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全球代工王传奇(一)



 2004年1月15日,北纬15度,离赤道只有120公里的墨西哥赤瓦瓦州,原摩托罗拉的一间工厂升起了鸿海的厂旗。

  来自中国台湾的鸿海集团,以1800万美元正式买下这个万里之遥的500人工厂,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亲自出席了交接仪式。作为台湾第一家完成欧、美、亚三大洲并购布局的公司掌门人,面对又一次升起的旗帜,这位台湾制造业第一巨人心情激荡,久久难以平静:商业领域转手成败的现实,让他联想到风云变幻的历史。

  “每次走在那些废弃的巨大厂房之间,清点那些宏伟的船坞和数千人的装备,仿佛都能看见他们在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辉煌帝国时期。”这是近年来他挥军全球征战的感受。从苏格兰造船厂,到东欧雷达基地兵工厂,从亚洲到欧洲、美洲,在他眼里无论是曾雄霸世界的海权国家,还是曾掀起工业革命的制造基地,都难以逃脱竞争的无情。

  他看到的是:历史对时代的无情,连国家都无可幸免——那些原地踏步的国家,不到一个世纪就面临被边缘和取代的命运。

  他想到的是:国家如此,企业更是如此。

  2005年3月12日,美国《福布斯》杂志的最新全球富豪排名,55岁的郭台铭以32亿美元身价,名列第183名,首次跃升为台湾首富。但几乎同一时刻,郭台铭对内部500名干部的例行训话中,却依然严辞峻语,如履薄冰:“我们眼前的新世纪,将是一个危机与转机明显并存、‘成功崛起’与‘失败灭亡’更加高速转换的年代。我们没有喘息的机会。”

  上篇:寂寞长大的地瓜

  创业家的最高策略——投入全部资源,冲刺一个方向

  1974年,台湾某航运公司的年轻雇员郭台铭遇到了一个创业机会:一个朋友告诉他,自己认识的外商公司有一笔塑料零件订单,想找公司承接生产。家境贫寒的郭台铭想,有现成的订单,顺势办一个这样的厂,肯定赚钱。

  此刻,郭台铭手里有20万元(台币,下同)母亲给他结婚的钱。几个朋友凑足资本30万元,雄心勃勃在台北县登记成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招聘15名员工,挤在租来的70平方米厂房里工作。

  不料公司刚一成立,就遭遇了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料价格大幅上扬,经济随之萧条,30万元资金很快亏得精光。1975年,合伙的朋友决定撤退,但郭台铭不服气“用结婚钱办起来的公司”就此倒闭,又向岳父借了一笔钱,独自把工厂顶了下来。

 郭台铭:全球代工王传奇(一)

  时值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兴起,新鸿海的第一单业务是制造电视机选台的旋钮。时间紧任务急,鸿海却又无法生产模具。为准时交货,郭台铭不得不跑到大大小小的模具工厂,赔笑脸说好话,拜托模具师父帮忙赶工。

  在家人的帮助下,一年后鸿海开始赢利。

  这个过程郭台铭发现,对于新的全球工业形势来讲,模具是一个多么核心的领域。1977年,鸿海的资本额增加到200万元,郭台铭开始盘算想要投资一间属于自己的模具厂。

  这时的他面临两个“更大的赚钱机会”:一是台湾经济开始起飞,房地产价格飞涨,土地价格狂飚;另外制造业也开始起飞,原料也很缺货。有人建议他买地炒作地皮,也有人建议买原材料囤积。

  但最后郭台铭作出痛苦选择,把钱拿来买最先进的日本模具机器,发展精良的技术实力。当时和郭台铭一起创业的陈一飞告诉记者,当时要坚持这样的选择真是“形同挖心”:一方面每次经过当时没有买下的土地都发现它在涨价,一年后轻轻松松大涨了十多倍;一方面从日本买来的机器千辛万苦才组装完成,新老员工需要摸索流程,必须每天加班到深夜……

  “有时真不知道这个决定是不是太傻。”郭台铭说。但又过了4年,鸿海依靠长期发展训练的精良技术,及扎根稳实的生产能力,从原本只会生产电视机旋钮的小企业,接到了他们第一笔来自美国跨国公司的电子零件订单。而郭台铭身边的一些朋友,虽然从土地、原料上赚了一笔钱,此刻却再也无法进步了。

  因为有了自己的塑料模具机器,郭台铭开始有能力和更大的公司合作。不过他马上遭遇了又一个难题——生意的好坏常常自己作不了主,如果母厂的电视机或收音机销路下降,就算鸿海的零件再好,一样没有发展空间。

 1980年,30岁的郭台铭为了购买模具机器前往日本考察,看到的是日本大厂如何长期扶持“配套厂商”,教它们如何开发新零件,做好市场计划,让小厂在技术、质量和数量方面都成为稳定的“卫星工厂”。反观当时的台湾大厂对代工小厂只会杀价,订单不稳,“母鸡抢小鸡”的做法,郭台铭内心苦闷陡升。

  一切都得靠自己。1980年,郭台铭决定把所得的每一分钱都投入进一步扩充工厂,扩张产能。这一步相当大胆,扩大产能最大的隐忧在于,客户的订单也要随着产能增加才行。郭台铭同时提出打造“先进制造力”的概念,“搞自主研发,不断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且在这个方向上全力以赴,长期不变”。

  大家都不景气,成长都很艰难,郭台铭走了一条“反向深耕,苦练内功”的道路。

  过程很艰辛,公司流动资金甚至几次断炊;但结果很幸运,设备和研发最终增加了鸿海的订单。

  当时美国最大的游戏机公司亚泰瑞是鸿海第一个外国客户,郭台铭一直想跳过代理商和亚泰瑞做生意,有一天便直接打去电话,声称如果可以打破中间代理屏障,他拥有的“秘密武器”可以把产品成本降到“吓死人”的地步。亚泰瑞客户代表要他看如何“吓死人”,于是被郭台铭神秘兮兮地带到他的工厂,看到一台刚刚研发成功的圆形机器,是利用震动来推动顶针,可以省掉人工一根一根地插针。在当时,这算是相当新奇领先的做法,大概可以算鸿海最早的自动化设备吧!

  从人工走向自动化,鸿海的业务突飞猛进,1982年,郭台铭终于买下了自己的厂房。

  最早探讨创业策略的大师之一,也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学家杜拉克指出:“投入全部的资源,向一个方向冲剌,是创业家最高的策略”。而就在1985年,当杜拉克完成他的《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之前,像郭台铭这样的一群台湾中小企业主,已经开始了他们来自于天性和本能的全力冲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21352.html

更多阅读

郭台铭:人才多是在四川投资重要原因

郭台铭:     四川人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重建效率,众志成城,再建家园,举世动容。如果将这种精神和效率移植到工业制造和科技创新上,我们必能不负众望,在资讯产业的制造、研发、服务等领域中,再写西部新篇。      历时

全境封锁搅局者 郭台铭:目标直指苏宁和国美 斥资“搅局”3C

 近日,台湾鸿海集团发布公告,宣布“预计两至三年内在大陆打造一万家以上的3C及家电渠道连锁店”,目标直指苏宁和国美。对此,业内人士评价不一。传统家电连锁巨头国美电器副总裁李俊涛则对记者表示:“我们欢迎竞争对手。”   鸿海集团

富士康郭台铭:全球“代工之王”的管理圣经

系列专题:富士康跳楼事件  “几乎是在世人没有察觉的情况下,郭台铭已将他的公司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出口企业以及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合同生产商。”  代工iPod、摩托罗拉手机、索尼PSP、诺基亚手机、戴尔电脑……在中国企业面临转

郭台铭:金融危机最坏的情况还没开始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2月12日消息,据台湾媒体报道,鸿海集团董事长日前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此次金融危机最坏的情况还没有开始,要把眼光看长、看远,不应只看一、二季度表现。原文摘要如下。   笔者:目前企业在急单效应下,多家企业主认为2

声明:《郭台铭:全球代工王传奇(一)》为网友淺安時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