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独立和公正都不可或缺



     沸沸扬扬的司法改革讨论了将近一年,去行政化和去地方化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为司法改革的方向定调,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

  其中,“公正”“高效”“权威”成为特别被关注的字眼。根据《中国经营报》记者获得的数据,中国法院系统每年处理的民事案件高达1100多万件,刑事案件200余万件,如何在高效处理这些案件的同时实现“公正”判决,从而树立法治的威信,正成为新一届政府追求的目标。

  然而,公正的前提是法官的独立审判,按照今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在《人民法院报》发表的文章——《我们应当如何防范冤假错案》来看,法院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干预和压力,难以独立办案,这也导致了错案出现的严重程度亟须得到警示和关注,这也让人们看好这次司法改革应该不只是出台文件,而是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实践意义。

  曾经提出“司法是社会良心”一说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肖建华告诉本报记者,“当前的司法改革,从现实需要来看,主要是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实现司法独立的审判权,二是如何保障法官独立审判。更确切地说,这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独立审判事关整体改革

  法官面临的最大压力之源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本位主义。

  河南省曾经发生过这样一起典型案件:一位河南省地级法院(中级法院)的法官由于判决本省人大通过的《种子条例》与国家大法冲突,认定无效而被迫离职,不得不进京读研。

  这个案例突显了法官在独立审判上的难度,轻则面临压力和处罚,重则以失掉职业生命为代价。而法官面临的最大压力之源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本位主义。

  著名刑辩律师田文昌就表示,近年司法改革成绩显著,但问题不少,司法不独立是首要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司法独立是司法改革成功的前提和保证。如果司法独立问题不彻底解决,司法改革就是一句空话,也会让中国当前进行的整体性改革面临瓶颈和桎梏。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在其《宪法政治:开万世太平之路》一文中指出,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是,国家“富”不一定“强”。相反,越富有,矛盾纠纷就越多,如果法律解决不了这些矛盾纠纷,那就只能通过暴力来解决。没有法律秩序的富有,对国家而言可能是灾难。

  正缘于此,司法权独立,去行政化和去地方化成为专家讨论的热点。而来自中国各大法学院的专家,无论是本报记者采访的,还是通过其他媒介发声的,几乎一致性地认为,法院的人事权、财权隶属于地方、受制于地方,如果地方干预时,难以指望法院独立审判,司法公正就没有保障。

  同时,法院内部的行政化问题亦需关注,法院内部重大案件和疑难案件的向上请示和向下指示,正在影响法官的独立审判。通常情况是案件承办人收集并审查了证据,询问了证人和被害人,讯问了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对案件比较了解,但根据现有管理体制,承办人对案件的处理意见,需要报庭长(科长、处长)、分管副院长(副检察长)批准。由于后者并不一定能够准确把握案件,审批案件时未必都正确。

  显然,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院依法行使检察权是宪法赋予的职权,但由于缺乏相关的体制和机制,正让宪法的精神和权威受到影响。

  文件改革只是第一步

  绝大部分改革措施只是司法工作机制的调整,甚至只是工作方法的改变,未触及司法体制的行政化、地方化、官僚化、政治化等根本性弊端。

  肖建华教授告诉记者,“司法独立的推进,需要统一立法,需要对宪法重新修改,目前每一级司法机关还需要向同级人大汇报工作,未来这一规定是否调整,如何调整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倒推近年来中国既往的司法改革,往往是涉及文件出台的改革做得比较多,比较到位,即便如此,每一部法律修改或通过,都是一次利益上的较量,更何况一旦涉及体制上的改革,实践环节上的问题就会更多。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昕就表示“出台文件成为官方评估司法改革任务是否完成的标志。实际上,这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只有司法改革措施切实贯彻,良好运转,才可视为改革任务的完成。”

  在其《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中, 徐昕进一步指出,“(此前)绝大部分改革措施只是司法工作机制的调整,甚至只是工作方法的改变,未触及司法体制的行政化、地方化、官僚化、政治化等根本性弊端。”

 司法改革:独立和公正都不可或缺
  推行独立的审判权和检察权还会涉及到法官、检察官队伍的调整,本报记者从法院系统获得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40万人的法官队伍,其中将近一半从事行政工作,检察官队伍也有30多万人,按照其每年处理的案件算下来,法官、检察官的压力可想而知,由此,通过队伍调整,提升法官、检察官的待遇也就成为接下来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如果财权上调中央,这同样是一笔不小的财政支出。

  肖建华教授也表示,“提升法官、检察官的收入,而且要大幅提升其收入水平,提升2倍甚至4倍都不为过,这是高薪养廉的必要途径,也是留住优秀法官人才的重要手段。但是,这些高薪应该给到那些真正承办案件的法官手上,因此,法官的分阶分层次就显得很重要,通过分阶、分层次,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从承办案件的法官手中剥离,不但提升审判效率,同时还能减少财政压力。”

  对法官既要监督也要豁免

  法官在执法时通常会存在认定事实上的选择问题,在法律适用上也会存在或左或右的解释。

  一方面强调司法权的独立,另一方面就要强调公正,强调对权利的制约。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法官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有些人可能认为事实是确定的,法律的规定又是白纸黑字规定的,法官的权利并不大,但事实上,法官在执法时通常会存在认定事实上的选择问题,比如采信原告的证据,而不采信被告的证据,现实中随意性较强,同时在法律适用上也会存在或左或右的解释,最终法官的权利很大。”肖建华说。

  司法无小事,一个错误的判决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行为方式,比如“彭宇案”。同时,司法往往是人们寻求正义的终极渠道。

  “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对司法权力的专门的监督机制乃至机构,以对司法和行政执法进行廉政监督,同时这样的监督应该是独立于各个地方的行政权利。”肖建华说。

  此外,对法官审判权的监督目前还有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有内部监督,但处罚不过是内部的扣分、扣奖金,有错案追究的机制,但这样的监督机制并不科学,同时仍不足以与“影响所有人行为选择”的判决权相对称。

  而在监督之外,还需要给法官“职业豁免权”,肖建华教授就表示,“当前《法官法》中并没有规定法官的职业豁免权,即如果法官不是故意做出的(错误)判决,也没有证据证明法官有问题,任何人在同等条件下都可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就要给予法官以职业豁免,这是法官职业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证其独立审判的重要前提。”

  司法改革60年

  1949年  确定中央审判制度雏形

  1952年  开展“司法改革运动”

  1960年  审判机关精简,公检法合署办公

  1967年  各地公安、检查和法院机关被砸烂

  1979年  明确规定被告人可以委托律师辩护

  1983年  确立审判委员会制度

  1999年  “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2000年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检查改革三年实施意见》

  2005年  最高院发布《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

  2007年  死刑案件核准权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

  2013年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确保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5272.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13)》首发1 司法改革调研报告

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13)北京理工大学司法研究所执笔:徐昕 黄艳好汪小棠  引言  一、综合性改革  ——提升司法的独立性  ——废除劳动教养制度  ——行政诉讼法首次大修  ——健全冤假错案防范机制  ——司法解

苏力:一个不公正的司法解释_vicky

标 题: 苏力:一个不公正的司法解释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9年05月10日11:16:31 星期天),转信,仅作学习参考用。[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法定强奸之司法解释的法理和潜在实践后果。论文论证了这一解释有悖于法理、人情,违背

美国打朝鲜中国打日本:美国和日本向中国宣战:

美国打朝鲜中国打日本:美国和日本向中国宣战:半岛局势眼下战争一触即发,金正恩摩拳擦掌导弹上架,美韩各种武器进场耀武扬威。其实说局势发展到目前格局是相关各方都期待的并非胡咧咧,从朝鲜的角度来说,在安全被无时无刻地威胁的情况下,在类

声明:《司法改革:独立和公正都不可或缺》为网友不冷不热的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