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心理小知识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40周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1



只要是少的,就将他拥有的也夺过来;只要是多的,还要多给他,令他多多益善。”

 每周心理小知识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40周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1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在出远门之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个人10两银子,吩咐他们:“等我回来时,一起来见我。”后来,第一个仆人用10两银子去做生意又赚了100两,第二个仆人赚了50两,而第三个仆人将10两银子藏了起来。几年过去了,国王回来了。第一个仆人报告说:“主人,我用你交给我的10两银子挣了100两。”国王奖给他100座城池。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我用你交给我的10两银子挣了50两。”国王奖给他50座城池。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0两银子,我一直都好好地藏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拿出来。”国王命令把第三个仆人的10两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说:“只要是少的,就将他拥有的也夺过来;只要是多的,还要多给他,令他多多益善。”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8226;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理,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由一个研究生完成的。”这就是“马太效应”一词的由来。所谓马太效应,就是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在现实社会中,马太效应普遍存在,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中。例如,在某个领域内,若一家公司树立品牌的知名度愈高甚至取得垄断地位,那它能获得的市场份额与利润也就愈高;反之,那些没有率先树立起知名度的小企业,就不得不在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得到市场认可的难度也就更大。

马太效应不仅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领域内,也普遍存在于教育领域内。人人都知道,国家对教育的总投入是一个定值,所以对某些学校投入太多,就必定导致对另一些学校投入不够。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些投入巨大、硬件与软件均占绝对优势的学校,想不成为名校恐怕都很难;而那些投入不足的学校,则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陷入了一种发展的“瓶颈”中。这种格局一旦形成,必定会不断地被放大,从而形成马太效应。也就是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让他多多益善。

有人忧心地表示,马太效应的出现,实质上是社会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平等教育权的掠夺,必然会加速社会财富和权力之间的两极分化。它导致了局部的繁荣,但是却扼杀了整体的教育生命,犹如癌细胞的过度繁殖定会危及人的生命一样,而人没有了生命却又让癌细胞丧失了生存的基础,最后也必然和个体的生命共同消失,就连局部的繁荣都得不到。

马太效应在学生身上也有体现。例如,成绩好的学生在其他方面也常常表现优秀,成绩差的学生就往往自暴自弃,甚至成为问题学生。在大学也一样,愈是那些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愈能够在更好的环境氛围内学习和生活,毕业后也就更容易找到更好的工作,人生发展的旅途常常就越来越顺;如果中等学校的学生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付出比他人加倍的努力。

在班级管理中,也会出现马太效应现象,就是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而好与差的标准主要还是学习成绩。对于一些班主任心目中的好学生来说,爱“过剩”的时候,就会贬值,他们对表扬就会变得麻木不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这种优越的社会心理环境会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非常脆弱,经不起挫折。而对另外一些学生仅仅因为分数不高,就会长期处在被班主任的关爱遗忘的角落,这种人为造成的恶劣的心理环境,将会使他们情绪偏激,行为带有触发性和冲动性,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

马太效应在校园里的具体表现还在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发言机会就多,而发言机会愈多能力就愈强;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则反之。这造成了优者更优,差者更差,从而导致了两极分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41355.html

更多阅读

陈志武24堂财富课 如何赚钱——《24堂财富课》

知道陈志武是因为他和《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打的仗,他认为《货币战争2》是金融阴谋论。他的《金融的逻辑》提出并回答了诸如: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而感到不安、为什么说西方的兴起主要靠制度而不是掠夺、为什么“养儿防老”不道德等

声明:《每周心理小知识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40周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1》为网友岛心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