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择良木而栖 《良鸟择木而栖》第二章之五、不负众望



齐桓公毕竟还是年轻,他一开始任命管仲为宰相,多多少少有些“做秀”的成分在里面。他想要别人都知道,他这个国君是多么的爱惜人才。但在实际工作方面,他并没有对管仲言听计从。

齐桓公二年(前684年),齐桓公决定出兵伐鲁,借口就是要报鲁国收纳公子纠之仇。

管仲试图阻拦,齐桓公反问道:“你如此阻拦寡人的征鲁行动,是不是因为鲁国曾经收留过你,你对他们还心存感激?”

管仲说:“我尽管感激鲁国。但我更为齐国担忧。此次齐国伐鲁,借口太勉强,一定会受到鲁国军民的激烈抵抗。我担心大王会无功而返,图耗国力。”

齐桓公没有听信管仲,而是一意孤行,将部队带往鲁国境内。鲁国庄公下令全民抵抗,并重用一个叫曹刿的民间人士。曹刿为鲁庄公出谋划策,在长勺打败了齐国军队。

齐国战败,齐桓公非常沮丧。管仲说:“齐国急需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大王不妨攻灭谭国。”

|www.aihuau.com|49

齐桓公闻听,马上眼睛一亮。谭国(今山东济南东)是齐国西边的小国家。齐桓公出奔时曾经过这里,当时谭国国君对齐桓公很不友好,后来齐桓公继位,谭国也没有遣使来贺。对此齐桓公早就耿耿于怀。此时管仲提出灭谭,让齐桓公不由为之一振。

于是齐桓公派兵点将,很快便灭掉了谭国。齐国人大受鼓舞,国内局面开始稳定。

一场小小的灭谭之战,提升了管仲在齐桓公心目中的形象。从此,齐桓公开始对管仲言听计从,将管仲的治国之策全部付诸于实践。齐国很快便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

齐桓公急于称霸天下,管仲说:“大王不要急,慢慢来。先从小国动手。”

管仲选定的下一个姚攻灭的国家是遂国(今山东肥城南)。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在管仲的建议下,齐国与宋、陈、蔡、郑等国在齐的北杏(今山东聊城东)会盟。管仲也邀请了遂国,但遂国当时是鲁国的附庸,所以就没有参加会盟。于是管仲正好以这个借口向遂国发兵,三下五除二就把遂国灭掉了。

齐桓公说,现在我该对鲁国动手了。管仲说:“还是不要翻脸的好,我们与鲁国结盟吧。”

当时鲁国已经看到了齐国的强大,不得不屈服于齐国。两国在柯(今山东东阿西南)会盟。

对于齐、鲁结盟,宋国很不满意。因为鲁国与宋国有结怨。素以宋国背叛了由齐国发起的联盟。管仲建议伐松,于是齐桓公邀请陈、曹出兵伐宋,又向周王室求助。周王室派来了军队,与齐、陈、蔡三国军队共同伐宋,很快就打败了宋国。

郑国发生内乱。管仲建议齐桓公出面调解,以提高齐国在诸侯中的地位。

齐桓公七年(公元前679年),在管仲的倡议下,齐桓公联合宋、卫、郑三国,又邀请周王室参加,在鄄(今山东鄄城)会盟。会盟非常成功。周天子的代表召伯又以天子的名义,向齐桓公授予侯伯的头衔。从此齐桓公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霸主。

齐桓公与诸侯间会盟大概有九次,所以后人用“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来形容齐桓公的成就。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管仲的辅佐。

点评:

 鸟择良木而栖 《良鸟择木而栖》第二章之五、不负众望
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交一个好朋友是多么重要!

两个公子出逃,选择哪一个才能成功?这是一个未知的问题。为了规避风险,管仲和鲍叔牙分工协作,一个人辅佐一个公子。谁辅佐的公子成为国君,另一人就前去归附。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成功的。我们身边其实也不乏这样的事例:推荐自己的朋友前来任职,这是各公司都普遍存在的。只不过谁也没能做到鲍叔牙那样的境界:竟然敢于推荐一个被国君痛恨的人。

鲍叔牙之所以敢推荐管仲,是因为他有着超强的人才鉴赏力,而且他对自己的雇主也非常了解。只可惜,后世再未出现过第二个鲍叔牙。

管仲的确是个老江湖。面对齐桓公的一意孤行,他先是顺其自然,等到齐桓公吃亏后,再策划一场胜利来给齐桓公打气。这样的举动自然令雇主很满意。从此后,齐桓公对管仲言必听,计必从。由此,也成就了齐桓公的一番霸业。

齐桓公、鲍叔牙、管仲,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好雇主,好伯乐,好人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7037.html

更多阅读

声明:《鸟择良木而栖 《良鸟择木而栖》第二章之五、不负众望》为网友问分拉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