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毅仁 中信 身家19亿美元 荣毅仁父子的创富之路(二)



  公司还先后投资兴建了140多个企业,其中40个是中外合资企业。此外,在经营外汇银行、国内外租赁、房地产业、咨询服务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1992年12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荣毅仁在中信迎新招待会上说:“中信‘八五’期间总资产要达600亿元,‘九五’期间达1200亿元。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今年以来,中信公司的业务有了新的发展,不久前,中信与浙江、宁波签订协议,共同开发宁波大榭岛,准备将这个30平方公里的岛屿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深水港和出口加工区。中信香港集团大举投资上海的电力、运输、市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中信的外贸、金融、咨询服务等也取得稳步发展。”

  中信公司冲破当时计划体制的束缚,率先向国外发行债券,开展国际经济咨询、国际租赁、房地产商品化,在与人合资购买外国卫星并争取到中国发射,收购香港银行和公用事业的股权等方面也都敢为人先,在当时的确是很不容易的。

  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召开,在这次会议上荣毅仁被选为国家副主席。荣毅仁说:“无论是国家制度上,还是国家惯例上,我都不适宜在中信的工作了。”他把“中信”的指挥棒交给了他的助手魏鸣一和王军。

  荣智健成功秘诀 得益于家族传承和世交帮衬 荣毅仁领导的“中信”既给我国改革开放开了一个窗口,也给其儿子荣智健继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荣智健的未来之路是在他儿时铺就的,但他相信在后来的逆境中才真正磨练了自己的意志。

  1978年夏,荣智健36岁,留下妻儿,持通行证,自己南下香港,努力学讲粤语,1985年即成香港居民。同年,中国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港成立。

  “对于个人来说,我是没有想靠父亲来做些什么,靠别人的名望来做事,长不了,也许一时一事可以,但并不能解决自己的根本问题。”荣智健曾多次这样说。

  然而他承认,如果不受父亲身世的影响,假如没有中国的背景,或缺乏他人的援助,他在香港不会取得辉煌的成果。

  对荣家,对荣智健,1949年是分水岭,是他们走向新生活的开始。

  那时候,荣家上海大宅环境幽静如画,大厅典雅古朴,室内有红木家具和瓷器、古玩、盆景,当中高悬李可染的《江南渔村图》。

  后来荣智健追忆青少年往事时说:“我们在上海的大房子是私产,家里有许多个佣人和中、西菜厨师。家人出入常有专车送。”

  他十多岁时第一次开汽车,那是辆红色皮座的开篷英国跑车。

  在国外的荣家亲戚都说,荣智健一家当时在上海的生活不比他们差,也许还好一点。荣有境况的突变,是在荣智健上大学之后。

  1959年,荣智健在南洋模范中学毕业,适值父亲从上海副市长任上奉调进北京,任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顾问。

  荣智健考入天津大学电机工程系。但大学第一年他几乎没有上过课。

  “当时我是职业棒球手,先后代表上海队和天津队参加了两次全国比赛,棒球生涯使我受到了磨练。”他说。

  虽然荣氏的私人企业已全部公私合营,但即使是动荡的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荣家也非同一般,荣智健念大学初期,生活也显然优越于其他同学。

  天津大学的时候,生活比在家里时候要艰苦、严格得多,可是我却有条件请大伙儿吃饭,上学校小食堂吃顿排骨,虽然贵一点,只要有钱,还是可以吃得到。因此,我在同学们的眼中显然是一个明珠。”荣智健回忆大学生活时说。

  学校生涯结束后,他孤身到吉林省长白山区一个水电站实习。不久,文革爆发。“我觉得我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文化大革命。文革前我可以说是没有吃过什么苦。”

  1966到1973年间,荣智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一个水电站,接受“劳动教育”。

  那段日子,几乎什么粗活都干,抬路轨、搬大石、背烧焊用的氧气瓶上山下山、高空安装高压电缆等。

  他回想那些往事时说:“八年下放,吃了不少苦,也得益不浅。人变得坚强了,对社会对人也有更多了解,对社会的认识也不是那么的单纯了。这些,使我懂得了许许多多深奥的道理,使我学到了顺境中学不到的知识。”

  然后他调到北京参加电力系统研究工作。

  文革期间,荣氏家族受到残酷的迫害,红卫兵搜查了他们的住所,砸毁古董家具瓷器等收藏器,没收家产,鞭打荣毅仁夫妇。荣毅仁“被逼成为‘无产者’,充当一年看门人。”

  荣智健大学毕业后不久与任顺弥结婚,长子荣明结在他“下放”四川时出世。调返北京的第二年女儿荣明方出生,老三荣明棣1983年生于香港。

  荣智健表示,他的子女应该是“信”字辈的,但文革期间,他觉得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比“信”更重要,文革对他的影响,可谓至深,所以都以“明”字起名。

  1976年“四人帮”垮台,邓小平恢复了工作,政治气候不久稍趋宽松,在大陆的荣家,才得到一些关怀。

  即使是生于荣华世家,没有宏大志向也难成气候。荣智健决不坐享其成,他要做出震惊世人的伟业,让荣氏家族焕发青春,更上一层楼。

  1978年,荣智健的两个堂弟荣智鑫、荣智谦在香港经营电子生意,他就拿着“单程探亲”的签证,南下香港去闯世界。

  荣智健的父亲在香港还剩下一些资产,大都是纺织股份,如南洋纱厂、九龙纱厂等,股息近三十年没有动用过,如此日积月累的资本也相当雄厚。

  荣智健首先凭那笔本钱,和两堂弟开办电子厂,初时产品是电容器、电子表等,后来转而生产集成电器和电脑随机存储器。荣智健所占股本也由初时的三分之一,后渐增为60%。

 荣毅仁 中信 身家19亿美元 荣毅仁父子的创富之路(二)

  对搞过电力工程的人来说,电子厂的生产程度并不复杂,他发觉困难在于市场的开拓和财务的安排,除此之外,还有人际关系。但他知难而进,任电子厂总经理,由于他洞悉国内本行业的市场行情,产品都卖得出去,利润都投资在研究发展上,公司的资本不断增加,前景是十分可喜。

  这个工厂后来让一家美国电子公司高价收购。荣智健于是用电子厂赚得的钱,在美国搞了一项创业投资。

  1982年,荣智健出卖爱卡赚得5600多万港元。在他看来,5600多万港元在财阀成群、富豪遍地的香港,简直算不了什么。在他心目中,像李嘉诚、霍英东这样的世界级富豪,才是真正的富豪,才是他崇拜的偶像和英雄。他要像他们那样,做出让世人震惊的伟业出来,让荣氏家族重新焕发青春,并发扬光大,更上一层楼。荣智健又与几位原来在IBM公司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合作,在美国加州的圣荷西(Ssanjose)合资创办了加州自动设计公司,简称CADI。这是全美第一家专门从事电脑辅助设计软件的公司。荣智健的搭档Michael feuer、林铭博士等都是全美著名的软件专家,负责公司的软件开发和产品生产,荣智健本人则个体负责开拓香港和内地的市场。最初投资大约是200万美元,荣智健个人占有60%的股份。

  由于CADI公司产品新颖,质量优良,加上管理有方,市场前景看好,盈利丰厚。创建不到一年,即被美国一家生产电脑设计硬件的Mentor Gaphics公司收购的28%的股份。1984年公司上市,是美国第一家上市的电脑辅助设计设备厂商。股民踊跃认购,价格一路狂涨,翻了40多番。

  荣智健还对过渡期的香港政局发表过独到的见解:“香港在过渡期中,很多人在讨论政治问题,却很少人强调具体动作的这套班底。我们应该看到,香港今天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一部分应该归功于大陆,一部分归功于港方的阶层管理。”

  “管理靠什么?就是靠一套运作班底。如何把这套管理班底平稳地过渡到97,使其97后保存下来,我认为是决定97年后成功与否的关键。”

  “我对97后外籍公务员问题有些看法。我认为可以适当地考虑用些外国人,我这里就有许多外国人,包括我们的经理。他们只不过是一个工作者,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才能为政府服务,这并没有什么不妥的方面。”

  大企业首脑的身份分析,认为香港过渡要尽量保持这一套班子,这个问题是关键,这一套班子对香港的情况了解得比较透彻,并容易得到香港人民的拥护。

  荣智健视李嘉诚为“非常知心要好的朋友”,尤佩服其身份这么高,生活却非常朴素。

  他不喜欢开快车,住舒适的房子,拥有加拿大和英国房产物业,在香港有游艇、多部跑车和房车、高级音响,也收集古董和字画,兴趣广泛;此外他也喜欢打高尔夫球、钓鱼、赛马。

  1992年2月,荣智健在一次驾驭Acura NSX路车时被指控超速驾驶,判罚6500元。

  赛马是他的新兴趣。1993年他用100多万元买了一匹马,取名“天河”,这使他晋身为香港赛马会马主,又当选为马会董事。有一次他落注赢了3700万元彩金,他用这笔钱在美国史丹福大学成立一个中国留学生奖学基金“天风”,与“天河”同属“天”字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61383.html

更多阅读

荣毅仁家族图 荣毅仁家族的创业创富之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民间资本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市民社会开始建立,自由主义经济盛行,以此为基础,中国民间资本在1936年达到了一个巅峰。然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最好的时代结束了。国难当头,中国的民族企业家也遭受到了空前

荣毅仁的姨太太 身家19亿美元 荣毅仁父子的创富之路

●191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荣氏家族   ●1949年,决定留在大陆  ●1956年,将自己的商业帝国上交给政府。  ●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1993年—1998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荣智健  ●1942年,出

陈莉荣:从几万到千万的创业沉浮路(二)

局面好转 特色经营日进五六万  生意好了,但陈莉荣仍为没有“独门暗器”而苦恼。 2006年4月,得知油焖大虾在湖北市场十分畅销,陈莉荣迅速引进到北京。虽说印了很多宣传册,还专门为顾客订制了围裙、手套,然而生意并没有多大起色。

郑大清:穷小子1元弄出20亿的财富之路(二)

在修建东方100商厦的时候,因资金严重不足、公司员工和建筑工人的工资长时间都不能正常发放,如果稍有闪失,有一环扣链扭断,都将导致整个计划的彻底失败。郑大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每天都要深入工地和工人们拉家常、问寒问暖,给大家分析

声明:《荣毅仁 中信 身家19亿美元 荣毅仁父子的创富之路(二)》为网友拼出自已的未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