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智健的澳元对赌噩梦:产业思维的荣智健怎是国际金融炒家的对手



 荣智健的烦恼不仅在于巨额亏损,还在于随之而来的外界的指责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张欢报道:胡润一定不知道荣智健今天的心情,甚至他都不知道一个月前荣智健的心情,不然他不会把荣智健列为2008年强势榜的首位,这是荣连续6年登顶该榜单,同时荣也是2008年富豪榜的第五名。

  10年前,他是第一名,并把这个头衔保持了若干年。

  2008年10月20日,香港的中信泰富公司曝出新闻,为降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其财务董事在董事会主席荣智健

  知情的情况下,越权签订外汇杠杆交易合同,实际已亏损8.07亿港元。随着澳元对美元持续下跌,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为147亿港元。

  北京的母公司中信集团将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出手拯救,宣布为其协调安排15亿美元的备用信贷。

  与此同时,花旗集团发表研究报告指出,按目前外汇价格计算,中信泰富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亏损约为150亿港元,但若澳元兑美元跌至2001年约0.5的低水平,亏损有可能高达260亿港元。

  曝出新闻的第二天,中信泰富的股价随即狂跌,一天之内的市值已经从318.4亿港元,跌至不足143亿港元。如果和中信泰富的声明亏损预估相比较,这家公司已经资不抵债了。截至本刊截稿时,中信泰富的股价依然处在下行通道上,还没有看到能够有效提升的希望。

  令人感到无限唏嘘的是,这家公司2007年盈利达到108.43亿港元。在今年上半年如此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盈利依然高达43.77亿港元。

  百年未有的金融风暴之下,荣智健会不会是下一个祭品?明年的富豪榜单上我们是否还能看见这个熟悉的名字?

  Accumulator=I Kill You Later?

  理解今天荣智健的困局,就必须从中信泰富这家公司的业务说起。

  中信泰富是北京的中国中信集团公司透过中信(香港)集团持有的一家综合性公司,旗下还有两家同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优质子公司——大昌行和中信1616。

  从这个角度上说,中信泰富其实是一家国有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但人们更注意的是这家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荣智健,他约有19%的股份,这也成为他能笑傲富豪榜的最重要支撑,也正是在这次外汇失败交易中,他一天的身家就少了33亿港元。

  中信泰富是一家综合性公司,旗下业务主要包括在中国的特钢制造、物业发展及投资、发电、航空、香港海底隧道、信息业和汽车及消费品的批发和分销等行业。

  在中信泰富近两年的公司转型中,特钢制造所占比例越来越重。在大陆的三家钢铁厂的年生产能力高达700万吨,在特钢领域占领先地位。

  钢铁制造所需的铁矿石在当今世界上已经成为极具投资价值的商品,澳大利亚凭借丰富的铁矿石资源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了话事权。

  荣智健的钢铁事业要控制上游的原始资源,澳洲成为他的目标。

  新闻曝光后,荣智健发表的声明中交代了巨亏的背景——“中信泰富目前正在澳大利亚建一个铁矿石项目,为了支付从澳大利亚和欧洲购买的设备和原材料,我们需要澳元和欧元。而为了锁定美元开支的成本,我们集团签订了一些外汇合约。但是,这些外汇合约的签订,没有经过合理的授权,而且这些合约中潜在的最大风险,没有被正确地估计到。”

  导致这次巨亏的金融衍生品是Accumulator(累计股票期权),其全名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一般由私人银行出售给高端客户。这种产品可以和外汇或者股票挂钩,通常合约为期约一年,最低投资额为100万美元(或800万港元)。投资人在牛市时可以以折扣价买股票或者外汇赚钱,但在熊市时也必须按协议价格买入,因此风险极高。

  然而,这种合约的风险和收益完全不对等。

  以中信泰富的澳元合约规定为例,每份澳元合约都有最高利润上限,当达到这一利润水平时,合约自动终止。所以在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可以赚取差价,但如果该汇率低于0.87,却没有自动终止协议,中信泰富必须不断以高汇率接盘,理论上亏损可以无限大。

  据彭博社报道,由于澳元兑美元自今年7月触及25年来的高点以来,已大幅贬值约30%,使中信泰富由此在澳元汇率上的押注产生了巨额亏损,这可能是中国公司在衍生商品上的最大一次亏损。

 百年家族的现实困境

  荣智健的烦恼不仅在于巨额亏损,还在于随之而来的外界的指责。

  事发后,他表示,财务董事未遵守集团对冲风险政策,且在交易前未按规定取得主席批准,超越了权限。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财务总监周志贤已双双辞职,总经理范鸿龄也随即休假。

  10月21日,香港民主党主席兼立法会议员何俊仁在记者会表示:根据报章报道,中信泰富及联交所早于9月7日,已得悉该公司因进行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导致巨额亏损,但董事局一直于期间未有向公众披露,延至昨日即公司已损失近一半市值时才作公布,明显对这段期间购买股份的小股东,以及与集团有生意往来的公司不公平。

  在荣智健发言后,香港独立股评人兼香港证券交易所前独立董事戴维德·韦伯立即撰文提出公开质疑,称负责公司财务者并非已辞职的上述两人,而是荣智健的女儿荣明方。因为根据该公司2007年报,荣明方才是集团的财务部董事,张立宪及周志贤只是副董事总经理及执行董事。

 荣智健的澳元对赌噩梦:产业思维的荣智健怎是国际金融炒家的对手

  对此,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范鸿龄回应称,荣明方在事发时并不是董事局成员,而且在事后荣明方已被调离财务部,并要接受降职和减薪的纪律处分。

  香港本地媒体报道称,中信泰富炒外汇期货出现巨额亏损的消息可能提前透露,从而使事先获取信息的内幕人士提前沽空,而支撑这种猜测的证据之一是自澳元大跌以来,公司股票的沽空规模急剧上涨,甚至是出事前的十几倍。

  新闻捅出后,荣智健曾主动增持股份,但外界随即发表质疑:今年荣智健一直在加持公司股份,但在9月5日停止,两天后,公司巨亏的消息就已经在内部曝出。

  荣智健能否摆脱今天的困境已经成为外界瞩目的焦点,这和他的出身及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荣氏家族是中国百年来工商业发展的一个样本,荣智健的祖父荣德生兄弟在解放前,就是国内最大的民营资本家,有着“面粉大王”和“纺织大王”的名号。

  他的父亲荣毅仁更是被陈毅元帅称为“红色资本家”,在上世纪50年代的工商业改造中,荣毅仁率先向政府表达了公私合营的态度,成为资本家改造的样板。

  出生在这样的豪门家族,荣智健的少年时代显得无忧无虑,十几岁时,他就开着红色敞篷车在上海奔驰,经常请同学去豪华饭店吃饭。

  1965,荣智健毕业于天津大学电子工程系,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以满腔的热情到了吉林长白山下的一个水电站实习。

  文革开始后,他又“下放”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在8年基层工作中,这位荣家后代经历了上辈人从未经历过的磨炼。1972年,文革形势稍缓,荣智健返回北京。

  随着邓小平的复出,经济改革成为中国的主轴,荣毅仁受邓小平委托,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公司(中信集团前身),该公司最大的创举是,公司的最高决策管理层不是党委,而是董事会。

  1993年,荣毅仁从中信离职,开始担任国家副主席,这也是中国自1949年之后,工商业者担任的最高职务。

  截至2007年底,中信集团总资产已经超过1.3万亿元,成为中国企业中的巨无霸。

  荣智健的发家和中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978年,他来到香港,凭借父辈早年在港投资结余的股票为资本,开始做生意,并成功赢得第一桶金。

  1986年,他进入中信(香港)公司,担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在此期间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商业天才,收购国泰航空和香港电讯股份,赢得了大笔的利润和名望,让荣氏家族的光彩在香江闪耀。

  他还是全国政协委员。

  荣智健说:“与父亲相比,我比较喜欢享受一点,但我毕竟不是以追求享受为目的,我追求的是我事业的发展,这是我根本性的追求。”

  只是,这一次,他的追求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荣智健跌倒“澳元门”

  时代周报记者朱志砺2009年04月09日报道:中信泰富“澳元门”事件以荣智健辞职,暂时告一段落。

  《财经》4月8日消息显示,在香港警方搜查中信泰富总部之后,因在去年爆发的外汇衍生合约巨亏事件中负有领导责任,荣智健已决定辞去中信泰富主席一职,其职位由母公司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接任。

  4月3日,香港警务处商业罪案调查科对中信泰富总部进行搜查时,表现得相对高调。

  《财经》消息指出,警方要求公司及其董事就2007年及2008年签订的外汇衍生合约,及从2007年7月1日至2009年3月16日发出的公告提供若干资料,以调查他们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即公司董事做出虚假陈述,以及普通法提及的串谋欺诈。

  而据港媒报道,中信泰富4月6日发布内部通知,称警方可能扩大搜索范围,搜查高阶员工住所,要求员工配合警方行动,不要横生枝节。

  《财经》的报道还声称,早在2008年年底,香港警方就已经介入调查中信泰富炒汇事件。

  回头看,中信泰富的正常的投资行为,何以酿成巨亏并演变成这么大的事件呢?

 澳元投资含赌性

  中信泰富购买的澳元累计期权合约共90亿澳元。这个买卖,实际上同期货操作原理是一样的。

  只不过,它赌的是汇率,美元兑澳元的汇率。具体说,根据合约,中信泰富可以行使的澳元兑美元汇率为0.87,即当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可以0.87的汇率获得澳元;而当汇率低于0.87时,中信泰富仍必须以0.87的高汇率两倍买入澳元,直到2010年。

  如果美元按照去年上半年的走势持续贬值,澳元升值,则中信泰富赚钱;如果美元兑澳元升值,则中信泰富浮亏。

  在当时,中信泰富的判断是符合常识的。当时的汇市普遍看好欧元、澳元,看跌美元。

  加上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投资有铁矿,本来就需要澳元,买入澳元期货并无大错。虽然,中信泰富买入90亿澳元期货,远远超出了它20亿澳元的实际需求。

  但事与愿违,金融危机爆发,澳大利亚作为资源出口大国,实体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去年9月和10月,澳大利亚储备银行连续两次降息,后一次的降息幅度达到100个基点,这是其继1992年经济萧条以来的最大降幅,目前已跌至0.66美元,跌幅超过30%。

  中信泰富巨亏,就亏在美元兑澳元的汇率涨了,它要以远远高于市场价格去买下澳元。

  中信泰富操作金融衍生产品失利的消息爆出后,母公司中信集团出手拯救。中信集团的两大举措,基本消化了中信泰富的亏损,一是接收了中信泰富手中约57亿澳元期权合约,二是注入15亿美元备用信贷。

  请求中信集团出手拯救中信泰富,荣智健并非没有付出代价,中信集团对中信泰富的注资,是以中信泰富向中信集团发可转债方式操作,这也意味着中信泰富的股本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中信集团的持股比例从29.4%扩大到57.6%,中信集团成为中信泰富绝对控股股东,荣智健对中信泰富的控制权也被稀释。

  通过多年努力,荣智健为中信泰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股权结构,多元而平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荣氏家族的具体控制权,现在重归中信绝对控股。但除此之外,中信泰富别无选择。

  过程管理有缺陷

  尽管总额达90亿澳元的外汇期权合约远远超出了中信泰富投资澳大利亚铁矿的实际澳元需求,这个交易在香港本身却并不是非法行为,尚属正常商业交易。假设中信泰富赌对了,澳元对美元大幅升值,自然就不会有人追究其责任。

  那么香港警方商业调查科高调介入,却又是为何呢?

  原因是中信泰富可能涉嫌虚假陈述,该披露的信息没有及时公布。

  2008年9月12日,中信泰富刊发的股东通告函声称,自2007年12月31日以来的财务或交易状况,概无出现任何重大不利变动。但有消息称,中信泰富在2008年9月7日就发现炒汇巨亏,没有及时披露。

  资料显示,中信泰富涉足炒汇历时两年,与13家银行签订24笔交易合约,作为董事局主席,荣智健恐怕难用“毫不知情”,或者“用人失察”、“监管不力”推脱责任。

  荣智健在“澳元门”上摔了个大筋斗,其深层原因何在呢?

  主要原因是背景决定前景,业态决定心态,荣智健赚钱太容易了。

  1987年,荣智健决定收购国泰航空时,一路绿灯,获得8亿港元特批信贷,得到的支持非比寻常。他旗下的大昌贸易主营家电与汽车,主要市场在国内,在批文、配额方面自然享有优先权。荣智健的成功,一方面来自他自身的商业智慧,另一方面,与他的背景也息息相关。

  从业态角度看,荣智健与李嘉诚的投资业务比较相近,都集中在能源、资源、电信、航运、基础设施等方面,公司性质也很相似,都是综合类实业投资公司。

  但李嘉诚是从手工作坊做起,起家于草根,深知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所以,李嘉诚的投资项目从战略布局到过程管理,都非常严谨,大手笔中可看出精细化运作。

  荣智健的战略前瞻眼光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他的过程控制能力却有所欠缺,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建立起一个风险控制机制。

  为什么我们与外国大鳄对赌总是输?

  最近有二个案例,都是我们中国人与外国人对赌的案例,但是都是以中国人失败而告终,可能我们这些大富豪喜赌成性,不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根本玩不过混了几十年,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的华尔街大鳄们,通过这些案例对我们股民可以有所借鉴!

  一、荣智健豪赌“早晚灭了你”外汇期货

  今年的4月8日,67岁的荣智健引咎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职,他的事业在最后一次豪赌之后就此落下了帷幕,中信泰富的主业是钢铁、航空、电力、地产都是强周期性的行业,这就意味着在经济处于上升周期,其业务能够获得超额回报,要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就可能出现严重亏损。

  去年铁矿石价格节节攀升,于是荣智健准备在澳大利亚建一个铁矿石项目,为了支付从澳大利亚和欧洲购买的设备和原材料,他的公司需要大量的澳元和欧元。而为了锁定美元开支的成本,中信泰富签订了一种名叫累计期权的金融衍生品,这个产品的绰号叫I KILL YOU LATER(我早晚灭了你),最后真把荣智健打得一败涂地,他的公司亏损146亿港币,而他个人一天的身家就少了33亿港元。这种产品可以和外汇或者股票挂钩,通常合约为期一年,投资人在牛市时可以以折扣价买外汇或者股票赚钱,但在熊市时也必须按协议价格买入,因此风险极高。

  不仅如此,荣智健签的合约风险和收益还完全不对等,我觉得只有傻瓜才会这么干。以中信泰富的澳元合约规定为例,每份澳元合约都是最高利润上限,当达到这一利润水平时,合约自动终止,就是你赢多了,他就不让你继续玩下去,而你一旦亏损的的话将损失无限放大。所以在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可以赚取差价,但如果该汇率低于0.87时,这个合约理论上没有止损位,亏损可以无限量的大,况且签这个对赌合约时,澳元已经大幅度升值过了,积累了巨大的风险,真是谁签谁得死,但荣老板认为澳元还得涨,没想到美元却升值,澳元却开始了暴跌了。

  二、“深南电”和高盛到底谁更傻?

  “深南电”和华尔街的高盛签订了一个对赌合同,签合同时国际油价已经涨到120多美元/桶,“深南电”和高盛对赌62美元,如果油价在62美元以上,高盛每个月付给“深南电”30万美元,如果以后油价跌破62美元,跌破当天“深南电”就要付给高盛80万美元,以后每跌一块付40万美元,这个合同一签,“深南电”的高层激动得不得了,认为高盛真是蠢啊!油价怎么可能跌到62美元以下?这种看似无风险的利润不赚是脑子有问题!“深南电”的高层认为:“2008年内油价跌破62美元/桶,显然是小概率的事件”。但是进入2008年11月份后,油价便已跌破62美元/桶。按照当时的情形,若原油继续下跌,深南电的损失也是一个无底洞。

  由于深南电与高盛对赌协议涉嫌违法,被证监会要求限期整改,再加上对赌出现巨亏,银行都停止了贷款,深南电借不到一分钱,最惨时下面电厂买原料的钱都不够了。深南电的内部人说:“对赌协议导致深南电形势很严峻,一不小心就有破产的危险。”可见由于即要豪赌,又玩不过人家,这场赌局已影响到深南电的生死存亡。

  “深南电”与高盛的第一份对赌,不管他怎么想办法力挽狂澜,但还是以深南电惨败告终,而第二份豪赌又将继续下去,协议约定从2009年1月1日开始,为期22个月,对赌红线抬高至64.5美元/桶,胜负目前还难料,不过郎咸平教授讲石油价格是高盛决定的,高盛说64美元,石油价格一定会在64美元以下,难道“深南电”一直想将对赌把自己输到底才罢休吗?

  荣智健输在什么地方呢?他本来想锁定自己的成本,才选上了这个期权品种,不过他忽视了当时澳元已经涨得很高了,记住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而且这场对赌规则就根本不合理,规则明显倾向于看空澳元这一方,荣在没有经过董事会审批的情况下又擅自对赌,他不输才怪!荣智健的失败在于他没听其曾祖父荣熙泰的那句:“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的训诫,这对于我们所有投资人都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就象我们股民常常投机抄股票,也不管这只股票值不值这个价?市盈率有多高?只妄想能够战胜这个市场,战胜这里的主力机构,不肯耐心等待时机,所以大多数人都会亏惨了!

  “深南电”认为年内油价跌破62美元/桶,根本不可能,但是他没有想到,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最有可能,要是按常理出牌的话,不是人人都发财了?“深南电”在与高盛对赌的时候,油价不断疯涨,就象一个橡皮筋,你拉得越高,反弹回去就越猛,即使高盛不操控国际油价,他的逆向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的魄力,也值得我们称赞!

  我觉得赌和投机都是不归路,靠运气的话,今天即使能赢,明天肯定又会输,而等待这个市场出现严重偏差,价值被严重低估时,这时风险释放,从短期来看可能有所损失,从长远来看肯定能赢,这种股市还是值得一赌,正象巴菲特所说:“如果证券的价格,比他们真正价值还低得多的话,那购买它就毫无风险了。”但是这种时机并不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19913.html

更多阅读

人民币的对手盘是谁?《转松哥博文》 松哥有话说

前面说到,美元的对手盘是黄金,当美元贬值周期的时候,黄金具有金融属性,走牛市;当美元升值周期的时候,黄金就失去了金融属性,黄金没有多少实用用途开采一吨人类社会的存量就多了一吨(没有损耗)不能生息等弊端就会充分暴露。所以,美元走牛的时期

声明:《荣智健的澳元对赌噩梦:产业思维的荣智健怎是国际金融炒家的对手》为网友大妈杀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