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冀光:无法停下创业的脚步



  63岁的张冀光和妻子曲折的创业故事,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商业进化史。

    “最近10年来,我几乎就做一件事情。”在20年创业历程中经历了多次起落的铭万创始人张冀光笃定的说,这件事情就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不过最终找准这一定位的过程并不轻松,甚至有些沉重。

    “我在苦难中,你曾使我宽广。”《圣经》中的颂歌告诉人们,人生的困苦,是成就宽广的沃土。几度创业的张冀光在遭遇一连串的困苦后,铭万在创立4年多的时间里均获得了快速发展:2007年销售收入达到了2亿元,2008年的增长仍将超过50%,有20多万家中小企业成为其客户。

    向外国人卖信息

    1990年代初期,张冀光还是中国万千从事国际贸易的“倒爷”之一,模式很简单:从国外引进新的科技产品,转卖给国内用户。一位曾是中国最早公派出国的留学生朋友告诉他,中国人在很多方面已经机会不大了,美国已有石油大王、钢铁大王、化工大王,我们想比人家做得好很难,毕竟别人起步早一、二百年,“但有一条外国人绝对做不过,就是信息”。

    张冀光大受启发,开始和朋友组建公司做信息方面的产品。进行调研时他发现,虽然中国改革开放10多年了,但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还很有限,“外国人两眼一摸黑,谁也不知道具体情况,介绍中国企业的英文资料寥寥无几。”

    去香港贸易发展局时,张冀光发现尽管马来西亚只是一个小国家,但那里介绍该国企业的资料却占据了两列书架,介绍美国企业的书就更多了;而介绍中国的只有一本,与中国企业相关的英文资料根本没有。

    张冀光和妻子马为民认为这是个机会,开始组织人把中国的企业名录翻译成英文,印刷成书并配上一张软盘,卖给国外客户。虽然定价不菲,但销路很好。后来,张又在此基础上,把相关数据做成光盘,并参考国际市场的标准,最便宜的产品定价100美元,最贵的则达到2,500美元。

    善于学习并发现新机会,继而去努力实现,这是张冀光很早养成的个性特点。小学时,他就开始拆卸收音机,“想看看里面有没有人”,后来又拆装过电视机,还跑到北海少年宫去学过开汽车。

    虽然清华大学在其身上留下深深的工程师烙印,不过,张冀光自认进入清华有点偶然。按照高中平时的学习成绩,他考上清华的可能性并不高。但一次去清华参观时让他觉得,“这里是工程师的摇篮,是我应该来学习的地方”,于是开始更加努力的学习,并不顾老师的建议,第一志愿选取了清华并最终如愿。

    中国互联网最早的收费服务

    做英文企业名录算是张冀光夫妇第一次正规化创业,意义自不待言。几年后,在被公司董事会“驱逐”时,他们只带走了创业初期制作的名录做纪念。10多年后,它们已略显泛黄,但再度翻阅仍觉得书香犹浓,回首那段岁月,夫妻俩不胜唏嘘,却难掩多年前的兴奋之情。

    1990年代中期,互联网从美国传入中国,在一些人刚开始为之兴奋和憧憬时,张冀光已开始向互联网转型。这种转型也来自一段“灵光闪现”的经历。

    有一次夫妇俩到广交会上去销售企业名录,受到很多参会外商的欢迎,让张冀光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广交会闭幕时,仍有些挎着红白相间塑料编织袋的外商,在等待机会与人交换名片,“他不想走,但会场已经散了,有一点曲终人散的感觉。”

    他由此决定要办个“永不闭幕的广交会”,把这些企业信息放到互联网上。1996年,他们推出了中国最早的B2B网站——中国商业资讯网(CBR)。建立网站以后,如何向企业销售是个大难题。张冀光从高尔夫俱乐部销售会籍的形式中受到启发,“我觉得这个方式可能接触到很多客户”。很快他们招募了两个业务员,开始广泛联系企业,向中国的企业介绍互联网。

    当时,刚刚起步的中国互联网根本没有这种面对面的销售和服务,张冀光为业务员定下的20%提成标准后来也被业内普遍接受。这种销售模式很快取得了效果,春兰、格兰仕、新大洲等企业都成为其客户。1997年,CBR的销售人员达到了40多人,销售收入400多万元,这在当时互联网免费的时代已经是很可观的数目了。

    CBR在南方市场占据优势,而北方的老大则是竞争对手万网,后者由于对外拓展更为积极,也获得了风险投资机构的注资。此后,CBR也受到了很多投资机构的追捧,纷纷找上门来。在更大的利益回报面前,公司团队的心态发生变化,“大家的目的、想法不一样,就解体了”。根据董事会的决议,马为民离开了董事长的位置,而新董事长也很快离职,一个月后公司关门了。半年后该公司改换门庭并登陆美国OTCBB市场。

    这次创业给张冀光带来很大的震动,“我觉得创业时,一定要用白纸黑字把大家的想法、期望值、游戏规则固定下来,虽然不可能想得那么全面、那么远。”他认为,由于自己工科出身,当时不懂金融、财务、法律,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后来我们也没有再去追究那些东西,既然没有了就没有了。”1998年,张冀光夫妇创立了中国企业网,还是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但这一次,他们的定位更为明确,就是为中小企业服务,因为互联网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如春兰这些大企业,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IT部门。“所以我们就瞄准中小企业,他们需要这种服务,但自己做不了。从那开始一做十多年,一直到今天。”

    不过第二次创业的开局并不容易。马为民在被公司被“赶”出来以后大病一场,后来张冀光又重提创业,“我们如果不做,就是一个失败者”,痛定思痛后,马也决定从头再来。

    最早一批下海者

    对于身为创业伙伴的妻子马为民,张冀光无限感激,又倍觉幸运。马为民是比他高一级的清华校友,在文革中同一年毕业,张被分配到山西的一家钢厂,当了6~7年工人后调到了石家庄的一家研究所。就在那里,他正式认识了高自己一届、后来成为妻子的马为民。

    改革开放后知识分子的地位开始提升,一个很流行的口号是,“知识分子要发挥余热、余光,为社会做贡献”,这激发了身在研究所,又想法颇多的张冀光,开始联络一帮人研究能够开发哪些产品,“条件一成熟就下海了”。

    不过张冀光并非贸然下海,当时已身为处长的妻子马为民是其重要的支持保障力量,“就是双轨制,她有一个铁饭碗,我就去扑腾。

    当时,一个清华毕业生下海去做那些被认为只有“不务正业”的人才做的事情,张冀光面临了一些压力,但他很泰然,“别人怎么看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有什么样的目标和心态”。

    张冀光去了深圳后发现那边的环境很好,就决定在那里发展,并把马为民也一起拉下海,因为他觉得马的性格过于直率,再继续快速升迁的可能性不大。最终在1980年代初,他们南下去了深圳,进入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去打工,“打了几年工以后,慢慢看到了很多东西、学会了很多东西,就自己开始做贸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0834.html

更多阅读

张沈川:《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原型之一

张沈川:《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原型之一中央电视一台正在热播的新版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引起广大观众的浓厚兴趣,再度成为大众的审美热点。我觉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与上世纪5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流传影

停下你的脚步,等一等你的灵魂 等一等你的灵魂

许多年以来,我一直很爱说这句话:“停下你的脚步,等一等你的灵魂。”在我过去的N年职业生涯中,不知为何,我总是以匆忙的奔跑的姿势出现在工作和生活中。在奔跑的过程中,我无心体味生活,无暇关爱家人,甚至,不曾留意过可以不留意的一切事物,更别

王洪光:日本新军国主义的潘多拉魔盒正在开启

日本新军国主义的潘多拉魔盒正在开启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 王洪光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球普天同庆。只有日本这个“二战”时的法西斯国家,竟然在这个最该反省战争罪行的节点上毫无忌惮,逆世界潮流而动,近期“翻案”动作不

远大空调副总裁张晓东:突破企业底线的营销都不做

张晓东:今天很高兴参加这个论坛,我觉得今天这个主题非常有意思,能跟这么多大品牌的管理者在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我很有幸,奥运和世博整个的过程,我们部分或者全部都参与过,远大之所以最后选择了世博,这里面有很多的原因。我们认为在世博

空手套白狼:零资金创业的两种方法(转)

没有资金又想做代理经销创业的人比较多,结合本人多年空手套白狼的经验,提出两套方法,供大家参考。    方法一:    1、选一个好的产品项目:这是一个事关成败的关键问题,很多人搞不清楚什么才是好产品,以为一些市场畅销的知名品牌才是

声明:《张冀光:无法停下创业的脚步》为网友寄情山水花草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