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叛逆”让我不断成功(一)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

 在那场震动世界的微软以竞业禁止为由起诉李开复的跳槽事件中,9月21日美国地方法院做出了“准许加盟Google,但工作范围须受到限制”的判决。没有一刻的停留,9月22日李开复飞到北京,第一时间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李开复而言,“这个官司的过程,可能是我一生中经历的最困难和痛苦的过程……今天我要解释给大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们有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李开复的诚信……”

  是的,他曾是美国苹果公司、微软公司的全球副总裁;他一手创建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在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大陆青年人的心中,是他改变了微软在中国人心中的霸主形象,他是微软的“和平使者”抑或“精神教父”;他说过“微软很可能是我服务的最后一个公司”——可是,就在2005年7月,他放弃了7年的微软生涯,“一夜之间”跳槽到了新兴的互联网公司Google公司。

  是的,他是一个著名学者,一个世界级的科学家,他在计算机领域的专业成就登峰造极。他拥有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他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他还成功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击败了人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和大多数人一样,在我们原本的想象中,李开复可能和我们平常见过的大多数科学家一样,有着常人无以企及的智慧,有着偏执与狂妄的个性,他的成功也许还有几分是运气……但是,在多次采访了他,并用心研究过他的成长经历后,我们发现,李开复的成功和我们普通的经理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决定他成功的性格因素,他在追求成功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及工具,也都是我们所熟悉的。

  此次的跳槽官司让李开复背上了“叛徒”的“罪名”,很多人对此大吃一惊。但是,在我们看来,这只不过是他一贯信奉的“积极主动”的成功法则的行动实践。积极主动地寻求改变,寻找机会,这是李开复的成才观,他本人正是这一法则的拥趸者与实践者。从小到大,李开复正是有了多次的主动叛逆,才成就了今天的成绩与声望。

 第一次叛逆放弃法律专业,改学计算机

  “想要爱你做的事,就去做你爱的事”

  如果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的李开复就不会在计算机领域取得这样的成就;如果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的李开复可能只是美国某个小镇上一名既不成功也不快乐的律师。

  1961年,李开复出生于台北一个退伍军人家庭,他是这个大家庭7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父亲原是国民党军官,后潜心研究历史与政治,在大学做过教授。而在44岁高龄生产下他的母亲“既严厉又温和,既传统又开明”。在这样一个既重视东方传统文化又崇尚自由和进步的西方文化精华的家庭里,李开复很早就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与主动意识。

  5岁的时候,和同龄孩子一起正在上幼儿园的李开复觉得幼儿园的功课太简单,主动向父母要求跳级进小学。父母觉得5岁的孩子毕竟太小,建议他还是按部就班,等有足够能力时再去读小学。但是自信而又倔强的李开复提出说:“我可以去参加小学考试,如果考过了,就说明我能力够了,我就可以去读小学了。”最后,李开复以高分考进了私立小学。

  “这件事让我懂得,只要大胆尝试,积极主动争取,我就有机会得到我期望中的成功,这也为我日后的自信和积极奠定了基础。”在回忆儿时的勇敢行为时,李开复依然充满欣慰。

  11岁的李开复很快小学毕业了,在家人的支持与鼓励下,幼小的他随大哥来到了美国南方田纳西州的一个小城市。在这个只有两万人的小城市里,来自中国的小学生只有他一个。尽管语言能力有些跟不上,但他的数学天赋得到了师生们的肯定。

 李开复:“叛逆”让我不断成功(一)

  “有一次在数学课上,老师问1/7换成小数是多少。我虽然不太听得懂英语,但认得黑板上的1/7,这是我以前背过的。于是我高高举起手,朗声回答0.142857142857……当时,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而从不让学生们‘背书’的美国老师也惊呆了,几乎认为我是‘数学天才’。这次事件大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老师鼓励我加入数学夏令营,帮助同学们学习数学,还送我参加数学竞赛。在这种鼓励的环境下,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出色,参加田纳西州的数学比赛还得过全州第一名。”

 美国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让小小的李开复信心十足,自小播下了自信和果敢的种子,也体会到自信的力量,“我告诉自己,我有学数学的天分。这时,我也特别想把英文学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才能保持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天才’的形象”。

  凭借着自信和努力,李开复很快克服了语言障碍。两年后,在一次州级写作比赛中,他居然获得了一等奖,当地的老师十分惊讶这个刚适应美国生活的中学生居然还有人文方面的天赋。因为这份崭露头角的人文天赋,加上受到研究历史与政治的父亲的教诲,李开复以为自己也会成为一名政治家,于是,在高中升大学时,他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希望将来成为一名律师或一位政治家。

  哥伦比亚是一所文科性质的院校,它的法律专业排名位于全美前三位,而且毕业后从事律师,将是一个很有前途、很有地位的职业。但是,到了大学二年级,李开复逐渐发现,自己并不真正喜欢政治,“专业课上提不起精神,甚至想把枯燥的课本扔到教授身上。”李开得意识到自己在政治学领域没有什么出众之处,既没有炽烈的热爱,更没有献身的欲望,还很厌恶那些世俗的政治技巧。与此同时,他接触并喜欢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引起了老师同学的注意。终于,大二的一天,他做了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该校默默无闻的计算机系。

  上世纪70年代,计算机还属于新事物,哥伦比亚大学的计算机系也属刚刚创立,连30人都不到,社会上也还没有“计算机科学家”这类人。从受人尊敬的律师到一个前途不明的“计算机工作者”,李开复改换专业的代价是很大。朋友们劝他谨慎考虑,但是李开复想: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并不感兴趣、没有成就感的领域。一辈子从事一份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办完换专业手续的那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奋,我对自己要求,大学后三年的每一门功课都要得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20857.html

更多阅读

李开复:我和奥巴马是同学

李开复是一位世界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泰斗,也是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的同班同学,今天新闻说谷歌(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世界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李开复将离开谷歌公司,想起今年4月24日亲眼在理工大看

我心飞扬户外俱乐部 解读李开复:叛逆天性 我心飞扬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在那场震动世界的微软以竞业禁止为由起诉李开复的跳槽事件中,9月21日美国地方法院做出了“准许加盟Google,但工作范围须受到限制”的判决。没有一刻的停留,9月22日李开复飞到北京,第一时间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李开

李开复:管理者赢在价值观和执行能力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  记者:目前互联网搜索引擎市场温度很高,一些门户网站也跨入竞争,从Google的角度看,会凭借什么样的管理机制来进行有效竞争?我记得你曾经说过,Google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自下而上的创新。  李开复:我觉得每个公

李开复:做最好的创新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  我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就曾经提到过,“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在这个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里,人人都在谈创新。但是,什么才是最好的创新?什么才是真正能改变人们生活的有用的创新?一个人,一个

李开复:大陆是我的单程机票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潜伏大陆15年守候250倍收益   ——创新工场百日记  有人说,别人邮寄过来的商业计划书,李开复从来不看。  直到11月17日的一个下午,在创新工场办公室某墙角处看到一个绿皮纸箱后,《程序员》杂志记者杨东杰才

声明:《李开复:“叛逆”让我不断成功(一)》为网友隐世窥红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