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战警 《下一轮商品市场》第一章核能的困境



核产业给自己贴上了清洁环保、可替代矿物燃料的能源的标签,而且,还号称不会有开采石油和天然气那样的能源安全问题。最能说明核产业改变政治格局的例子,就是英国政府在核能问题上态度的改变。由布莱尔担任首相的英国政府,于2003年发布了能源白皮书,表明英国政府将延续10年前的政策,继续走废除核设施的路子。3年后,这届政府又发布了另外一个能源产业的长期战略,这回英国将核能又放回能源布局中了。这种前后180度的改变在全球屡见不鲜。很多原先反对核能的国家如今也在郑重考虑发展核能了。建议发展核能的国家认为,要是一直沿着20世纪60年代核能扩张的轨迹发展,那么今天就不会有那么多温室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了。

20世纪50年代,核能被吹捧为未来燃料,一种可以便宜到不需要计费的燃料。艾森豪威尔总统在1953年发表了“原子能为和平服务”(Atoms for Peace)的演讲,之后他为核能商业化发展开启了绿灯。起初,人们对这项技术的前景(例如核能汽车)持乐观态度;但是自7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灾难性事故,1984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事故堪称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让核能产业快速发展的脚步一下子停了下来。接下来的20年内,几乎无人愿意冒险修建核能发电站,因为大家都害怕类似的事故会重演、担心核废弃物处理问题等,后者仍然是制约核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逐渐克服这些消极因素,核能产业仍坚持说核能将在降低碳排放问题上扮演重要角色。没有核能发电站,全球每年可能还会多2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当然各国各地区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与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核能也不是完全不排放温室气体。但与石油、天然气或煤炭相比,核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核能还没有类似的能源安全问题。转变为核能的金属元素铀主要来自于政治稳定的国家,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极少量的铀就能产生大量的核能从而产生大量的电力,因而,未来所需要的铀的量,比起所需要的矿物燃料的量来说,差太多了。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正是中国和印度对于能源如饥似渴的巨大需求改变着核能产业的动态。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核能发电量有望增加1/5。主要是中国和印度,其他一些国家(例如美国、俄罗斯、日本以及韩国等)也将发展核能。20年内,那些建造于20世纪70~80年代的现有核能发电设备将全部被更新,因为大多数核能发电站只有40年的使用寿命。兴建新的核能发电站所需要的花费是兴建新的燃煤火力发电站的2倍,而且核能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政府实行减税政策。核能在美国政府的研发基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美国政府于2003年决定开展一项颇具野心的研究项目——发展核聚变(核技术中的圣杯)技术,因为核聚变被认为能终结核废弃物的处理难题。这个项目是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计划中的一部分,试验工厂设立在法国南部。

核能发电(而非核武器)的发展速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全球对铀的需求量。

铀101

|www.aihuau.com|1

世界核能协会预计,2006~2030年,出于发电目的全球对铀的需求量将增加70%。2007年,全球一半以上的铀来自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而作为全球最大的铀生产国,哈萨克斯坦有能力挑战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个中亚国家的铀产量已经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在几十年微量的开采之后(20世纪70年代铀的开采狂潮曾导致全球铀的过量供应),核能的复苏促使全球重新回到研究铀的新来源上来。过去5年间,450多家公司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的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允诺即使翻遍全球各个角落也要找到铀。

其实,铀是地球表面相当普通的一种元素。铀的开采与其他金属的开采类似,但不同的是,人们无法用铀来制造物体或机械,即使20世纪初叶铀曾被用来制造陶瓷制品和玻璃。与其他金属一样的是,铀也要经历一系列的处理过程才能为人所用。铀含有多种成分,其中只有含量极其小的一种成分——铀235,可以转换为能源。在所有开采的铀中,铀235只占到07%,所以,人们必须想办法增加铀235的含量以便实现商业化发电的目的。考虑到开采过程中,数以万计的矿石中才能找到一点有用的铀矿石,而这些有用的铀矿石中又只含有那么小比例的铀235,所以提炼过程一般都在矿井边完成。将铀矿石运出来再进行提炼加工,这可一点儿都不经济。经过提炼后,铀矿石就变成铀氧化物,U3O8(俗称“黄饼”)。铀矿石的主体部分,大约占993%,是无法用来产生核能的。

将铀转变成商业化的燃料,其过程包括将铀矿石转变为气体——六氟化铀,然后再次转化为元素。这时的铀已经有4%的浓缩能量。最终,铀燃烧成为陶瓷小球,依次放置在燃料棒里,并按照顺序进入核反应堆。与其他矿物提炼过程一样,贫矿剩下的大量残余物基本上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了,除非铀价很高,否则这些残余物已经不值得进一步加工提炼。

 核能战警 《下一轮商品市场》第一章核能的困境
全球1/10的铀供应来自于美国和俄罗斯废弃的核弹头中的钚(加工过的铀),根据“兆吨至兆瓦计划”(Megatons to Megawatts programme),这些核弹头被拆卸开来用以发展民用核能。由于缺乏新的来源,再加上美国—俄罗斯合约前景的不确定性,铀价近年来上涨了不止4倍。这就导致供求极其失衡。

其实,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商品化铀市场的尝试。20世纪80~90年代,奥伦8226;本顿通过其辉煌一时的Nuexco贸易公司从俄罗斯买来铀,在西方市场上公开出售。本顿通过铀贸易赚取了巨大的利润,打造了一个商业帝国,最辉煌时他还拥有著名棒球队科罗拉多洛基队的控股权。可是1996年,由于欠下了高达5亿美元的债务,他不得不宣告破产。本顿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个现货市场,把之前一直由长期合约主宰的铀放到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根据价格的波动情况来看,如今在这个现货市场进行交易的铀肯定更多了。

纽约商业交易所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期货交易所。2007年纽约商业交易所启动了一项以现金结算的铀期货合约。与此同时,实体铀市场也在逐渐成形。公共事业公司、生产商和投资商能在实体铀市场自由买卖铀。当然,他们不可能真的把铀搬来搬去,因为国际协议严格限制实体铀的去向,以防铀落入那些想要制造核武器的坏人之手。投资人能买卖的实际上是持有铀的权利,而实体铀则储藏在记录在案的仓库里。这种情况与伦敦金属交易所贱金属贱金属是加热时会在空气中氧化的金属,例如铜、锡、锌等;与贱金属对应的是贵金属,例如金、铂。——译者注的交易基本类似。如今,越来越多的新买家想要参与到铀交易中来谋取利益。如果这个市场想要得到蓬勃发展,那就必须保证市场上有足够的交易量,交易双方都能方便快捷地买卖,这对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的成功和稳定至关重要。

但是,从长期来讲,核武器的发展潜能主要依赖于可获得的铀原料的多少。多项研究表明,基于这10年间的消费水平,铀供应最多可支撑100年。铀其实和其他商品没什么两样,价格过高的话,也面临被替代的命运。核燃料也能由另一种放射性金属元素——钍制作而成。钍与铀类似,但是钍不存在废弃物处理问题。1828年,瑞典化学家琼斯8226;雅可比8226;贝采里乌斯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并以北欧神话中的雷神托儿(Thor)之名命名这种新元素为钍(Thorium)。钍在大部分岩石和土壤中普遍存在,不过量很少,但是与铀相比,存在于地表的钍的量大概多了3倍。

钍的能效比铀高。开采出来的钍,在没有浓缩前(与自然铀只有07%的铀235相比)就可以在反应堆里使用。钍与铀就如20世纪80年代视频领域的录像格式Betamax与VHS之战一样:VHS赢了,但是至今还有很多人认为Betamax更好。与铀原料核反应堆相比,以钍为原料的核反应堆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一项技术,所以,不是简单地将钍丢在欧洲或美国的铀原料核反应堆里就行了,以钍为原料的核能产业需要的是一批全新的基础设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6711.html

更多阅读

计量经济学第二章 《下一轮商品市场》第二章有钱的农民

大型家庭农场(那些拥有土地面积不低于2 000英亩的农场)的数量在美国210万个农场中占4%,这些农场2005年获得政府补助总额的319%(即775亿美元),而占所有农场513 %的小型农场(那些拥有土地面积不超过100英亩的农场)只收到补助总额的45%

声明:《核能战警 《下一轮商品市场》第一章核能的困境》为网友紷紷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