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节:多说不如巧说--超限效应(1)



系列专题:《处世哲学:20几岁要懂得的处世心理学》

  齐景公喜欢射鸟,让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跑掉了。景公大怒,诏告官吏杀掉烛邹。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

  景公说:"可以"。于是招来烛邹,晏子在烛邹面前指出他的罪过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是第三条罪。"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景公听完,摇摇头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这种辩论法看起来就像一种"诱敌深入"的作战方法。它的关键点在于,先避开对方的论点,不做评论。对对方准备得最充分,认为最有把握的论点,避而不答,含而不露,通过提问和自己的分析,诱使对方大胆地回答自己的问题,落入自己的"圈套"。

  25.多说不如巧说--超限效应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家里,当你犯了错误后,父母总是一个劲地批评你。开始的时候,你还觉得自己真的不应该犯错,还感到愧疚,可是当父母没完没了地数落你的时候,你就开始厌烦了,到最后甚至故意跟父母对着干,

  他们越是说东,你越要往西。在单位,领导作报告的时候,开始你听得还挺有兴趣,但是当领导一再地反复强调那几个问题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就开始分散了,接着,如果领导还是在重复那几个问题,你就会产生反感,而且对领导的印象分也开始下降,最后可能讨厌这个领导了。

  这就是生活中的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很多年轻人都嫌父母、长辈或是领导啰嗦,对这种效应体会尤为深刻。对此,心理学家的解释是,人接受任务、信息、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个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

  的确,"好菜连吃三天惹人厌,好戏连演三天惹人烦。"一个人说话,如果总是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就会让人不耐烦。关于这个问题, 墨子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一天,墨子的弟子问他:"老师,人是说话多好还是说话少好呢?"墨子沉吟片刻后说:"话不在多少,而在于恰当。田间的青蛙每天都叫个不停,但是人们都不与理睬,而雄鸡每天只是啼鸣两三声,

 第50节:多说不如巧说--超限效应(1)
  人们就应声而起。"

  可见,语言作用的大小,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平时生活中,与人交流或是做演讲的时候,要掌握好"火候",否则过犹不及。比如,在演讲的时候,有的人长篇大论,滔滔不绝,自我感觉良好,在浪费听众宝贵时间的同时,却提供给听众们有限的信息,让人厌烦;而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一句话,犹如一粒沉甸甸的石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46092.html

更多阅读

第28节:‘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1)

系列专题:《职场女性生存法则:人人都是杜拉拉》  "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  镜头回放  DB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决定关闭部分产出不足的办事处。这件得罪人的差事派到了杜拉拉的头上。杜拉拉虽然知道这事不好做,却也咬牙接了下来。她把

第28节:‘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1)

系列专题:《职场女性生存法则:人人都是杜拉拉》  "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  镜头回放  DB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决定关闭部分产出不足的办事处。这件得罪人的差事派到了杜拉拉的头上。杜拉拉虽然知道这事不好做,却也咬牙接了下来。她把

第59节:发泄情绪是心理需要--霍桑效应(1)

系列专题:《处世哲学:20几岁要懂得的处世心理学》  42.发泄情绪是心理需要--霍桑效应  "到了一个新环境,和同事们关系处不好,没有交心的朋友,感觉很孤单,很无助,我都快发疯了。""现在我该找工作了,可是现在这年头,工作不好找,父母养了我20

第51节:多说不如巧说--超限效应(2)

系列专题:《处世哲学:20几岁要懂得的处世心理学》  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让人敬佩。我有一个同事小金,就是一个说话常常不在点子上的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大家都不爱听。虽然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但是同事们都叫他大姨妈。  

第45节:先做他人的‘自己人‘--同体效应(1)

系列专题:《处世哲学:20几岁要懂得的处世心理学》  22.先做他人的"自己人"--同体效应  当别人企图说服你的时候,你通常会觉得对方根本就不理解你,不懂你的心情,不了解你的感受,不懂得站在你的角度看问题,所以你无法接受对方的任何建议

声明:《第50节:多说不如巧说--超限效应(1)》为网友恶魔尊主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