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里的第三类人:智人(一)



企业组织里除了传统的体力劳动者和知识工作者的分类之外,还存在着第三类人:“智人”----他们是使用思维方式、而不是专业知识,从事创造(创新)而非生产的一类人。

 

 

 企业组织里的第三类人:智人(一)

组织里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程度不等、大小不一、方向各异的创造力!请注意:我说的确实是“每一个人”,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说创造力只属于少数拥有高学历的知识工作者。

 

自从管理大师德鲁克把“下一个社会”定义为“知识社会”之后,组织里的员工就被划分为了两类:一类是体力劳动者,另一类是知识工作者。一般来说,人们常常想当然的认为:“创造力”只属于专业知识工作者,而与体力劳动者无关。

 

事实上,每当提起体力劳动者,人们常常想起“挖煤的、黑乎乎的、污秽肮脏的一双手”----这种情景,已经是过去式的老黄历了。随着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体力劳动者和知识工作者之间的界限,至少不再象以前那么界限分明。相反,许多拥有高学历的知识工作者,转而走向了专家/学者/导师等等基础性的科学研究领域,它们不仅与企业组织所渴望的创造力(创新)渐行渐远,而且也不大可能为企业组织带来超值的可观利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核心科学技术的发明,象恐龙一样的凤毛麟角并且是可遇而不可求)。

 

可是,许多人依旧相信“只有专业知识工作者才能够带来创造力”这样的鬼话。想当然的荒谬并不在于荒谬本身、而在于人们宁愿相信荒谬。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这样的:联合利华巨资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于是他们只好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几十万,成功解决了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而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大为光火,找了个小工说“你他妈的给我把这个搞定”。没两天小工果然想出了办法:他在生产线旁边放了台风扇猛吹,空皂盒自然会被吹走——几十块钱就把问题解决掉!

这个小工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没有创造力的体力劳动者”。

 

第一,工并不具有高学历,更不具备博士后那样解决问题的专业知识(可是,小工确确实实的解决了问题,而且解决得很漂亮甚至有些出人意料)。第二,小工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依靠科学技术、而是依靠思维方式(空皂盒由于分量较轻,自然会被风吹走,这是常识而不是技术)。第三,小工“灵机一动”的解决问题,颠覆了一个传统创造力的定义:解决问题或创新活动一定或必然需要高投入(小工只在生产线旁边放了台风扇猛吹,几十块钱就把问题解决掉)。

 

显然,我们从高学历或专业知识的角度,无法解释或定义这个小工特别出色的创造力。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解释或定义小工“灵机一动”的创造力哪?只有一个恰当的定义:这个小工是一个“智人(拥有智慧的人)”!

 

确实,我再也找不出比“智人”更恰当的定义了。一般来说,智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知识就是智慧,以为知识越多,就越有智慧。而实际上,有的人知识丰富,却智慧不足;有的人知识不多,却成为奇才。于是,有人又把智慧和聪明划上了等号,以为聪明就是智慧。而事实上,聪明只是对事件的瞬时快速反应,而智慧却是对事件的把握和取舍。有智慧的人总爱讲“大智若愚”,说的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聪明、什么时候该糊涂?什么时候该坚守、什么时候该放手?……”。所以,智慧至少是一种人生抉择的取舍观。可是,我这里所说的“智慧(智人)”,与这种人生抉择的取舍观无关,而是意味着“与众不同”。

 

事实上,只有当你“与众不同”时,才代表着你是个具有智慧的人。

 

让你“与众不同”的那个东西,既不是体力劳动(大与小)、也不是专业知识(高与低),而是一种思维方式----面对着一个相同的问题时,每个人的看法却不近相同甚至截然相反!这就是所谓的思维方式。

 

就如俗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其中,重要的是不同角度以及独立看法、而不是所谓的专业知识。知识或学历可以相同或相似,但人的思维方式却因个体之间的差异(譬如个性/经历/经验等等)而各不相同。同样具备了专业知识的人,有的能够巧妙的解决问题、有的却对问题束手无策,它们之间的差异,正是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

在这里,“高人一等”和“与众不同”,代表着截然相反的意思:所谓“高人一等”,通常是指纵向的、越来越来专业或越来越深刻的高与低之间的逐渐递进的关系,而“与众不同”,却代表着横向的区分、区别以及令人豁然开朗或意想不到的想象力。事实上,工业时代推崇的科学技术,谁的知识更专业或更深刻,谁就是所谓拥有创造能力的人,而在知识时代,谁更具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谁才是具有创造力的人。

 

因此,管理学意义上的“智人(拥有智慧的人)”的定义,是这样的:“在尊重常识下的(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知识”和“没知识”,曾经是区分体力劳动者和知识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工业生产的鼎盛时代,组织里大多数的普通员工都是所谓“没有知识”的体力劳动者。这种状况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有所改变。按照管理大师德鲁克的统计,美国早在半个世纪前,知识工作者和体力劳动者之比,就已经从1:9破天荒的变成了9:1。

 

当组织里大多数的员工都成为了知识员工时(相对于传统体力劳动者而言),所谓的“知识”就变成了“常识”。而在常识或尊重常识下的所谓“创造(创新)”,85%以上都是来自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只有不足15%是来自纯粹意义上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你总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吧?这个独立看法就是你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不同的思维方式,既与个体不同的生活经历密切相连,也与个人的专业知识背景有关,这其中,重要的是“不同”而不是“相同”----假如你的思维方式与大众相同或相似,那么,你将被淹没在大众的洪流中而成为它们当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即:你并不拥有“智慧”)。

 

虽然当下组织里大多数的员工已经成为了所谓的知识员工(至少90%是高中以上学历),可实际上,他们却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员工,因为他们只拥有知识、却并不创造。

 

相反,许多拥有专业知识的所谓知识工作者,正在沦落为新型的体力劳动者(譬如软件公司里的程序员、设计公司里的绘图员等等),他们与我这里所说的“创造”毫无关系,因为他们象传统体力劳动者一样,从事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性工作,而创造力的工作方式却与“重复”这个词无关。也就是说,体力劳动者和真正的知识工作者之间的工作方式,恰好相反:一个是不断的重复,而另一个却是绝不重复。我们常常说,知识工作者接受的任务往往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而挑战性的前提就是不重复(事实上,“重复”最好听的说法也仅仅是模仿、而非创造)。

 

因此,当下真实的社会,是创造力时代、而不是知识时代。

 

“拥有知识,却并不创造”,这是所谓知识时代最为恶劣的情景之一。事实上,知识只是用来创造的工具,而工具本身是没有价值的,除非它能够用来创造并且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果。因此,管理大师德鲁克把下一个社会定义为知识社会,是不恰当的,而`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创造力时代、而非知识时代。隐藏在这个结论后面的一句话是:“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意味着——

 

第一,“创造力”和“知识”开始分离。这其中,重要的是创造力、而不是知识。第二,是创造力的成果,把知识划分为了“有用的知识”和“没用的知识”。对于企业组织这个讲究“实用主义”的经济动物来说,知识必须结出果实!而在“知识”和“果实”之间的那个东西,就叫做创造力。第三,“解决问题”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虽然“解决问题”一般来说需要足够的知识,可是,同样具备了专业知识的人,有的能够巧妙的解决问题、有的却对问题束手无策,它们之间的差异,正是“解决问题”和“掌握知识”的区别,也就是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4895.html

更多阅读

史玉柱:我的成功不是靠忽悠(一)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发汉卡起家,史玉柱近20年的创业生涯跌宕起伏:珠海鼎盛时期,他是“中国改革风云人物”;珠海末期,多元化“大跃进”令“巨人”轰然倒塌,史成为“中国首负”;90年代末,“脑白金”把他推至“中国保健品第一人”。因为偿还珠

黄鸣:当一千人同时出走(一)

  在创业的第10年(2004年),四分之一员工离任,董事长黄鸣并不惊慌。创始人的勇气来自哪里?他为了什么?  2004年,一个叫杰克·韦尔奇的老头儿来到中国,从北京到上海,接受着中国企业家们的敬意和怀疑。那时候,在山东德州,一个叫黄鸣的中年

企业组织里的第三类人:智人(三)

所谓“智人时代”,就是以智慧为工具进行创造(创新)的时代。 就如上文所说,智慧也是知识的一种,只不过它类属于隐性知识、而非显性知识。换言之,所谓智慧(

声明:《企业组织里的第三类人:智人(一)》为网友浮尸路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