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看透基金公司的行为(13)



系列专题:《透析基金的秘密:明明白白买基金》

  显然,越是在行情不佳的时候,员工自购数量也越可能大,以此来支持自家公司的发展,加上员工自发的购买基金行为,投资者很难从中获得太多关于基金业绩的信息。

  图1-8基金公司员工自购基金铁比例

  3.基金公司自购是为了自保

  显然,每一个月、每一个季度,几乎都有基金公司在动用自由资金认购、申购或者赎回自己的基金。但这并不意味着基金公司就一定能靠此赚到钱。

  从数据来看,截至2009年7月份,大部分2008年4月份以后自购的产品实现了正回报,但大多数3月份以及之前自购的产品仍然亏损。

  另外,从基金的业绩看,在2008年1~6月的自购的基金中,业绩排名靠前的并不多,多数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个别还处于同类基金中最末的水平,如表1-6所示。

  表1-6 2008年1~6月有自购的基金截止2009年7月的表现

  秘密6:第三方推荐报告的可信度有多少

  *你知道券商报告和第三方推荐报告的区别吗?

  *你在哪里可以找到准确的信息和评价?

  *你知道证监会的规范评级是怎样要求的吗?

  一则“怪异”的公案

  新入市的人总会问,买基金有没有什么参考依据?在中国的基金市场还处在2005~2006年那个阶段时,很多媒体给出一个简单省力的方法,那就是看基金评级,比如晨星基金等。选基金不能盲目,如今资讯发达,总有很多渠道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第三方评级和报告就是其中之一。

  看基金评级榜单,至少在2006年之前不会得到太差的结果,被选为四星五星的基金在后来的市场里基本都获得了中等水平以上的回报。不过从2007年开始,基金的评级机构越来越多,评价方法也各不相同,基金评级也变得复杂起来。

 第13节:看透基金公司的行为(13)
  区别于对已有基金的评价,券商的基金分析师们还会对新发行的基金作一番点评,就像券商分析师们对新股所作的点评那样。

  但是,诸如此类的报告可信度有多高呢?每当有人拿着某只新基金的分析报告来咨询笔者时,我往往会说,“看那东西”原因何在?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最近的一桩“公案”是关于一只分级交易基金的。

  一家知名券商的分析师在产品发售前指出,该基金激进份额上市后会出现大幅溢价的局面,他指出此前已有先例。随后该基金的发行规模大幅超过预期,在上市前一刻,该分析师调低了溢价预期。

  但是,冲着溢价而去的投资者们被全数 “套牢”,因为该基金上市首日非但没有溢价,还出现了6.72%的折价。于是双方引起了纠纷。

  笔者和一些专业人士坐在一起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有人就指出,虽然马有失蹄,但是从这只基金看,值得指出的一点是,在该基金的销售中,该分析师所在的券商是主力销售渠道。换句话说,这个分析师的报告与该基金的销售有着直接的联系。

  谨慎的基金行业分析师

  笔者在采访中也经常与来自券商的基金分析师打交道。他们的素养很好,对于笔者问到的行业性的问题、技术性的问题,总不吝惜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点评。不过,当笔者要他们针对基金的缺点发表看法时,他们一般都会说:“我可以说,但你帮我匿名,公司有规定,不允许说坏话的。”

  也正是如此,人们很少能在公开的媒体以及公众场合听到某个分析师对于基金的公开批评,但这并不代表基金不存在问题,也不代表分析师不知道基金存在问题。

  券商研究所作为券商的一部分,很难完全体现出独立性。一般来说,券商基金研究报告的质量是决定基金“分仓”多少的一个依据,既有基金每年的成交量有多少是在这个券商完成的,这直接关系到券商能赚到多少钱。在如此的情形之下,一些券商研究所自然“吃别人的嘴软”了。

  对于券商分析师来说,作为“卖方”,他们会对“买方”(基金公司)的要求有所考虑。推荐报告大部分时间是作为商品一样出售的,大多数分析师只点评好基金,不点评坏基金;但也有分析师会把坏的说成好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26672.html

更多阅读

第16节:看透基金公司的行为(16)

系列专题:《透析基金的秘密:明明白白买基金》  2.创新封闭式基金:不断诱惑你的基金  创新封闭式基金——同样是2007年开始出现的一类产品,对于投资者的冲击远远没有分级基金那么大。不过,这种基金充分利用了人们逐利的心理,因而也具

第15节:看透基金公司的行为(15)

系列专题:《透析基金的秘密:明明白白买基金》  2009年5月,市场上出现了名为“长盛同庆”的创新可分离交易基金,在发售当天就卖出了146亿元,成为当时的市场热点之一。  在私下里,不少基金公司的专业人士和记者都感叹:这真是一个“捞钱

第14节:看透基金公司的行为(14)

系列专题:《透析基金的秘密:明明白白买基金》  一些投资者也许并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盲目相信一些研究所的报告,而不考虑到研究所和基金的真实关系。所以,对于一些新基金的推荐报告,你别太当真。当然,那些用数据说话的榜单,大部分时候还

第13节:看透基金公司的行为(13)

系列专题:《透析基金的秘密:明明白白买基金》  显然,越是在行情不佳的时候,员工自购数量也越可能大,以此来支持自家公司的发展,加上员工自发的购买基金行为,投资者很难从中获得太多关于基金业绩的信息。  图1-8基金公司员工自购基金铁

第12节:看透基金公司的行为(12)

系列专题:《透析基金的秘密:明明白白买基金》  有些人可能会问,如果自购不代表基金公司的信心,那基金公司准备赎回自购基金的时候是不是代表市场危险了呢?  让我们来看另外一些数据。2008年第一季度末,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当时基金公

声明:《第13节:看透基金公司的行为(13)》为网友你好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