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择木而栖下一句 《良鸟择木而栖》第四章



人才档案:

姓名:冯驩

出生:无业游民

雇主:孟尝君

官职:高级门客(非正式编制)

成就:保住了主人的饭碗

|www.aihuau.com|58

在战国时期,有很多的名士来自于无业游民。齐国人冯驩,便是其中之一。冯驩家境贫寒,自己又不喜种田,于是终日闲荡,扬言要干一番大事业。家人再三劝他归土务农,他说:田间怎能是我的归宿?我要辅佐王侯将相。有人取笑他说:既然你是王佐之才,为何不见有王侯聘你?冯驩择回答:那是因为我还没有选好自己的雇主。

在游荡了很长时间后,冯驩选中了叫一个田文的雇主。这个田文,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孟尝君。冯驩选中田文,是因为田文不仅拥有与众不同的身世,而且有着很多传奇的经历。

孟尝君,名叫田文。其父田婴是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的庶弟,曾辅助过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这三代君王,也坐过宰相位子。田婴因王族身份,以及劳苦功高,被封为薛地之主。

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田文是其贱妾所生,所以一开始并不受田婴亲睐。田文在长大后的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一下子便改变了自己在父亲心目中的印象。

那天田文问父亲田婴:儿子的儿子是什么?田婴回答:是孙子。田文又问:孙子的孙子是什么?田婴说:是玄孙。田文又问:玄孙的孙子呢?田婴说:这我就不知道了。于是田文说:“父亲您在三代齐国国君手下担任了宰相。在这期间,齐国土地未见增加,而您的财富却累计无数,门下也没有一个贤能的人才。孩儿听说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如今您的后宫佳丽穿着绫罗绸缎,门下人却破衣烂衫;您的仆人小妾顿顿吃梁肉,门下人却在以糟糠为主食。我看您在不断地厚积钱财,却不知未来要把这些金钱送给何人。与此同时,公家的事情您却关注得越来越少。我私下觉得很奇怪呀。”

田婴觉得儿子说得有道理,于是就问他:那么你有什么好主意呢?田文说:不如把这些钱财用在天下精英身上。田婴说:好啊,那么你就替我张罗这件事吧。

从此以后,田文开始为田婴主持家务,负责接待宾客。由于田文礼贤下士,热诚待客,名声渐渐闻于诸侯。各诸侯对田文赞不绝口,纷纷派人劝说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对田文的才干也很满意,便果然立田文为太子。田婴死后,田文就成了薛地之主,被人称之为孟尝君。

孟尝君继位后,舍弃家产,厚结英才。他门下有食客三千,每一个都得到了他的善待。据说有天晚上孟尝君招待一个客人吃饭,因有人遮挡了火光,那客人就以为自己吃的餐饭比别人低一个等级,于是愤然离去。孟尝君赶紧追过去,拿着自己的碗去做比较。那客人一看,才知道自己误会了孟尝君,于是羞愧之下,自刎身亡。

如此礼贤下士的孟尝君,自然是冯驩心目中的理想雇主。于是冯驩决定前去孟尝君府上应聘。家人一听赶快劝阻他说:孟尝君乃宰相之后,薛地之主,其声名闻于诸侯,而你身无一技之长,凭什么让孟尝君雇用你?

对于家人的劝说,冯驩毫不在意。他认定,自己一定会成为孟尝君手下的一员。因为他早就了解到,孟尝君招聘人才,向来采用的是不拘一格的形式。甚至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也成了孟尝君的门客。冯驩甚至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孟尝君出使秦国,被秦昭王囚禁。孟尝君手下人向秦昭王的夫人幸姬求情,幸姬则提出条件,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狐白裘衣。孟尝君只有一件狐白裘衣,而且已经献给了秦昭王。孟尝君手下有个善偷者自告奋勇,盗取了秦昭公的狐白裘衣,孟尝君派人把这件狐白裘衣献给幸姬。幸姬大喜,果然在秦昭王面前为孟尝君求情。于是昭王同意把孟尝君放行。

后来秦昭王后悔,决定派兵追回孟尝君。此时孟尝君一行已经来到函谷关,但由于天还没亮,鸡还未鸣,秦兵还没有放关。孟尝君一时无法过关。好在他手下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模仿鸡叫的声音,把当地所有的鸡带动了起来齐声打鸣。守关官兵以为开关时间到,于是打开城门,孟尝君一行得以安全出关。

这个故事坚定了冯驩的信心,他心想:连鸡鸣狗盗之徒都能在孟尝君那里找到安身之处,何况我这个品行端正者呢?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孟尝君的府上。

冯驩很轻松就见到了孟尝君。孟尝君很客气地问冯驩:“先生远道而来,请问有何见教?”

冯驩则毫不客气地说:“听说你这个人很好客,又善待士人,而我家境贫寒,无以为食,今天就是来你这里混口饭吃的。”

孟尝君问冯驩:“请问先生有好爱好?”

冯驩说:“什么爱好也没有。”

孟尝君又问他:“那么请问先生有何特长?”

冯驩回答:“我没有任何特长。”

孟尝君笑着说:“好吧,那你就留下吧。”

孟尝君的手下人察言观色,感觉冯驩并不是孟尝君喜欢的角色。于是他们用草具给冯驩盛饭。冯驩也不理会。接过饭来,埋头大吃。

过了几天,冯驩心里有了主意。他开始倚靠在柱子上,用手指弹着他的剑柄,嘴里唱着:“吃饭连鱼都没有,长剑还是归来吧。”

孟尝君得到了手下人汇报,便对手下人说:“给他鱼吃,以一般门客的标准来对待他。”

就这样,冯驩还是过上了天天有鱼吃的生活。但他并不满足。过了几天,他又开始倚靠在柱子上,弹着剑柄大声唱:“出门连车都没有,长剑还是归来吧。”

孟尝君听说这件事后,对手下人说:“给他配辆车,把他当高级门客看待。”

又过了些时候,冯驩又一次倚靠在柱子上弹铗而歌:“连家都顾不好,长剑还是归来吧。”

孟尝君的手下闻听后怒不可遏,建议孟尝君驱逐冯驩。孟尝君问左右:“这个冯先生有什么亲属?”左右说:“有个老母。”孟尝君马上说:“定期给冯母衣物、饭食,一定要让她衣食无忧。”

从这以后,冯驩再也不去唱他的“长剑归来”歌了。

再说这个孟尝君,由于名声越来越大,被齐湣王封为宰相,并兼任薛地之主,成为名副其实的万户侯。不过孟尝君也有他自己的难处,特别是其门下三千食客的吃客费太高,他自己的年薪收入根本负担不起这庞大的开销。于是他开始派人在薛地放起了高利贷。

年关接近,孟尝君开始派人收帐,但大多数借债人都无法偿还利息。这样一来,孟尝君的门客招待费将无以为继。孟尝君在忧心之余,问左右:“应该派谁去薛地收债?”手下人说:“冯驩这个人看似能言善辩,又无其他才干,不如就令他去收债。”

于是孟尝君派人请来冯驩,对他说:“天下精英看得起我田文,以致于我门下宾客已有三千。但我的薪俸不足以养活门客,于是不得不在薛地放债。今年薛地的经济不景气,我放下去的债大多数收不回利息。恐怕以后门客们的口粮会受到影响。希望先生能为我解决这个难题。”

冯驩在辞行时问孟尝君:“收账完毕后,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说:“你看我家却什么,就随便买一点吧。”

冯驩到了薛地,到处寻找负债人,好不容易收回息钱十万。剩下的债务实在很难清理。冯驩便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派人大酿美酒,购买肥牛,然后设置宴席,遍请每一位负债人,并告诉他们带上自己的借款契约书,他要和他们当场核对。酒酣耳热之际,冯驩开始与借债人核对契约书。对于那些有条件还款的人,重新约定一个还款期限;对于那些实在还不起债务的人,则当场烧毁契约书,就当是孟尝君对他们的一种债务捐助。面对这些瞠目结舌的借债者,冯驩慷慨陈词:“孟尝君之所以贷钱给各位,是因为他要解决薛地人民缺乏投资本钱的难题。但各位也要考虑到孟尝君的苦衷,他门下的三千食客,正指望着这些利息而生存呢。今天咱们约定,富足者按期还贷,贫穷者当场销毁债务。请各位开怀畅饮。大家好好喝着,也好好想想,薛地有这样的主人,我们岂可辜负他!”冯驩一席话,让宴席上响起了雷鸣般的叫好声。众人们起立,共同拜谢冯驩,并请他代谢孟尝君。

冯驩回到齐国,一大早求见孟尝君。孟尝君才刚刚穿好衣服,问他:“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难道收账都收好了?”冯驩说:“收好了。”

孟尝君心有有些惊奇,又问道:“那么回来时,你买了些什么东西呢?”

冯驩回答:“记得临行前您曾告诉我,根据您家中所缺少的东西来进行采购。我看您宫中珍宝无数,狗马遍地,美人环抱,唯独缺少的就是‘义’。所以,我给买回了‘义’。”

孟尝君大惊:“怎么?你根本没有收回利息?”

冯驩一五一十将此次经历汇报一遍,然后解释自己的行为目的:“我若是不具牛酒、置宴席,债务人就不可能全部到会,也就无从知道谁能还得起债,谁又还不起债。还得起债的,我就和他们重新约定还款期;还不起债的,你就是逼他十年也没用,而且一年年的利息累积,很容易把他们逼急了而逃往他方。百姓逃亡对您来说并不是好事,一来您会落下个好利而不爱士民的名声,二来别人会怀疑你对国君的忠心。焚烧那些无用的债券,捐助那些反正也得不到的东西,却能让薛地之民热爱您,从而彰显了您的名声,您对此又何必猜疑呢?”

对于冯驩的举动,孟尝君心中很不高兴,但他又无话可说,只能苦笑着拊手相谢。

齐湣王去世,齐襄王继位。齐襄王担心孟尝君功高盖主,于是对孟尝君说:“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从此,孟尝君失去了齐国宰相的职务。而他的三千门客也都闻风而散,不知去向了。唯有那个曾经“弹铗而歌”的冯驩还留在他的身边。

孟尝君打算回薛地隐居,还好齐襄王并不有剥夺他在薛地的侯位。就在刚进入薛地不多久,孟尝君看到了动人的一幕:薛地百姓扶老携幼,纷纷夹道欢迎孟尝君的到来。孟尝君感动地对冯驩说:“先生为我买来的‘义’,我今天终于领教了。”

冯驩回答:“狡兔有三窟,也仅仅是免死而已。您现在只有一窟,还不能说是高枕无忧。请让我为您再凿二窟吧。”

孟尝君问:“你打算怎么做。”

冯驩说:“借给臣一辆车,我要进入秦国。回来后您必然身价倍涨而薪俸大增。行吗?”

此时孟尝君对冯驩已经是百分之百信任了。他给冯驩派齐车辆和随从人员,让冯驩带足钱饷。不久以后冯驩奔赴秦国,劝说秦王:“使齐国重于天下者,乃孟尝君是也。如今齐王废掉孟尝君,导致国内民怨沸腾,人心背离,很多人都想离开齐国而投奔秦国。如果大王您能高薪聘请孟尝君,必会掀起一个齐国人才前来归附秦国的高潮。这是个好机会,大王可千万不要错失呀。假若齐国开始觉悟,给孟尝君官复原职,恐怕齐、秦之间的角逐就难解难分了。”

秦王对冯驩的言论很是赞同,于是派遣车辆十乘、黄金百镒,去接孟尝君。冯驩则立即辞行,风尘仆仆赶到齐国,他对齐襄王说:“齐与秦乃雌、雄之国,秦强则齐弱,此为势不两立也。臣听说秦国已派遣车辆十乘、黄金百镒,要邀请孟尝君到秦国赴任。孟尝君不赴任倒好,一旦奔秦赴任,那么天下归秦之势将很快确立,齐国的形势则会急转直下,危在旦夕。因此,我建议大王赶在秦国使者到来之前恢复孟尝君的相位,并增加他的领地以示感谢。秦国虽强,又岂能邀请他国之宰相?总之我这个建议,就是要折毁秦国之谋,断绝其强霸天下的野心。”

齐襄王被冯驩劝服,派人在边境等候秦国使者,告诉使者说:“请你们回去吧,孟尝君先生现在已经重返齐国宰相岗位了。”秦国使者只好掉头回国了。

与此同时,齐襄王也为孟尝君恢复了官职,且又给孟尝君增加了千户封赏。

点评:

对应聘人而言,自信很重要。在这方面,冯驩的确值得我们欣赏和佩服。面对雇主的提问,他竟敢说自己什么不也会,而且还一副坦然自若的样子。他的自信来源于那里呢?答案就是:他了解雇主孟尝君。孟尝君用人向来不拘一格,即便是鸡鸣狗盗之徒他也能够任用。所以冯驩认定,自己一定会被孟尝君录用,即使他表示自己什么也不会。

冯驩的判断是正确的。对于孟尝君而言,他手下有食客三千,再多一人也无所谓。收下这么一个宣称是来“混口饭”的人,不就是多一双碗筷嘛,而且还能落个“不拘一格”的好名声;也没准这个应聘者是深藏不露呢。总之,好好对待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大错的。

 良禽择木而栖下一句 《良鸟择木而栖》第四章
冯驩要求提高待遇的方式可谓独特,他不是私下向老板提出加薪要求,而是在大庭广众下弹铗而歌,公开抱怨自己“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等。越是这样,越引起了老板的重视:这是高才的风范,这是人杰的象征。于是孟尝君一一满足了冯驩的要求。

不过劝告各位一句,你可别去僵硬地模仿冯驩。冯驩敢于在雇主面前一问三不知,敢于公开抱怨待遇太低。那是因为他太了解自己的老板,知道老板知人善用。所以他才故意用这种方式引起老板的重视。在现实中,如果你不确定自己老板的风格,那么就不要那么高调和锋芒毕露了。否则,弄不好你会被老板赶走的。

冯驩在孟尝君手下吃了很长时间“白饭”,都没有做出什么贡献来。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去做,而是因为他觉得没必要去做。真正的人才应该在最关键的时候发挥作用,而他等的就是最关键的时刻。后来别人真就把最难做的活推给了他:讨债。

实践证明,冯驩果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能宴请债务人,当场焚烧无用债券,以此笼络薛地民心,说明他对大局有着清晰的判断。他这样做,实际上为孟尝君准备了一条退路。而这条退路恰恰就在孟尝君落难的时候派上了用场。

除了大智慧外,冯驩又不乏小聪明。他先游说秦王,让秦王重用孟尝君;再返回国去吓唬齐襄王。最后终于让自己的老板重新当上了齐国的宰相。

孟尝君应该为自己当初的慷慨而感到庆幸。他随便录用了一个来“混口饭”的应聘者,没想到这个“混饭吃”的人却救了他的命。而另外三千食客,即使加起来也不如这个人重要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小看“混饭吃”的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7033.html

更多阅读

平明别我上山去下一句是什么-中国历史 平明别我上山去

平明别我上山去下一句是手携金策踏云梯。《别山僧》是诗人李白的七言排律,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4卷第31首。此诗写李白对水西山风景深深留恋,对山僧的闲适生活怀有向往之情,表现了山僧清绝超拔的气度,表达了李白的倾心仰慕之情。全诗

声明:《良禽择木而栖下一句 《良鸟择木而栖》第四章》为网友疏烟淡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