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对创业成功者,人们多会报以掌声、鲜花,甚至会“大力宣传”,使之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爱护。无疑,这是必要的。那么,对于勇于创业,但在创业征途中遭遇坎坷终而失败者,我们该如何对待呢?我以为,也该尊重和呵护。
不久前,北京中关村第一位民营科技企业创业者陈春先因病去世。从媒体报道中得知,由于当年“探路”相当艰难等原因,他创立的科技企业未能壮大和维持。由于创业失败,他后来没有得到谁的支持,晚年境况十分凄凉、潦倒。
笔者读了这则报道,心情难以平静。陈春先作为科技工作者,本来可以坐在研究员的位置上钻研学术,不担风险,但他被美国“硅谷”现象所触动,毅然放弃优越的待遇和条件,在中关村第一个“下海”创办民营科技企业。他本人“吃螃蟹”的企业虽然未获成功,但他率先开创的民营科技事业,却很快在中关村升温。据报道,至目前,中关村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数以万计,每年创造的财富超过2000多亿元,如今中关村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硅谷”。
陈春先没能像后来一些创业者那样把企业盘大,可谓遗憾。不过,他当年不为艰难环境所束缚,不为流言蜚语所困扰,不为种种压力所屈服,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却值得钦佩。
然而,他失败后的凄凉和潦倒境况,又叫人心酸,也值得我们反思。有些事情,注重结果是不错的,但在注重结果的同时也要看过程。试想一下,倘若没有陈春先当年迈出的第一步,中关村能有后来这么快的“满园春色关不住”的奇景吗?当然,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兴起,没有陈春先,也许会产生张春先、王春先,可无论如何,陈春先确实为“中国硅谷”的崛起做出了“率先探路”的贡献。既然如此,我们的社会尤其是当地有关组织就该善待这样的创业者,不能因为一时失败了,就对其窘境熟视无睹。这样不仅会伤害那些立志创业者的感情,也会影响人们创业和拼搏的锐气,甚至会使一些本来很有创业激情的人改变人生价值取向。而一个国家和民族,少了创业的锐气是很不利的。
在现实中,类似陈春先这样的创业失败者还不在少数,对这一群体,我们同样应呵护。如,在舆论上要营造尊重他们的社会氛围;在其再创业和谋生计上,有关单位和组织要帮助他们摆脱窘境等。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彰显社会公正,同时也是在向世人昭示:一切有志于投身改革和创业的人,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得到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