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新贵一:“洗壳高手”汪力成



   汪力成名字前有各种各样的前缀:论职务,他是世界最大电能表制造企业——华立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论荣耀,他是2001年轰动一时飞利浦CDMA核心技术部门的收购者;论财力,他是两家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和两家A股的控制人。但在资本市场,汪力成还有另一个前缀:“洗壳高手”。

  今年44岁的汪力成开始广为市场所知,是1999年5月重组“重庆川仪”役。为了解决高达5亿元的负债,他首先把华立集团与“重庆川仪”进行了整体资产置换。 

 

  1998年末,“重庆川仪”的股东权益合计3.47亿元,通过清理不良资产等方式净资产降为2.58亿元,账面缩水25.66%。而汪力成放进上市公司的资产,实际价值仅是1998年底原账面净资产的39.35%,以如此低的代价将原来近5亿负债、资产质量很差的资产完全剥离出去,手法不可谓不高。

 中国资本新贵一:“洗壳高手”汪力成

  而2000年对“ST恒泰”的重组,则是汪力成的经典之作。当时“ST恒泰”,5.8亿元负债分属多家债权人,一部分债权人一直不能表示谅解,重组过程如拉锯战般进行了18个月,  最后汪力成组建了一家“杨凌高科”的企业来承担其中的4.1亿元债务,剩余1.7亿元债务继续由“ST恒泰”承担,这样终于解决了最棘手的债务问题。

  第二步是资产出售,把“壳”尽量澄清、洗净。2001年6月27日,“ST恒泰”一些闲置农业资产以5.1亿元的价格出售给“杨凌高科”,这样意味着“ST恒泰”不仅可以清偿其所欠“杨凌高科”的债务,还有1亿元的现金节余,并且壳内还有价值1.58亿元的应收账款、芒果园和办公楼等资产,基本已是一个净壳。

  “杨凌高科”虽然看似扮演着一个冤大头的角色,但其承担4.1亿元的债务,对应的是获得“ST恒泰”置出的资产。而按照惯例,这部分资产最终通常会处理给原大股东,实际上最后掏钱还债的可能还是“恒泰集团”。

  之后不久,“ST恒泰”更名为“浙江华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迁址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彻底与原来的主业以及人事脱离了关系。汪力成支付了不到4000万元的收购价款,就获得了一个干干净净的壳。

 2004年4月10日汪力成第三次在内地A股市场发力。当天,华立集团受让1047万股“昆明制药”国有股权,最终以持有2847万股(占总股本的29%)跃为第一大股东,而原大股东“云南制药”则退居第二。为了将这次交易坐实,汪力成苦等了两年之久,期间每股转让价格两度上涨,汪力成对“昆明制药”志在必得的心情由此可见一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21678.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品牌忧思录一:稀里糊涂稀释了品牌资产

喜哉!近年来,大批中国企业终于品牌觉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洗礼中,经历过了重重磨砺后终于明了——塑造强而有力的品牌才是实现企业永续经营的核心利器!      壮哉!一霎时,神州大地品牌磨剑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的品牌大战的枪炮声在企业间

汪力成:当个受人尊敬的企业家

  做企业最后一定离不开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家的精神,或者企业家的特质。我始终强调一个观点,我们浙江的企业就浙商,其实我是不太喜欢商人这个称号,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商人就是民间的,商人就是唯利是图,当然我们现在所谓的商人就

汪力成:创新是每个企业的主题

   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立),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艘浙江民企的航空母舰——总资产逾百亿,员工过万,拥有四家上市公司,生产基地、科研机构遍布国内外……  而这样一艘“航空母舰”,在36年前,却仅仅只是一个依靠经营雨伞

汪力成:解放思想让企业解放生产力

一个商业神话  精明过人的汪力成始终竭尽低调。直到华立在美国那场对飞利浦CDMA核心技术部门的收购,震惊美国,汪力成才浮出水面。  1978年,我刚进华立,当时,它还是余杭仪表厂。作为基层技术员,我们对于时代的变革有一种朦朦胧胧的

汪力成:为50岁退休而奋斗

50岁退休只是一个设想,还没有变为现实,但是,此中的勇气和智慧,决心与追求,使理想与现实更近一步。 “在以前的20多年里,我一直很疯狂,像个机器人。”汪力成用“疯狂”和“机器人”来形容自己前20年的工作状态。 “作为创业人,工作就是生

声明:《中国资本新贵一:“洗壳高手”汪力成》为网友喜劇效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