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教训走不同之路
1998年,这两位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在学校宿舍里创建了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目前,公司正准备于明年初在华尔街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这可能是自互联网繁荣期以来股票市场上最大的首次亮相。这是否意味着Google会重复几年前网络鼎盛时期的故事呢?
从他们公开发表的评论来看,Google背后的年轻人相信,他们的故事有可能和以往不同,因为他们能够吸取前人傲慢自大的教训。这的确是他们的优势。
尽管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布林和佩奇从一开始就闯出了与杨致远和费罗不同的道路。
用Google搜索谢尔盖·布林,首先出现的是其个人网页的链接,这一网页暗示了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驱动着他不断努力。网页上有一连串布林研究论文的链接,论文题目都是诸如“探明因果结构的扩展性技巧”之类的。Google上有关布林的正式介绍列出了他的个人兴趣,包括“从杂乱无序的信息源中提取信息,对大型文献库和科学数据进行数据挖掘。”
最重要的是,Google的创建者是本身极具探索精神的计算机科学家。尽管Google带有浓厚的网络怪诞色彩,但其核心工程文化直接来自于大学校园。这显示了Google与先前出现的雅虎的一大区别。杨致远和费罗拥有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背景,但他们迅速将雅虎变为巨型在线媒体公司。
直到今年,在Google骤然获得的巨大成功的刺激下,雅虎才开始围绕着收购的几家搜索引擎公司创建自己实实在在的工程文化。
远离狂热厚积薄发
Google的两个创始人从很小开始就沉迷于计算技术。对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的孩子来说,这段经历与别人有很大不同。佩奇的父亲是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布林出生于莫斯科,6岁离开那里,因为他父亲在马里兰大学教授数学。
两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相识,当时互联网已开始步入繁荣期。在周围的一片狂热中,两人显得特别有耐心,集中精力开发了一个技术上非常先进的搜索引擎。他们通过信用卡借来了15000美元,购买了一堆电脑磁盘驱动器,在斯坦福建起了自己的工作间,这与迈克尔·戴尔起步时一样。
随后发生的事与电脑商业史上其它一些成功的故事有共同之处。很快,电脑硬件越堆越多,迫使他们不得不搬入朋友的车库,这步了惠普公司的后尘。
理想主义者的生财之道
Google故事中最有意思的一个方面是:互联网界到底用了多长时间才发现这一模式的巨大商业潜力?一位硅谷资深人士回忆道,两年前他拜访这两位Google创始人时曾非常纳闷:公司是怎么赚钱的呢?他们的技术似乎不错,但谁会来投资呢?
答案在于:针对互联网搜索结果出售广告,Google从此兴旺发达起来。然而,尽管布林和佩奇两人至今仍然忠实于最初的梦想,但先前许多年轻的理想主义者都难以忍受的压力现在也摆在了他们面前。
首先,他们可能会很快变得非常富有,至少在账面上会这样。尽管具体细节尚处于保密之中,但预计布林和佩奇拥有Google公司三分之一的股权。如果华尔街认为该公司确实值150亿美元或更多(现在看来很有可能是这个价),则两人身价可分别超过25亿美元。
对两位年轻的理想主义者而言,这其中包含着某种嘲讽。他们曾在一篇文中写道:由于用户永远无法完全肯定自己所得到的结果是绝对公正的,因此通过在搜索引擎上出售广告空间赚钱的机会将带来人们“形形色色的动机”。
网络新贵能否躲开陷阱
布林和佩奇还试图避免从网络新贵变为盛气凌人的公司老板,与此同时,他们还急于避免陷入互联网早期的另一个相似陷阱。
人们将不可避免把Google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与当年的网景公司进行比较。1995年,网景公司的出现引发了互联网繁荣。然而,网景公司的巨大成功却很短命:没不久,微软就围剿了这家年轻公司并几乎断送了其业务。现在,微软也计划要有自己的搜索引擎,所以已经盯上了Google。如果想要避免类似的灭顶之灾,布林和佩奇必须得有一些聪明的招数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