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体系:治理创新的支撑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这个古老的智慧告诉我们,唯有流动、开放才能保持活力,避免衰败。小到人的机体,大到国家社会,莫不如此。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始终踯躅不前,追溯缘由,就是我们的制度建设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下完成的——民间智慧无法有效传递给上层,而参与决策的人群往往被既得利益和“自上而下”的思维所固化。在企业的公司治理方面,“形似而神不似”的论断早已不新鲜,但始终没有一个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市场监管层先后出台的一些强化董事会独立性的办法也如同隔靴搔痒。难道真的是“无计可施”吗?非也,我们不但搞错了创新的源头,还创造了一个封闭的制度创新体系,这个体系对来自底层的声音置若罔闻。

  创新的源头是大量、分散的市场参与者,而不是产生于社会的精英阶层,更不能从西方国家直接借鉴而来。没有一个现成、完美的治理模式可以借鉴。一种制度的好坏,需要由市场参与者来反复试错、检验;创新也是如此,只有适应本土市场和制度环境的方向才能成为推动变革的共识。两个看似相同的市场,在具体的治理准则上可能存在很大差别。例如,香港上市制度以股东为中心,坚守“同股同权”的治理原则,实质反映的是香港民众对资本的态度,在一个政治制度不独立,但经济又极其开放的市场中,这一理念几乎是整个市场的基石;反观美国,科技型企业可以选择双层股权结构上市,例如脸谱(Facebook)公司的上市,监管制度允许这一类公司的治理结构偏向“创始人”,无疑反映出美国资本市场对创业者及其创新精神的推崇。当然,这种推崇是有条件的,企业必须是“干净”的,自由创新的背后一定有一套严苛而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否则上市后的企业就将沦为内部人控制的圈钱机器。在严刑峻法下的自由和创新,是美国市场选择的结果。

  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其所滋生的土壤和环境。生态环境本身是否具有开放性,又将决定创新是否成功。在目前投机气氛浓烈、投资机构普遍急功近利的市场环境下,资本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治理创新,该如何变革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才能使之对董事会决策和监督机制形成有效的影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其实是不知道的,只有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企业最清楚。问题是,这些“民间智慧”能否通过一个畅通的渠道变成决策层的重要参考。

  在马云看来,阿里在哪里上市并不重要,他更关心上市所在地的制度环境和监管理念。阿里需要一个能够支撑其长期发展的治理机制和监管体系。其实,阿里上市地最终是选择在中国香港还是美国资本市场,这个事情本身并不能成为评判两个市场开放水平高低的标准。港交所对合伙人制度的“不接纳”也许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美国纽约交易所及纳斯达克两大交易所的欢迎和任何姿态,也许是因为阿里的商业模式与美国的市场理念高度吻合。但无论如何,我们从这个事件中看到了开放体系对于创新的重要性。

 开放体系:治理创新的支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4647.html

更多阅读

中联重科:开拓创新的典范

     一个卓越的企业,不只是它有着强大的赢利能力,重要的是它能保持持续健康地发展。作为中国工程机械的领军企业,中联重科从国内的龙头变为全球行业的领先者,得益于其持续的科技创新机制、科学的内控体系、独特的并购模式以及富有

联发科:“破坏性创新”的商业模式(四)

2、联发科的战略定位哈佛工商管理学院克里斯滕森教授曾在其名著《创新者的两难》中指出:挑战者往往以更便利、更便宜的产品从低端或者新兴市场切入,一旦这类破坏式产品在新市场或低端市场立足后,就会逐渐进入产品改良阶段,破坏者就有

联发科:“破坏性创新”的商业模式(一)

“破坏性创新”,这一理论的最早提出,是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创新学派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所称的“创造性毁灭的过程”,即“透过新产品、新市场、新产业组织,不断地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2004年,克莱顿-克里斯腾森(ClaytonM.Christe

泛能网:能源创新的路径猜想

  能源创新的说法已被业界认可,但创新路径却一直没有定论,由此把创新之说置于尴尬境地,能源创新要先解决路径难题。     文|肖钢左瑛     创新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也可将其理解为对

新创业潮袭来:做好创新的准备

 时间:2008年11月23日下午  地点:清华大学  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  张春霖 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民营部门发展首席专家  冯军 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邓峰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  [

声明:《开放体系:治理创新的支撑》为网友坚持下去便成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