路,远远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尤其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一个大V可以有上百万的粉丝,自媒体精彩观点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界限日益模糊,不能抓住媒体的脉搏,必然淘汰。为此,《广告大观》在业内第一个尝试推广互动行销,关注网络营销的热点问题。互动行销的出现,引起了各大门户网站的的关注。当然,这只是紧跟网络化潮流的一种尝试。在此基础上,《广告大观》还将继续向数字杂志转型。

  品牌传播要互动,不但自利,更要利他

  专业期刊周围聚拢了一大片行业知名专家学者,本身就是个行业交流沟通的天然平台,然而我们知道,仅仅有专业媒体平台是不够的,思想的碰撞、观点的激发,需要我们搭建起一个高端的论坛平台,2006年起《广告大观》杂志社联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陈刚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尝试举办“中国广告趋势论坛”。此后,“中国广告趋势论坛”逐年举办,已经成为广告业内的一个知名主流论坛品牌。历年来论坛都会关注当下广告业的主要矛盾,研讨中国广告行业发展趋势,到会的业内权威专家及广告重量级人物就有两百多人,而参会人数则在五百人左右,各大媒体广泛传播。

  我们也在思索,为什么“中国广告趋势论坛”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不仅大大提升了《广告大观》在行业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同时借论坛之机也达成了原先不可能实现的经营合作。回顾当年举办论坛的初衷,无非是为业内提供一次聚会的机会,让广告智慧在论坛上碰撞,擦出火花而已。既没有传播目标,也没有经营导向。然而这样指导思路下的论坛操作,不仅《广告大观》自利,而且在行业内利他,起到了很好的品牌传播效果。直到今天我们才恍然大悟,品牌传播并不是借助媒体发布自己想说的内容,而是与目标人群的有效互动。为别人带来利益,自己才能发展。自利利他,千古流传的道理,在品牌传播中表现无遗。

  正是在这一点的领悟上,《广告大观》开始打造“虎啸”这个品牌。“虎啸”品牌包括经典传播虎啸大奖、虎啸高校公益讲座、虎啸系列峰会、虎啸私享会等系列活动内容。正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运作仅仅三年,“虎啸”品牌效应开始显现。尤其是“虎啸”实战公益讲座,我们和“虎啸专家团”的一批业内知名实战专家凝结成的共识而发起,每个月在全国各地高校巡回讲座,有效地配合高校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近百所高校的热捧和欢迎。

  严格意义上说,“虎啸”还刚刚起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虎啸”的成长不会追求“速成”,而要走稳健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创新不止,有如此之多的朋友支持帮助,“虎啸”的未来一定充满希望!

  不问收获,只求力行。身行现在,心向未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1220.html

更多阅读

孙行者,者行孙,行者孙 孙行者 胡适之

这个暑假洋洋在看《西游记》,今天看了金角银角一段。  洋洋:“...那个绳子捆了假的孙行者,然后就来了者行孙,又被装进葫芦里了,他在里面耍他们,他们就把葫芦打开了...结果又来了行者孙...。孙行者,者行孙,行者孙都是孙行者三个字倒过来倒

声明:《志田未来身高 身行现在,思索未来》为网友忆倾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