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介和:中国第二富豪的关系学(二)



  由于家庭小工厂性质有了转变,被当时的所谓“打资部”进行了清剿。后来,据严的堂兄回忆,严在当时的大队和派出所补办了证明后,还是得以继续经营。

  经历了这次教训,让严介和深深懂得了在中国搞经济离不开政府的督导,他开始认识到学习政治与政策的重要性。

  红顶商人严介和

  太平洋集团内部很难理清其中的产权关系。

  严介和告诉记者,他最崇拜的人是邓小平,是邓小平给整个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机遇,严介和说:“我的运气始终都不好,也从来没有过什么机遇。我的一生都是自己去寻找机遇、创造机遇。等待机遇的人是失败的;躺在机遇上沾沾自喜的人狭隘,只有善于自己为自己创造机遇的人才能成功。”

  1986年,严介和彻底放弃了教书改变命运的想法,来到乡里的水泥预制板厂,在办公室做起了临时工。次年,他以自己现在的老屋做抵押,承包了这个厂。此时全国的国企改革正进入承包经营责任制时代,对国家政策敏感的严介和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三堡乡,原来严介和承包的水泥预制板厂已经不存在了,在老乡指引的旧厂址处,记者看到的是一片空地。

  对于做承包企业厂长的几年经历,严介和认为,“这段经历让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管理理论的缺乏,以前家庭小工厂的成功凭的不过是小聪明。后来又陆续兼并了几家小企业,搞得还不错。”

  而严介和真正的人生重大转折,应该是接触到基建工程行业开始的。1992年,严介和注册成立了淮安引江建筑工程公司。

  外界普遍认为,严介和的第一桶金来自南京绕城公路的系列涵洞工程,赚了800万。记者调查发现,这个说法来自于严介和本人。一位当年在淮安与严介和一同搞基建工程的老板告诉记者,“那时严介和没什么‘门路’,接到的一些小工程也都是经过几次转包以后才到他手里的,早已经没什么赚头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严介和适时地根据当时政策,对自己控制的几家小企业做了一些产权上的改动。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现在的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内部企业也是各种所有制企业混杂在一起的,经过多年的历史发展,已经很难理清其中的产权关系了。

  例如淮安引江,现在是严介和大哥的企业。而成立之初却是严介和通过租赁乡里的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的名义建立的。说白了,就是戴“红帽子”的企业。乡企早已是空壳,而民营企业在当时还是有诸多限制进入的领域,由严实际出资,打着乡有企业的招牌在外承揽工程。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严介和的企业也在不断转变性质和机制以适应政策的变化。现在有媒体质疑他在1995年通过拍卖乡有资产,将“淮安市引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转变成民营企业。而事实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1996年和1997年分别颁布了“关于核定企业经济性质有关问题”的“通知”和“答复”,已经从法律上界定这类企业的性质认定。

  中国第二富豪严介和

  “2001年以前,严还没什么钱。”

  从1992—2002年,是江苏公路交通发展的一个爆发期,江苏省的高速公路从0公里迅速发展到1648公里。这个大的背景为严介和的太平洋建设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在此期间,严的事业从乡村到了城市,以当时的淮安市,现在的淮安市楚州区为中心,再到现在的南京总部,他的太平洋建设集团得以稳步发展。

  这期间,严介和先后成立了江苏太平洋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太平洋工程机械公司、淮阴太平洋工程公司、江苏太平洋玻璃公司、江苏太平洋酒业公司、江苏太平洋房地产开发公司、江苏太平洋装饰设计工程公司等。

  淮安市楚州区是周恩来的故居所在地。与故居所在的驸马巷平行的就是严介和在楚州的家所在的西长街。这里是楚州区最繁华的商业街,道路两侧都是商铺。在这里,提起严介和也是无人不晓。严介和的家是一栋位于整条街中心的小楼。

  这是一座三层小楼,严家住二、三层,一层是勺湖区居委会。

  在三楼的客厅边上的休息室内,记者看到一副对联:“气吞江湖海,光照日月星。”显示出那时的严介和已然锋芒毕露。

  从客厅的布置来看,也堪称豪华气派。办公桌上立着严介和一家四口的合影照片。桌角摆放着严介和获得的各种奖杯、奖牌和证书。

  《英才》记者也曾到过严介和在南京的家,相比这里,那里更像是一个普通教授家庭陈设,书架和酒柜也小了许多。

  在西长街上一座叫“珍味楼”的饭庄里,饭店老板拿着一张当地报纸介绍严介和的文章给记者看,并与记者聊了起来。

  “他是我们淮安名人,原来就经常上报纸,净是介绍他的事迹的。当年我在北宾馆(音)的时候,他们公司每年都在那里搞庆祝大会,我认识他。”老板骄傲地说。

  在淮安,据一位当年一同与严介和搞工程的人介绍,“严介和很会做人,那时他没什么人(后台),就在公司雇佣了很多退休的原政府建设部门领导,这样来拉一些关系承包工程。”

 严介和:中国第二富豪的关系学(二)

  “2001年以前,严还没什么钱。”知情人讲述道,“严那时搞工程缺钱,到处借钱,几乎把所有认识的人都借遍了。我丈母娘家是三堡乡对岸上河镇的,与严就是一般认识,严也曾跟她借过钱。”

  而记者在淮阴师范学院走访严介和是否在此学习过时,一位姓郭的工人师傅说:“我也是三堡乡的,前几年我们都不愿意去严的公司干活,听说那里经常拖欠工资。”

  据记者了解,在2001年的时候,严介和的太平洋公司开始大规模地开展BT项目运作。由于BT模式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那时的太平洋资金的确有些紧张。只是后来,随着BT模式的规模扩大,形成规模效应以后,严介和有了资金调配的余地,并且他的贷款融资能力也有所加强,资金压力才有所缓解。

  他的财富在2002年以后开始迅速增长,再加上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巨资国企收购计划,严介和一下子成了全国名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22788.html

更多阅读

严介和:民营企业家精神的布道者

 “华佗CEO论箭领导文化:沟通的魔力、妥协的魅力、果敢的魄力。”   ——严介和   曾经,他是全国最大的“包工头”,身价过百亿;如今,他是给全国中小民营企业把脉问诊的“良医”,分文不取。   他被誉为“中国BT模式的鼻祖”,十几年

严介和:办一个既富且贵的商学院

  严介和一口浓重的苏北口音,但听起来却字字清晰。“中国商人富而不贵,中国教育贵而不富;而国际上的名牌大学既富且贵。”严介和的理想是,要办一所商学院,赚钱多且受社会尊重,既富又贵。这个直率的人喜欢把利益驱动性摆在头里,而在此背

严介和:所有质疑我的人都很弱智(1)

 在相对严肃的财经圈子里,鲜有大亨如严介和般高调,如娱乐圈中的宋祖德,如文学圈里的王朔,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扑朔迷离间却也可见智慧的光芒,其隔三差五借由各路媒体抛将出来的说辞,更颇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是这位先生做企业已达到

严介和:所有质疑我的人都很弱智(4)

 严氏大逻辑    从之前的BT到当下的BOT,严介和及其一手操控的太平洋建设集团通过其娴熟的政府公关技巧,在十数年间以惊人的发展速度扩张、壮大,而行走在政策边缘的严介和更是以其独有的政治胆识、操作魄力以及口无遮拦的表述方式,

严介和:所有质疑我的人都很弱智(2)

 再谈06风暴    自2005年《胡润百富榜》将严介和置于仅次于国美电器黄光裕的榜眼位置始,大量媒体对于严氏的发家路径以及其实际资产规模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作为中国著名“包工头”的严介和在此之前惯用的“通过给政府放贷的方式承

声明:《严介和:中国第二富豪的关系学(二)》为网友紫禁王者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