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不控制人口 《怎样做大国》以市场控制人口



中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但是,许多政策还是遵循着计划经济的模式;如果不进行改革,这些计划经济所遗留的旧制度将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

中国的人口政策,即所谓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这一政策的核心,是以行政命令的手段要求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各级政府都设有计划生育委员会,层层把关。甚至想生第一个孩子的夫妇,也要到街道申请生育“指标”。

如今中国经济的繁荣,和这一政策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密切相关。但是,展望未来,这一政策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甚至成了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

首先,计划生育立竿见影的效果,导致人口的迅速老化。我曾撰文指出,到2030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将达到25%左右,超过美国当时的水平。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年轻劳动力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势头,养活退休人口,将成为中国在本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其次,用行政命令控制人的生育行为,导致了一系列副作用。一是性别比例的失调。独生子女政策加上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和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使“传宗接代”的男婴出生率远高于女婴。在海南、广东等省份,男婴数量竟超过女婴三成。有专家估计,到2020年,将有3 300万左右的适龄男青年无法结婚。这不仅会刺激非法的性产业的发展,使艾滋病的蔓延更难控制,破坏社会的稳定,而且从越南、老挝等周边落后地区走私新娘的活动也将变得难以阻挡。这些异国新娘往往来自当地社会的下层,缺乏教育,在一个陌生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非法生活非常困难。她们的子女也比正常人口更容易沦为没有技能的弱势阶层。更重要的是,现在中国的“超生游击队”常常以民工的形式出现在城市。城市的教育系统往往歧视这些人的孩子,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机会。这等于无形中降低了我们下一代的人口质量。

中国面临的人口挑战,比计划生育要复杂得多。中国仍然需要控制人口。但是,在控制人口的同时,不仅要考虑老龄化的速度,还要考虑人口质量。控制人口必然带来老龄化,只有一边控制人口,一边提高人口质量,才能应对老龄化的挑战。道理很简单:只有人口素质提高了,每个劳动力才能创造更多的产值,才能养活更多的老人。如果中国的经济20年后仍停留在现在的低端制造业的水准,就会失去发展的后劲,进而引发社会危机。因为到时候没有足够的劳动力,靠人海战术的“衬衫经济学”已经行不通。每个制衣厂的工人挣的钱勉强养活自己,如何还能分出一部分去养活老人?

|www.aihuau.com|36

所以,我们必须寻求一个既能控制人口,又能提高人口质量的政策。控制人口的目标,只能通过市场的手段所塑造的自愿生育行为来达成。

 为什么印度不控制人口 《怎样做大国》以市场控制人口
简单地说,我们需要用妇女教育政策来代替计划生育政策。把计划生育的经费,全部用来建立一个妇女教育基金,资助育龄妇女读书。这样,妇女有了教育机会,有了妇女权利的观念,有了好的工作机会,就会自动选择少生甚至不生孩子。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教育自己的孩子就越称职。妇女教育基金等于塑造了一代训练有素的家庭教师,这会使中国的教育质量、人口质量大幅度提高。这样,我们既控制了人口,又提高了全民的教育水平,为中国向高端产业转型做好了人才准备,可谓一箭双雕。

这一政策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根据战后各国的实际经验总结出来的。道理很简单:一个农村的妇女,如果中学毕业后没有继续求学,没有好的工作,受男尊女卑的观念和传统所影响,她很可能早早结婚,早早生下孩子。但是,如果国家给她奖学金,让她进城读书,以后会挣比男人还高得多的工资,她还会甘心情愿地早早结婚生子吗?她更可能继续读大学。大学毕业,有了极好的工作机会,她也不愿意耽误,会推迟婚期,推迟生育,甚至最后不生孩子。

以美国为例。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婴儿潮的高峰,一个妇女平均生35个孩子左右,到20世纪70年代,这个数字跌到了17左右,和中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的出生率大致相当,但美国并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为什么呢?一大原因,在于20世纪70年代是女权运动的高峰。年轻妇女不仅意识到了自己的权利,掌握了避孕技术,而且获得了许多上学和工作的机会。

一系列的统计数字表明,学历越高的妇女生孩子越少。比如,1994年美国平均每个妇女所生的孩子已经回升到两个以上(这和移民的生育行为有关,但仍低于21的人口替代水平),但有大学文凭的白人妇女,平均只生17个。有大学文凭的黑人妇女则生得更少。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出生率就更低。以2000~2005年平均每个妇女一生所生的孩子统计,中国澳门为084个,为世界最低;中国香港为094个,为世界第二低;韩国为123个,排世界第7;日本为133个,排在第21位;新加坡为135个,为世界第24位。这些地方,全无计划生育政策。但是,这些地区的生育率比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地方生育率要低得多,乃至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原因很简单,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增多,男女平等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社会高度城市化,养育孩子的费用提高,同时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妇女选择了自己的事业发展道路,摆脱了传统的生儿育女的观念。

中国应该通过给妇女提供教育机会,塑造自愿少生的生育行为。如今的计划生育组织,深入到每个街道,费用庞大。如果把这笔钱用做妇女的奖学金,甚至创建各个层级的女校,让尽可能多的适龄妇女上大学,让农村妇女进城受教育找工作。这样,中国的生育率可以不通过计划生育政策而自然降下来。当然,我们不能指望中国的出生率会自然降到日本的水平。其实,降到那么低的水平将引发我们无法承受的老龄化问题,并非好事。取消计划生育,代之于妇女教育计划,也可能在短期内使出生率提高,但从长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速度来看,这样的出生率很快就会回落。五六年内多生的孩子,正好为20年后中国的老龄化社会提供良性的劳动力缓冲。

所以,现在是人口政策改革的最佳时机。看看战后各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出生率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降低到了我们通过计划生育政策才能达到的水准。这一规律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还没有一个主要的国家和地区例外。特别是韩国,在1955~1960年,每个妇女平均生6个孩子以上,比同期中国的水平还高,但现在下降到了123,比我们计划生育后的生育率低得多。在未来10年,中国经济将进入韩国20年前的发展阶段。这也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回落的阶段。人口增长仍然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但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恐慌和过度的反应。我们的决策者要拿出勇气,为妇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工作机会,取代控制她们生育的行政手段,通过市场来完成良性的人口控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7044.html

更多阅读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怎样做大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19世纪末,面对西方列强的侵夺,李鸿章感叹中国碰上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非改革不足以生存。其实,21世纪的中国,也将同样碰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只是这一变局没有19世纪时来得那么戏剧性,因此也更容易被忽视。这一变局,就是中国的

中国老龄化危机 《怎样做大国》教育与老龄化的双重危机

中国的教育开支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长期过低,在2002~2003年度还一度下滑,农村教育面临的困难极大。根据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玉林的研究,1999年全国2 036个县和县级市中,有1 021个县的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不足10元。虽

《怎样做大国》新人口论:全球老龄化与中国的应对

2004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并不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什么改变人类命运的事件,而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突变。这种认识一旦转化为行动,就会对人类命运产生本质性的影响。自马尔萨斯提出人口论以来,人口的过分增长,一直是人

《怎样做大国》人之轻重:东西欧的历史分水岭

这一历史发展轨迹,对崛起的中国设计大国战略非常有帮助,也给当今的中国以强烈的危机感。中国虽然经历了奇迹般的经济起飞,但是中国的现状依然不是“人重物轻”的局面,而是“人轻物重”。中国的经济,是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衬衫经济”

声明:《为什么印度不控制人口 《怎样做大国》以市场控制人口》为网友年轻就是资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