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华:有梦想、有担当的“实力派”



     被媒体誉为“中国最权威的气候专家”,其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有时也被很多同行所曲解,尽管平素低调,他却会不经意间推到学术界争论的风口浪尖,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具有典型性的中国经济学者的经历。

  友人评价他,思想活跃,带有几分书生气,虽然不穷,但依然比较简朴。

  而他自己则认为,“我只是一介学者,负责任、很努力,希望能够对社会做出一点贡献,梦想是中国的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

  “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任”

  对于做学问,潘家华选择了最“累”的一条道路,因为他始终坚信,“做研究,总跟着欧美人的后面跑是不行的,吹毛求疵、小中见大、独立思考才有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对此,潘家华坦言,多年在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对自己的个人风格和治学态度形成了很大影响。

  1988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潘家华,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建立自信、与国外研究者平等对话的关系。

  当时,作为这座诞生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高等学府中为数不多的中国学生,初来乍到的潘家华的第一感觉就是英国人治学非常严谨认真,也不太容易接近。即使骨子里有一种不服输的倔强,认为中国人做学术研究不应该也不会比英国人差,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学习,潘家华开始逐渐认识到了差距,“跟发达国家相比,当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还是比较落后,所以我们必须要努力认真做得更好,以踏实、勤奋的成果来赢得他人的尊重。”

  潘家华坦言,在剑桥念书期间,父亲的支持和鼓励对自己影响深远。“父亲是一个老农民,很多字都不会写,记笔记都是符号,但是每次写信都会嘱咐我赶快学成归来报效国家。”潘家华表示,父亲的谆谆教诲至今影响着自己。

  而他在学术上的执着使其往往能在工作中出奇制胜,2005年在埃塞俄比亚,关于碳的捕获和埋存等尖锐问题要经过与会各国政府的审查和通过,中国认为报告中对经济分析的数据不正确,低估了成本,而发达国家认为技术进步在发展中国家是可行的,一时间双方僵持不下,而当潘家华仔细阅读了每一页报告后,准确地指出了报告中数据的错误,“当时全场鸦雀无声,很显然我们是对的。”谈及这个插曲,潘家华有些得意。

  多年来在外生活和工作的经历使潘家华已经掌握了一套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方式,他作为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曾经在巴西参与谈判,“巴西人说中国是新殖民主义者,掠夺他们的资源,我说你们讲得不对,人均GDP巴西比中国高很多,这个世界上,没有穷人殖民富人的道理,中国确实进口不少资源,如果是新殖民主义者的话就应该有定价权,但现在不是这样,巴西的淡水河谷就是世界铁矿石的定价者之一,中国只能被动地接受,是事实上的损失者,况且国际贸易是互惠互利的交易,对巴西的经济增长中国有着重要的贡献,这么解释了之后,巴西人也认同了。”潘家华认为,中国的学者应该了解世界,融入世界,多些交流和沟通,他多年来在国际上的学术场合这样坚持和执着的原因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要有人走出去,也有责任和义务去向世界解释现代中国的变化和复杂。

  “有追求更需努力”

  回忆起儿时的生活,生在长江边、长在农村里的潘家华,笑称自己是一个初中以前都没有去过县城,不知道火车长啥样、更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图书馆这种好东西的愣小子,而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洪水一来家里就被淹了,粮食都是供应的因此经常吃不饱,“总感觉这个世界很多事情需要改变,但当时却不知道该怎么改变。”

  1975年高中毕业以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能考大学的潘家华选择了去当兵,现实虽然使得求学之路被迫中断,却并没有浇灭他对知识的渴望。因而,驻地附近的图书馆就成了他最常流连的地方,从水浒、三国到西游和红楼,几大名著都看了一遍,“没有书就看字典,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照样看得津津有味。”潘家华笑称,自己的中文基础就是在当时打下来的。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现役军人能否报考,着实让潘家华困惑不已;最终得知能够报考,几位战友都在考虑是否为了保险起见而报考中专的时候,潘家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考大学,因为“大学里能学的知识更多”。

  从高中毕业、到当兵、考大学、念研究生再到出国留学,凭着自己对知识的渴望,潘家华简单却执着的一路走来,始终觉得自己可以做一些事情。

  “有追求不努力只能是一种幻想,只知道努力而没有追求到头来也是一场空。”

 潘家华:有梦想、有担当的“实力派”
  “学者要与时俱进”

  除了工作之外,潘家华很少谈及自己的生活。

  “要么就是在国内外出差、考察,要么就是在参加各种会议。”潘家华笑言,这些年来工作几乎占据了自己全部的生活。

  身兼国家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和一些地方政府顾问等各项工作,同时负责所里管理工作、研究生指导和常规会议,潘家华总是感慨,时间不够用,一天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

  潘家华毫不讳言工作之外的自己是一个略显乏味的人。以前偶尔会约朋友下下围棋,有时间的话去爬爬山,去健身房游游泳,但现在都没有时间,都被迫改成思维枯竭的时候会去散散步,或者利用开会间歇时间到当地走一走。

  工作已改变了他的生活。

  人们都说“五十而知天命”,如今已经年过半百的潘家华,在忙完一天的工作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退休的老邻居夫妇俩手挽手一起出门散步的时候,也会心生羡慕。

  “目前的生活状态太‘不可持续’了,看来我的生活和工作都需要转型。”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以及环境经济学、全球变化与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问题的学术权威,潘家华无疑是一位成功人士。但在他看来成功人士分为几种,有很多是“机会主义者”,也有一些是“诡计多端者”,还有一种是靠实力的“努力拼搏者”。

  “如果我算是一个成功人士,那是靠着自己努力拼搏得来的。”因此,对于年轻一代,潘家华希望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能够做一个有梦想、有追求、有责任感的实力派。

  当很多人把“中国最权威气候专家”头衔赋予他时,潘家华却并不认同,“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有些人会被别人所接收和认同,因为我在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工作了三年的时间,了解的更多一些而已。”

  但同时潘家华也强调,学者要与时俱进,想法要超前有前瞻性,并且依据现实不断修正才是真正的治学之道,“哥本哈根会议前,我认为发达国家要减排,发展中国家不应该减排,但现在我的观点已经变了。如果非要这样的话,造成的结果就是全世界的控排目标解决不了,发展中国家不减排,未来印度等国家的排放肯定比中国更高,中国的竞争对手就是印度、东南亚,争端会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因此,中国也必须减只能减,不减不行,现在要向世界强调的是中国正在努力减排,而且做得最好,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要像中国一样做得好才行,这样全球的谈判才有基础。”潘家华笑言,这也算一种以退为进的“妥协”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2937.html

更多阅读

小白谈发烧:大喇叭、小喇叭的问题

在音响发烧友里,有2个关于“大”和“小”的问题,是经常被讨论并成为争论焦点的:一个是耳机和耳塞的问题,另一个是大喇叭(落地式大口径扬声器)和小喇叭(小口径书架式喇叭)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有关联,但又并非完全一致,有一致的答案。在这篇文章

萧明华:台湾“匪谍案”中的传奇女性

萧明华:台湾“匪谍案”中的传奇女性周益、李诚  她曾被谢冰莹称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牺牲时年仅28岁。  如花的年龄,她忍辱负重深入敌后,死后30多年,家人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  在她的遗书中写着这样一段话:“不要带

兰晓华:淘宝店网络推广的七堂必修课

记者获悉淘宝店每天倒闭超万家,在第四届派代电子商务年会,全国1000位知名电商CEO及专业人士,就企业如何面对资本退潮、市场扩大、竞争加剧的纷乱形式,破局而出,创立新的电商格局进行深入探讨,记者针对个人创业做淘宝店,如何在网络营销推

田家华:博士老板做成珠宝街老大

在59路和709路地大公交站下车,田家华的珠宝店广告很打眼,“华城珠宝、博士主理”;走访地大珠宝街,问起谁做得最大,不约而同的答案是“田家华”。其实,在地大管理层和老师中间,他的名气似乎更大,大家私底下猜测,其身家超过2000万。     对

声明:《潘家华:有梦想、有担当的“实力派”》为网友赤脚踏两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