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庭就是好学校》第二章之八、“知心姐姐”卢勤:知心家庭幸



卢勤,女,北京人,高级编辑。现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少儿报刊副会长,《知心姐姐》杂志编委会主任。著有《写给年轻妈妈》、《我和爸爸妈妈共同的话题——做人与做事》等。2000年荣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第四届韬奋新闻奖。

1.有激情才有作为,激情来自热爱

卢勤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人,她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她说有激情才有作为,而激情来自热爱。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卢勤也很幸运。

卢勤很爱她的妈妈,说到今天自己的一切,她总说离不开妈妈的功劳。卢勤小的时候很爱画画,每次画完自家的大花公鸡,拿给妈妈看时,妈妈都会毫不吝惜地对女儿夸上一句“我闺女画得真好!”后来卢勤上学了,老师问:“谁会画画呀?”卢勤自信地举起了手。老师说,班上的黑板报就交给你负责了。没想到,这一负责,整个学生时代甚至到插队当知青后所在点的黑板报便都成了她个人的“专利”。卢勤说自己几乎是画着黑板报来到了童年时就非常向往的《中国少年报》社的。也许卢妈妈自己都没想到,当年她一句简短的鼓励,却让女儿受益终生。

1960年,已经是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卢勤,同时还担任着学校少先队中队干部的职务,中队干部的职责之一是每天为同学们分发《中国少年报》。有一天,她一边发报纸,一边阅读报纸,读着读着,她情不自禁地想:别人的事儿都上报了,什么时候自己中队的事也能上报呢?于是,就给《中国少年报》社“知心姐姐”写了一封信。很快“知心姐姐”回信了。“知心姐姐”在信里除了感谢她的信任,还告诉她如何写稿。从此,卢勤对“知心姐姐”更崇拜了。为此,她还特意照着“知心姐姐”的模样去照相馆照了一张相片,结果相片洗出来后,却很让自己失望。几番琢磨后发现,除了发型不大吻合,脸上表情也不对,“知心姐姐”是面带微笑的,而自己是严肃的,于是又对着镜子学微笑。

初二时,卢勤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后来又当上了团委委员和团支部书记。这两个职位,使得她经常要找同学谈心。卢勤发现,这种你说我听、我说你听的互动方式挺好,它能起到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作用,这使她联想到“知心姐姐”的工作,便萌发了高中毕业后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将来做“知心姐姐”的理想。

|www.aihuau.com|14

然而,1969年,卢勤高三毕业后却去了吉林省镇赉县做了一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尽管如此,卢勤仍以饱满的热情全力工作着。她曾经三年没有回过家。养猪、出黑板报、组织剧团为农民演出等,每一样都干得轰轰烈烈。后来卢勤调到白城地区任知青办副主任,离开时,村里的人依依不舍地说:“姑娘呀,你走了,谁来演戏给我们看啊?”

无论做知青还是做知青们的“头”,卢勤都是同伴们最好的倾听者,同伴们向她诉说交友的困惑、婚姻的迷茫,卢勤从中除了感受到心与心碰撞后的炽热,还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她想,能被别人信任和需要是件多么美好的事啊!从此,她更坚定了童年时的理想——做一名“知心姐姐”!

终于,有一天,卢勤从广播里听到《中国少年报》复刊了。欣喜不已的她赶紧给中国少年报社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自荐信,信中除了表达了自己听到《中国少年报》复刊的喜悦心情,同时还非常恳切地表达了自己从童年时对《中国少年报》的热爱以及对“知心姐姐”的向往。《中国少年报》社的同志们被这封情真意切的来信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卢勤。卢勤的童年梦想就这样如愿成真。

2.做知心妈妈,有事好商量

“我儿子很有爱心。”卢勤这样描述她的儿子,仅此开场白,已让我看到了卢勤作为母亲的不凡。卢勤在她所有的报告会中,重复最多的一个字便是“爱”字。卢勤她说,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是满足感,往外拿是幸福感、成就感。人只有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体现个人的价值。为此,卢勤认为,爱他人是最好的教育。因此,卢勤给予儿子最多的教育是如何爱他人的教育。儿子三岁时,卢勤抱他上公共汽车,不料腿一软,没挤上车,差点摔倒。儿子马上关切地问:“妈妈,您怎么啦?”她认真地对儿子说:“妈妈插队时把膝盖摔坏了,抱着你上不去车。”儿子一听,马上跳到地上,用小手为妈妈捶腿。以后再也没让她抱了,而且还经常为妈妈捶腿。

卢勤说,商量能使家庭关系变得和谐;商量能使孩子懂得尊重,并学会用商量的办法与父母及他人沟通。但是,“商量”必须从小开始。

儿子出生那年,卢勤30岁。为了全身心地工作,她把一岁多的儿子送进团中央幼儿园全托,每周只接一次。有一次,儿子哭着向卢勤请求,能不能把自己转到每天能回家的幼儿园。卢勤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但是,她还是硬起心肠与儿子商量:“悦悦,妈妈也希望天天见到你,可是妈妈每天很晚才能下班,爸爸又老出差,你如果去日托,妈妈每天都要很晚才能去接你,你天天要等妈妈,阿姨也要天天等妈妈,不能按时回家,她的孩子也要天天等妈妈,这样做,大家都会很着急。”

“那能不能请姥姥去接我?”儿子说。“姥姥年纪大了,身体有病,每天要挤公共汽车去接你,妈妈和悦悦都不会放心的,对吧?”儿子听懂了,点点头说:“那悦悦就在幼儿园呆着吧,你们谁也别着急了。”就这样,上小学前他一直上全托幼儿园。

卢勤的儿子从小兴趣广泛。小学读书时,课余学过二胡、捏泥人、美术、无线电。六年级时,他装了个能收5个台的收音机,并在东城区少年无线电比赛中得了一等奖。

没想到,上中学后儿子要去报考学校军乐队。卢勤立刻表示反对:“你干什么不好,干嘛非要去吹喇叭,高考又不考吹号!”“您先不要表态,先去学校看看行不行?您不是知心姐姐吗!”儿子执著而又幽默地说。

那天正是暑假里最热的一天。军乐班的学生正在操场上练队列。儿子从训练场上下来,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卢勤。卢勤对他说:“吹号可是个苦事,不容易成功,尤其是大号,你过去没有基础,要从头学,你有准备吗?”

“没问题,有苦自己吃,有汗自己擦。”儿子斩钉截铁地回答。“那好,路是你自己选的,你要坚持走到底。”卢勤违心同意了。

两个月后,乐队开始合奏了。那天,老师把家长都请去了。孩子们个个吹得很起劲。当雄壮、和谐的世界名曲在演奏厅响起时,卢勤流泪了,许多家长都流泪了。她们没有想到,对乐器一窍不通的孩子,短短两个月,竟然合奏得这么好!让卢勤感到惊喜的是,儿子在6年乐团的训练中,不仅学会吹奏技巧,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强烈的责任意识,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卢勤说,父母学会和孩子商量,还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高中毕业前的新年前夕,一天,儿子提出周六要和三个男生去另一个男生家住一晚上,欢度中学的最后一个新年。卢勤没有同意。当晚,谁也没说服谁。过了几天,儿子忽然问妈妈:“妈妈假如您写的书没人看怎么办?”

“那我当然会伤心的。”卢勤坦白地说。

“人家的妈妈听说我们几个要去,把晚饭都准备好了,可我们又不去了,人家不是白准备了,不是也会伤心吗?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可学校开家长会时说了,有几个学生去别人家过夜,家长们有意见,所以不同意这样做。”卢勤又一次提出她反对的理由。

“那几个同学是事先没和家里商量好,让家长着急了,家长当然反对了。我这不是和您商量吗?”儿子耐心地解释着。

听到“商量”这个词,卢勤动心了。于是,她同意了,并嘱咐儿子早点回家。

如今,卢勤的儿子已从清华大学毕业。回想儿子成功的经历,卢勤深深感受到,父母应当相信,孩子的世界会比自己的世界更辉煌。有了这样的看法,才能平等地面对他们,真正地尊重他们,由衷地赞美他们,他们才有可能以自己成长的成功来回报我们。

3.老人是家庭的功臣,理应受到儿女的照顾

8年前,卢勤87岁的老父亲到了弥留之际。临终之前,他已不能说话,可一直用手指着天空。卢勤和大姐不明白他的意思。望着父亲企盼的目光,卢勤懂了,父亲是在问她:“你大哥的飞机怎么还没到?”卢勤趴在父亲耳边告诉他:“大哥赶不回来了。”父亲用笔写了模模糊糊的几个字:“我就想他!”几个小时后,父亲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当卢勤的大哥从大洋彼岸回到家时,从大家口中知道这个细节,花甲之年的他不禁泪湿衣衫……

卢勤发自肺腑地说,儿女别让老人牵挂,有空常带孩子回家看看,也该让孩子知道你心中的牵挂。

孩子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如今父母年纪大了,也需要呵护。体贴老人,就要尊重他们的意见,不要与他们争论。他们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道路,已经形成了对世间各种事物的看法,我们不必试图改变他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顺从就是体贴。体贴老人,就要赞美老人。在孩子面前,要常常夸赞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多么了不起,是多么不容易,让孩子从小佩服老人、敬重老人,愿意向老人学习,帮老人做事,而不是瞧不起老人。要学会洗耳恭听他们的教诲——少说“不”,多说“是”。老人多年积累的人生经验和感悟十分难得,用金钱也买不来。多听老人的话,只有益处没有害处。

老人是家庭的功臣。许多老人劳累一生,却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一心想给子女攒点钱;当老人丧失劳动能力时,理应受到儿女的照顾。

去年春节,卢勤张罗全家去东北一个县城看望儿子的奶奶。奶奶年过七旬,生了9个孩子,带大了十几个孙子。

大年初一那天,卢勤送给婆婆一万元钱。婆婆哭了。她拉着卢勤的手说:“我对不住你呀!”卢勤十分诧异,忙问:“您怎么这么讲?”婆婆带着歉意说:“你的孩子我没给你带。”卢勤大为感动,“妈,儿子是您带大的就够了,带孙子是我的责任呀!”

儿子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用过年得到的压岁钱,给家境困难的四姑家的小弟弟买了新书包、新文具。

婆婆信观音菩萨,天天烧香,企盼子孙的平安。一次老人在家烧香,把电视机外壳烧了一个大窟窿。临行前,卢勤又买了一个大彩电送给她。回到北京,老人打来电话,抽泣着说:“儿子好不如媳妇好。”

卢勤很是感慨。老人总是要求子女甚少,给予子女甚多。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真是太对了。

精彩回顾

★ 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 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是满足感,往外拿是幸福感、成就感。人只有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体现个人的价值。

★ 商量能使家庭关系变得和谐;商量能使孩子懂得尊重,并学会与父母及他人沟通。“商量”要从小开始。

★ 老人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道路,已经形成了对世间各种事物的看法,我们不必试图改变他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顺从就是体贴。

★ 老人多年积累的人生经验和感悟十分难得,用金钱也买不来。多听老人的话,只有益处没有害处。

延伸阅读

 《好家庭就是好学校》第二章之八、“知心姐姐”卢勤:知心家庭幸
爱是耐心

关于爱,有许多解释。我最喜欢的解释是:爱是耐心。

有一位妈妈名叫薛芙蓉,她有两个双胞胎儿子:金豆和银豆。虽然她是一个单身妈妈,但她对生活仍然充满了希望,并且毫无怨言、尽心尽力地抚养着儿子。家里的日子不富裕,可是妈妈是快乐的,因为孩子在一天天长大;孩子也是快乐的,因为妈妈是那样的爱笑。

可是,灾难在儿子们9岁那年突然发生。一天,金豆和银豆上体育课时频频摔倒——经医院检查,小哥俩患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是一种来自遗传基因系统的绝症。这个病的可怕特征是:患者会在12岁瘫痪,18岁死亡。无一例外。妈妈悲伤之余不相信这个判决,她擦干眼泪,独自带着兄弟俩在国内各大城市求医问药,跑了几十家医院。其中的艰难困苦,外人无法想象。

薛芙蓉最大的心愿是:一定要让孩子们活过18岁!怀揣着这个梦想,她像铁人一样地生活着,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失去了自己的婚姻……

令人欣喜的是,在她的坚持下,如今金豆银豆已经度过了他们21岁的生日。

回想十几年来母子三人走过的艰难岁月,金豆银豆感慨不已,他们说,14岁以后,已经很少再见到妈妈落泪。

虽然如此,薛芙蓉也有脆弱的时候。有一次,两个孩子面对痛苦的治疗选择逃避时,心力交瘁和绝望弥漫了薛芙蓉的心,于是她吞下了两瓶降压药……

然而,坚强母亲薛芙蓉最终还是勇敢地站了起来。

看着电视里那个始终乐观微笑的女人,我在想:支撑她走过这十几年坎坷之路的,除了爱,一定还有耐心和责任,因为,仅有爱是不够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7063.html

更多阅读

宝洁大学 《向宝洁学什么》第二章(一)

系列专题:《向宝洁学什么》第二章宝洁关键品牌理念背后的故事第一节 关键是要让更多的人感觉到舒服宝洁经典案例在宝洁品牌经营的历史上,最耀眼的品牌是“象牙香皂”,这个品牌从诞生至今,已经存在了整整132年。1878年,公司创始人詹姆

炒股就是炒心理pdf 《炒股就是炒心理》第二章

系列专题:《炒股就是炒心理》第二章第二章成就财富:从矫正投资心理开始第一节从了解自己入手——学会个性心理分析人各有个性,各只股票也有自己的“股性”。投资者应通过了解自己的个体心理特征,来决定选择何种股票进行投资,使“个性

汽车就该这样卖 《家具就该这样卖》第二章(一)

系列专题:《家具就该这样卖》第二章   跟实战情景12:我问顾客买什么家具,顾客都说“随便看看”了,我再跟着顾客会不会让他/她觉得反感错误应对(1)任凭顾客瞎转,做自己的事情去。(2)顾客自己看到合适的产品自然会喊我的。问题分析“

声明:《《好家庭就是好学校》第二章之八、“知心姐姐”卢勤:知心家庭幸》为网友半枝烟飘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