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 第31节:第二章 最具代表性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保险(9)



系列专题:《金融界不告诉你的真相》

   早年平安的几款少儿险产品对客户而言较为合适;但随着利率降低,平安“利差损”明显。于是,有部门领导教唆代理人鼓动客户退保买其他险种,并制作了所谓下发给客户的“少儿险转保权益放弃书”。该“转保权益放弃书”以“早期少儿险在设计上存在保障不足及教育费领取不高的缺陷”为托词,劝客户进行少儿险转换,而实际即为“退旧买新”。

  在平安供职的梁某就指出,早期少儿险可以在15周岁后及就读高中、大学都可以领取教育金,60岁以后还可以每年领取,直至终身,是当初销售情况很好的险种,回报几乎可以达到8%。但现在很多客户就在代理人的蒙骗下稀里糊涂转保了,其实客户无论是保障还是收益都是完全吃亏,代理人这样的误导做法让人心寒。

  问题就在这里了!有谁会愿意把高获利的保险产品转成低获利的保险产品呢?然而,这类的保险转单业务通常都能顺利进行,这又是为什么?保险业务员有没有连哄带骗?这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保险业务员绝对没有如实地讲实情告知保户,而保户基于对保险业务员的信任,再加上对保险产品缺乏专业知识,就很容易被误导。如果保险业务员只为了业绩考虑,保户的权益就很难获得保障,一旦东窗事发结果上法院打官司!如果保险业务员向保户实话实说的话,那么转单的业务也就不用做了。不过,「形势比人强」,一般保险业务员都会选择接受公司的指令,使得转单的内幕成为永远不会说的秘密。

  投资型保单是精心设计的钱坑陷阱

  相信绝大多数的消费者都会认为,只要是金融机构推出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就是理财工具。坦白说,这样的概括式的认知不太能反映出真实的情况。为什么会这么说呢?金融机构设计开发出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目的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所以衍生性金融商品当然是种理财工具,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 第31节:第二章 最具代表性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保险(9)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观察,不论是什么样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都是理财工具,可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就不是这样了,有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虽然打着为消费者理财的口号,但实际上却是把消费者的财产越理越少!信用卡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消费者必须要了解:能够直接以通货做为买进卖出的标的,这种衍生性金融商品才算得上是理财工具;保险虽然是直接以通货做为交易的标的,应该可以算得上是理财工具,但由于保险的交易过程的约定时间太长,目的也不是单纯的赚钱,受益人与被保险人绝不会是同一人,所以保险不能算是理财工具。不过,现实中却有投资型保单出现。生活可以投资,财产可以投资,谋生的技能可以投资,寿命也可以投资吗?寿命会因为投资获利就多活几年吗?那是不可能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29409.html

更多阅读

肺部原位癌10年生存率 第31节:第二章 悬崖边的生存术(10)

系列专题:《企鹅凶猛:马化腾的中国功夫》  翩然而来的天使  2000年初,IDG决定撤资。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地寻找可以接手腾讯的投资商。几个月后,一个美国人出现在腾讯的办公室——网大为,他当时的身份是MIH(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中国

声明:《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 第31节:第二章 最具代表性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保险(9)》为网友古道瘦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