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消费心理探讨 公司高管人员在职消费问题探讨



内容摘要:当今的主流观点认为,在职消费纯粹是高管人员在浪费公司的剩余资源、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本文认为,该观点完全忽视了在职消费可以起到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和显赫身份等积极作用。产生这种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在职消费给公司带来的收益一般是间接的,通常很难准确计量,因而被忽略;而其给公司“浪费的资源”(即在职消费的成本)却可以准确计量。但是从公司的角度而言,只有全面考察某项在职消费的相关成本和收益,才能正确评价该项在职消费是否对公司有利。www.qikan.com.cnoQDUMZeiLqQtZ7vf

  关键词:在职消费 公司高管人员 额外收益

  

 女性消费心理探讨 公司高管人员在职消费问题探讨
  现阶段公司财务的主流观点认为,在职消费是高管人员侵蚀公司剩余资源的一种方式。高管人员之所以选择大量的在职消费而不是更高的工资是因为上市公司通常要求高管人员对其薪酬进行披露,而对在职消费却没有这项要求。因此,外部股东很难察觉高管人员所享受的各种在职消费,即使公司要求对这些消费进行披露,高管人员往往也可以少报或瞒报。www.qikan.com.cnoQDUMZeiLqQtZ7vf

  尽管主流观点认为在职消费是高管人员在侵蚀公司的资源,从而使在职消费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指责,但是在职消费有时的确提高了公司的经营效率,并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由于许多在职消费都能给公司带来一些收益,并非完全是在浪费公司的资源,所以必须重新认识高管人员的在职消费问题,全面地考察其带来的积极作用和不利影响。www.qikan.com.cnoQDUMZeiLqQtZ7vf

  

  在职消费问题的主流观点

  

  传统的公司理论认为,公司的管理人员与所有者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在职消费问题说明了公司的管理人员与所有者之间存在代理冲突,管理人员则是通过在职消费来侵蚀公司的剩余资源、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自由现金流较多且投资机会有限的公司里,管理人员的在职消费水平相对较高;而在外部治理较好的公司里,管理人员的在职消费水平则相对较低。Berle和Means(1932)认为,当公司的股东过于分散时,公司资产的配置可能更有利于高管人员而不是股东,从而造成高管人员工作努力程度下降、享受额外的津贴、在公司中建造自己的“个人帝国”、进行大量的在职消费。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在职消费是公司高管人员和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所造成的,给公司带来了不利影响,从而可降低企业的价值。www.qikan.com.cnoQDUMZeiLqQtZ7vf

  由于高管人员和股东之间存在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代理人(高管人员)不会总是按照委托人(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委托人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来限制或减少代理人背离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但是却不能完全消除这种背离行为。由于高管人员在享受各种在职消费时,他们只需承担少量的成本,却获得了这些消费的全部收益,因此他们就可以通过增加其非货币性福利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Grossman和Hart(1980)认为,由于大公司股权结构分散,使任何单个股东都缺乏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出现“搭便车”(free-rider)行为,导致公司治理系统失效,产生管理层内部人控制问题,形成公司管理层强、外部股东弱的格局。通过举债可以适当约束高管人员浪费公司资源的行为,减少其在职消费水平,使其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事。Jensen(1986)则认为,大量的在职消费是由于公司拥有过多的自由现金流而又缺乏良好的投资机会造成的,通过举债或调整公司股利政策可以适当缓解上述问题。此外,由于债务按期还本付息的压力比调整股利政策有更强的法律约束力,所以举债更能减少高管人员浪费公司资源的行为。www.qikan.com.cnoQDUMZeiLqQtZ7vf

  上述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在职消费问题研究成为当今的主流观点,其核心思想是高管人员的在职消费纯粹是一种浪费公司资源、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后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减少在职消费等问题上。然而,仅从成本的角度去考虑在职消费的负面影响是不全面的,它完全忽视了在职消费的一些积极作用,因而其得出的结论必然带有片面性。由于在职消费有时可以起到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和显赫身份等积极作用,所以应该把在职消费的成本与上述积极作用所增加的公司收益结合起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某项在职消费究竟是浪费了公司的资源还是给公司带来了收益。遗憾地是大多数与在职消费相关的收益很难准确计量,通常只能进行一些定性的描述,因而就降低了学者们对在职消费所带来的收益的关注程度。www.qikan.com.cnoQDUMZeiLqQtZ7vf

  

  在职消费问题的其他观点

  

  (一)在职消费与提高效率

  美国翰威特咨询公司长达20多年的调查数据,以及Rajan和Wulf(2006)关于美国300多家上市公司在职消费问题的实证研究结果都表明,在职消费可以节省高管人员的时间,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而与上述自由现金流问题或代理问题相关的主流观点却没有得到实证的检验。Rajan和Wulf认为,公司之所以向高管人员提供某些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在职消费是因为公司是这些在职消费的最终受益者。www.qikan.com.cnoQDUMZeiLqQtZ7vf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Calvo和Wellisz, 1979;Rosen,1982)从公司规模的角度分析了高管人员的在职消费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公司的规模越大,高管人员的决策所影响的人数就越多,其时间就显得更加宝贵。因此,大公司的高管人员就应该享受更多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的在职消费。由于配备公司飞机和专职司机这两项在职消费最能节省高管人员的时间,提高其工作效率,Rajan和Wulf(2006)重点对这两项在职消费进行了研究。他们的实证结果表明,公司的规模越大,其越有可能向高管人员配备专用飞机;公司总部所在的城市越大,上下班的旅行时间越长,其越有可能向高管人员配备专职司机。www.qikan.com.cnoQDUMZeiLqQtZ7vf

  除公司规模以外,公司总部距离大型机场的远近以及其分支机构在地域上的分散程度也会影响公司是否向其高管人员配备公司飞机。公司总部距离大型机场越远,公司的分支机构在地域上越分散,公司飞机给高管人员节省的时间就越多,因而配备公司飞机就显得更加必要。Rajan和Wulf的实证研究恰好证明了这一观点。其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总部距离大型机场越远,公司的分支机构在地域上越分散,公司向高管人员配备专用飞机的可能性就越大。www.qikan.com.cnoQDUMZeiLqQtZ7vf

  Rajan和Wulf还研究了公司的CEO和部门经理之间的在职消费差别。其研究结果表明, 公司的规模越大,CEO和部门经理之间的在职消费差别就越大;部门经理所掌管的分支机构的规模越大,CEO和部门经理之间的在职消费差别就越小;随着CEO旅行需要的增加,CEO和部门经理之间享受公司飞机待遇的差别就越大。这一研究结果也说明了管理人员对公司的影响程度越大,其时间就显得更加宝贵,向其提供节省时间的在职消费的可能性就越大。www.qikan.com.cnoQDUMZeiLqQtZ7vf

  此外,Rajan和Wulf还研究了公司的成长性对公司在职消费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自由现金流较少的高成长性公司向其高管人员提供公司飞机可能性要比一般上市公司平均高出13.6%,而自由现金流较多的低成长性公司向其高管人员提供公司飞机可能性却与一般上市公司相差无几。由于工作效率较高的管理人员更有可能被雇佣到那些高成长性公司,所以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节省时间的在职消费更有可能提供给那些工作效率较高的管理人员,它与公司现金流的多少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Jensen(1986)的自由现金流假说,说明了某些在职消费仅仅是出于提高工作效率的考虑,而并非是浪费公司的剩余资源。www.qikan.com.cnoQDUMZeiLqQtZ7vf

 总之,从翰威特咨询公司的调查数据以及Rajan和Wulf的研究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工作效率更高的公司管理人员享受了更多的在职消费,而并非是自由现金流较多的公司管理人员享受了更多的在职消费;某项在职消费给公司管理人员节省的时间越多,公司为其提供该项在职消费的可能性就越大;由于职位最高的管理人员的时间尤其宝贵,他们的决策在公司中的影响范围更大,因此,只要某项在职消费可以极大地节省他们的时间,就应该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该项消费。www.qikan.com.cnB5w4NIEgC3ZBSEKD

  (二)在职消费与节省成本

  公司提供某些在职消费有时可以节省成本,实现规模经济,这要比对每一位高管人员分别进行补贴、让他们单独去做出一些无效率的选择更为划算。美国翰威特咨询公司关于公司轿车和三大俱乐部会员资格(包括乡村俱乐部、午餐俱乐部和健康俱乐部)等在职消费项目的调查数据表明,那些居住在个人所得税税率较高州的管理人员更加看重那些在其他情况下他们必须用税后收入去购买的一些在职消费。由于公司提供上述带有日常消费性质的在职消费可以作为公务开支,而个人在购买这些日常消费时必须用个人的税后收入进行支付,因此,利用某些在职消费形式支付报酬而不是给高管人员额外支付等额的工资可以给高管人员带来税收上的优惠,使一笔金额相同的开支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节省了公司的成本。www.qikan.com.cnB5w4NIEgC3ZBSEKD

  (三)在职消费与提高地位

  有些在职消费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职务优势的体现,它可以提高公司高管人员在其他员工心目中的地位。Frank(1985)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公司中的地位是个人效用的重要因素,那么显示其身份的在职消费将比等额的工资报酬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从而节省了公司的激励成本。对那些收入本来就已经很高的管理人员来说情况更是如此。的确,某些高管人员更加关注他们的身份,更加关注他们能否引起公司其他员工的注意。由于其工资报酬的多少通常不会引起公司员工太多的关注,而为他们提供豪华办公室、配备公司飞机和专职司机通常更能引起其他员工的注意。对那些更加关注其身份的管理人员来说,享有这些与众不同的待遇标志着其地位的显赫,从而可以达到更好的激励效果。www.qikan.com.cnB5w4NIEgC3ZBSEKD

  Rajan和Wulf(2003)对此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在控制了公司规模和现金流量等指标后发现,公司的等级制度越森严,有资格向CEO直接汇报情况的人数越少,该公司为其CEO配备公司飞机和专职司机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些公司给下属部门授予的权力非常有限,其高管人员与其他员工之间的关系通常比较疏远。由于配备公司飞机和专职司机是两项非常显眼的在职消费,它巩固了高管人员在公司员工心目中的地位,使高管人员的决策和命令更容易被公司员工所接受,从而提高了整个公司的决策效率。www.qikan.com.cnB5w4NIEgC3ZBSEKD

  

  有关在职消费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有关在职消费问题的各种观点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特别是后面几种观点还可以相互提供支持。例如公司有时给高管人员提供某些非常显眼的在职消费,用以显示他们的特殊身份,提高他们在公司员工心目中的地位,但是这些在职消费同时也可以起到另外两个方面的作用:通过提高管理人员的地位可以使他们的决策和命令更容易被公司的其他员工所接受,从而提高了整个公司的决策效率;由于许多高管人员更加关注他们的地位和身份,就个人效用而言,那些显示其身份的在职消费将比等额的工资报酬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因此采用在职消费这种激励形式可以节省公司的成本。www.qikan.com.cnB5w4NIEgC3ZBSEKD

  而某些节省成本的在职消费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公司资源使用效率的行为。那些带有规模经济的在职消费可以使高管人员避免单独去做出一些无效率的选择。由于在职消费可以作为公务开支,高管人员不必为此缴纳个人所得税,对高管人员来说,这样做比额外支付等额的工资更为划算,因此在有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公司采用在职消费的形式向高管人员支付一部分报酬可以提高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效率。www.qikan.com.cnB5w4NIEgC3ZBSEKD

  在职消费问题的主流观点和其他观点之间也并非完全相互矛盾。对那些外部治理较差且自由现金流较多的公司来说,确实存在高管人员通过在职消费侵蚀公司剩余资源的情况,但是这些在职消费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www.qikan.com.cnB5w4NIEgC3ZBSEKD

  当然,上述调查数据和研究结果仅仅局限于美国的大型上市公司。由于美国的市场经济比较完善,对这些大型上市公司的监管也比较严格。此外,这也不能保证在我国这样一个国有股份占绝对优势、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的国家里,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但是无论其结果怎样,都不应该忽视在职消费的某些积极作用。www.qikan.com.cnB5w4NIEgC3ZBSEKD

  

  结论与启示

  

  当今的主流观点仅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了在职消费的负面影响,完全忽视了在职消费的一些积极作用。由于在职消费有时可以起到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和显赫身份等积极作用,所以不应该单纯地认为在职消费就是在浪费公司的资源,要全面考虑与在职消费相关的成本和收益,重新认识高管人员的在职消费问题。综合上述观点,可进一步得出如下启示:

  在职消费并非完全是高管人员在浪费公司的剩余资源,有些在职消费反而可以给公司带来更多的利益。有些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在职消费或许可以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收益;有些在职消费减少了高管人员的薪金支出,降低了公司的成本;还有一些在职消费提高了高管人员的地位,其激励作用可能远远大于等额的工资报酬。www.qikan.com.cnB5w4NIEgC3ZBSEKD

  为了能够客观地评价某项在职消费利弊,应该从公司的角度全面去考察与之相关的成本和收益。如果某项在职消费所带来的收益大于其相应的成本,那么公司就应该提供这项在职消费;否则,就不应该提供这项在职消费。www.qikan.com.cnB5w4NIEgC3ZBSEKD

  此外,还可以将上述分析框架推广到政府官员的在职消费问题上。对某个地区而言,如果某项在职消费给当地经济所带来的额外贡献大于其相应的成本,那么向当地官员提供该项在职消费对当地经济便是有利的。www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54182.html

更多阅读

首都政法网 - 文章页 公司高管 劳动合同 高管 劳动关系

海淀区法院民一庭经调研认为,我国劳动法并未将公司高管排除于劳动者之外,但公司高管毕竟不同于一般雇员,大多处于管理或控制地位,并不完全符合劳动者从属地位的定义。由于我国劳动法对公司高管的特殊地位并未给予特别的规制,司法实践中,法

公司高管劳动关系管理初探 劳动关系管理信息系统

公司高管劳动关系管理初探内容摘要:劳动法作为社会法,体现的是国家对私人领域的强制性干预,国家通过倾斜立法、保护弱者的方式,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两方主体之间强制介入,在法律上将利益天平向劳动者一方倾斜。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由于兼具

公司高管人员管理办法 C级高管不乏管理霸王

     经营企业的天才与精神病患者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大多数公司员工都曾经与这样的“人物”发生过冲突。这些人中有一部分升迁至高位,并给公司乃至社会带去巨大的灾难。与这样的“人物”相处很困难,但多少还是有一些章法可循。 

保监会官员 11名保监会官员出任保险公司高管

     闫波新任长安保险总裁 下海风潮席卷保监系统  时代周报记者近日获悉,保监会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闫波已于4月出任长安责任保险公司(下称“长安保险”)总裁,人事任免通知虽未对外公布,但闫波已开始在长安保险主持中层管理人员的

声明:《女性消费心理探讨 公司高管人员在职消费问题探讨》为网友遇弱则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