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药企并购年?



系列专题:2009中国营销

  2009年伊始,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药企并购事件:辉瑞以680亿美元巨资并购惠氏;罗氏着手提出欲买入基因泰克全部上市股票……一系列国际巨头动作不断。2月初,重庆药企慧远药业以1 000万元人民币收购了新加坡的新中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吹响了中国制药企业的并购冲锋号。

  2009年的特殊经济环境,国家实力和经济实力因素,巨大的医药市场空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因素使国际上的医药巨头把选择发展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中国本土药企之间、外国药企对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国药企谋求海外发展,最终促使2009年成了3方混战的并购之年。

  2009年,受金融危机、新医改政策确定、医药市场监管力度增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医药市场增长速度已经放缓的情况下,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与此同时,国资企业也必将积极参与到医药领域的并购潮流中,利用政策优势、背景优势、关系优势等进行并购整合。

  投资人的回报是外资药企发展的目的之一。急于寻求回报的投资方普遍看好中国的医药形势。其中,医疗器械以及与社保、医保关系密切的行业最吸引人;生物医药及新药领域则被认为风险较大。此外,目前的中国医药市场仍含有浓重的政策因素。对此,外资医药巨头一直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在有较多不可控因素影响下,中国的市场虽然诱人,它们也不敢轻易进入。因此,即将发生的药企并购大潮中,国资企业必将占据主角位置。

 2009:药企并购年?
  与加速并购对应的必然是淘汰整合。近年来中国医药行业的并购此起彼伏,但并没有达到一个稳定的市场分配结构。综观整个医药产业结构,中小企业数量还是太多。有相关机构公布了一组我国医药企业的数据:医药制造企业近5 000家,大部分年销售额不到1个亿;医药商业企业7 000多家,大部分都是小公司;医药零售连锁企业1 000多家,其中多数企业销售规模不大,门店数量也不多。

  面对外资巨头盯住中国市场火辣辣的目光,中国医药行业的整体力量尚不足以与其抗衡。无论是从市场发展的规律看,还是从抵御风险、自我健全的行业发展规律看,并购和整合都将是中国医药企业的最佳选择。通过并购整合,将那些有一定特色但规模不大的药企聚合起来,淘汰一些没有特色的中小型公司,才能形成有市场竞争力和行业保护能力的龙头企业。

  中国医药市场的高速增长则是促进并购的另一推动力。新医改方案实施细则的公布加剧了对中国医药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有专家预测,2009年中国医药市场还会维持2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影响是外资会继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在投资策略上,既包括产品系列和主营范围的加大投入,也包括补缺性的并购。医药行业的跨国巨头在并购或裁员中均未涉及到在中国的分部,由此可见其对中国市场的志在必得。这无形中给中国制药企业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在新一轮的并购狂潮中,一些在地方保护主义和不规范市场运作中存活多年的小企业将在第一轮被洗牌出局,而那些规模较小但拥有优质单品的医药企业将成为热门并购目标。我国制药企业的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在这一轮并购中,仿制药企业拥有很好的发展机会,但必须要注意巨头间强强联手对此形成的打击。

  要在强敌环伺的医药行业中立足和发展,中国制药企业必须要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同时还应抓住中药和原料药这一武器,用自己的优势来拓展市场。联合抗衡是中国制药企业发展的不二法门,只有通过并购产生出我们本土的巨头,才能完成产业结构升级。

  同时,有专家指出,中国医药行业的并购整合不可能通过一轮完成。这将是一个动态、轮回、不断完善、不断整合的过程。只有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并购,以本土寡头垄断者的出现为标志而进入行业市场成熟阶段。而2009年,只是这个轮回中的一个起步阶段。

  相对于中国医药市场的自我完善和中国制药企业的谋求成长而言,国际上的行业巨头们必然会积极介入,并在趋利的本能下尽力延长这个自我完善过程的时间。因此,在2009年的并购狂潮中必然少不了国际巨头的身影;同样,中国制药企业的身影亦必然会出现在海外市场。

  2009年初,国际巨头间上演的并购大戏与国际市场成长空间缩小、产品专利到期等市场规律关系密切。在全球消费与投资缩水的情况下,中国的医药市场则成了国际巨头关注的主要对象。

  中国医药市场的特殊性在于,2009年中国将启动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对于苦心寻找投资对象的国内外投资者而言,无疑是促进了其投资的积极性。从国际市场的形势来看,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迅速扩容,中国用于医药的消费将会逐年稳定增加。因此,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世界医药市场中不可多得的一块“黄金宝地”。预计到2013年,中国医药市场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市场。

  外资药企高层在认可中国市场的可投资性同时,也对中国医药市场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关注。因此,除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力度和规模外,外资药企还将在市场销售、生产以及研发方面陆续推出新的投资计划。有业内权威人士认为,2009年,包括医药行业、医疗服务行业在内的健康产业将和建筑、消费等一起,成为投资者比较看好的投资行业。

  国外资本越来越青睐中国医药企业,频频对中国医药企业发起收购行动,而国内医药企业正处在寻找自身发展途径和行业机构升级的忙碌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药企的海外市场谋求就显得至关重要。

  随着国内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国内医药企业对海外市场的渴求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此时,海外并购已成了本土药企做大做强的又一个选择。

  不同类型的制药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途径进军海外市场。在海外市场,我国最大的优势是原料药出口,在规模上具有绝对优势,目前已有中国药企在这一领域通过并购走出国门。生物医药研发方面则是有实力的药企进军海外市场的最佳选择。因为生物医药研发企业一般规模并不大,并购所需资金不是太多,有实力的药企可以通过并购国外生物医药研发企业,获取其新产品的生产、营销权,以弥补自身研发实力的不足。已经具备一定领先生产能力的普药企业则可以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国外的营销网络和资源,利用成本优势开拓国外医药市场。

   对于海外并购这一发展途径,一些投资界人士认为2009年是中国医药企业千载难逢的良机,可以全力进行;但大多数著名医药投资人士则坚持认为,目前医药健康业的海外并购时机尚不成熟。

  《中国卫生产业》首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585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原创:2013欧洲移民年?2014?2015?2016?……

原文地址:原创:2013欧洲移民年?2014?2015?2016?……作者: 资深出国顾问mich一、媒体观点自2012年上半年起,在各大主流移民大国忙着“降温”的同时,受欧债危机的影响,一些非主流的移民国家为了提振经济却敞开投资移民大门,像葡萄牙、塞浦路斯、

终端资源:药企决战关键点

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逐步推进,基层医疗市场的国家级覆盖正在快速放大,这种放大一方面来自于国家对基层医疗的投入加大,另一方面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带动了这个市场的医疗需求放大,由于国家对基层医疗的投入,原来有病看不起或者拖延治疗的

年销售5000万:中小药企的生死线

  中国医药市场竞争激烈,商家大打价格战,利润被大大压缩,中小药企生存艰难。加上近两年国家宏观调控,招标、限价等政策和要求都给中小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目前占据整个医药行业80%以上的中小药企都面临着生存困境!    销售难以

日本 全球化 受益 日本药企怎样全球化?

  在国际巨头的包围与挤压下,一家中型跨国药企的突围战术,值得中国制药企业学习与借鉴。  文|本刊记者 罗影         出处|《英才》杂志9月刊  台湾人卓永清在得知自己被任命为日本第二大制药企业——安斯泰来中国区总

声明:《2009:药企并购年?》为网友我活着我爱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