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战略转变案例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与物流现代化



     一、经济体制的转轨为物流现代化创造了巨大需求

  物流现代化的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物流的现代化需要相应的资金投人、应用技术的成熟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市场压力随着生产发展不断增大,迫使生产者转而向提高流通效率寻求经济效益的结果。因此可以说,物流为社会和企业家所重视,从一个方面表明了经济的发展从粗放转向集约。

 管理战略转变案例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与物流现代化
  中国广阔的国土上资源的分布又很不均衡。多数自然资源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以及北方地区,而人日多集中在中部和沿海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历史上就形成了原材料采掘、粗加工等基础工业远离加工工业的产业布局。“北煤南运”“南粮北调”等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曾经作过改变这种状况的努力,但是变化并不大。旧体制造成的自我封闭体系,使得现有的物流体系难以形成真正的社会化大物流系统,降低了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

  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产生了对物流新的巨大需求。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消费品需求,还是投资品需求,都有大幅度的增长。高速增长必然伴随对物流的需求的急剧扩张,首先表现为对改善国民经济大物流体系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改革以来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所加剧,政府对此一直非常关注,并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加快大物流体系的建设,如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方面的建设,以加速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交流,带动边远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商品需求总量增长的同时,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生产者尽量增加产出品的差别化。由于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出小批量。多品种的趋势。出现了市场的细分化,形成不同的消费层次和群体。因此,商业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些新的、现代化的零售方式,如超级市场、方便连锁店、仓储商店等近年来在中国市场迅速发展起来,并已渐成规模。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无疑会对物流产生新的需求,如配送的需要就日渐紧迫。在生产领域,随着改革的推进,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计划所建立的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企业之间的联系,改革以后大部分要通过市场实现。因此,经济活动对流通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加。经济的发展既对物流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也为物流的迅速发展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经济增长由粗放转为集约为物流现代化带来强大动力

  经济的增长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目标,这种粗放式经营体现在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而相对于物流的发展来说,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偏重于数量增长,不注重质量,不注重经济效益,因此,长期以来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重生产轻流通,将大量的资源投人生产领域。却忽视了相应的物流发展,结果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包括部门和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最突出的表现为物流能力不足和物流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运输能力不足、仓储能力不足等物流环节的供给短缺往往成为经济增长最突出的制约因素,不得不以运力定生产、限消费的情况屡见不鲜。二是由于大部分国有经济的预算软约束,导致管理粗放,在物流管理方面,出现一方面是物流资源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普遍的浪费。最突出的是“大库存”现象,就是不注重存货管理的经济核算,以尽可能多的存货保证生产对投人品的需要,或者防止商品经营中出现缺货。这些情况的存在造成了物质资源和资金的极大浪费,物流落后反过来又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

  调整经济结构,克服“瓶颈”制约,保持经济均衡高效增长,是促进政府和经济部门改善社会大物流体系的根本动力。要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必须保持经济发展的均衡。因此,经济结构的调整一直是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政府通过经济政策的引导和直接投资,积极改善和发展国民经济大物流体系。如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主要的运输大通道,近几年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对于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缩小地区差距,保持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对经济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而且也使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严密控制下的运输等物流业逐步进入市场,形成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得市场机制对今后物流的发展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逐步实现物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三、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中国的物流理论和实践在最近的十多年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改革的逐步推进使市场机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调节作用,市场迅速发展并成熟,市场需求扩张的吸引力和激烈竞争的压力是企业改善物流状况的内在动力。随着商品市场由短缺转为过剩,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消费者的需求逐步走向理性。一些生产部门和企业的产品市场迅速饱和,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商品大量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服务、价格等都提出了更高,甚至苛刻的要求。所以,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相比,生产者所面对的再不是为购物而不得不忍受无尽的排队的消费者,生产企业只要完成计划就可以高枕无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所承受的越来越沉重的市场压力迫使它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经营管理,寻求提高竞争力的可能途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善物流,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加速资金的周转、节省资金占用、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得以长久的发展壮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6237.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在哪里?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两会”前,《人民日报》有篇署名任仲平的重要文章,称我们的问题出在经济发展方式上,还把转变发展方式说成是“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可是,在我们见到听到的“两会”上,房子的声音、低碳的声音高过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声

管理战略转变案例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与物流现代化

     一、经济体制的转轨为物流现代化创造了巨大需求  物流现代化的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物流的现代化需要相应的资金投人、应用技术的成熟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市场压力随着生产发展不断增大,迫使生产者转而

中国经济发展历史 以历史眼光读中国经济

 文·隋福民      时下,由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增加、主权债务危机的不确定以及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相继退出,人们对世界经济能否顺利复苏充满了疑惑。随之而来的,是对中国经济的思考。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尽管在2009年率先实现了

声明:《管理战略转变案例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与物流现代化》为网友坐着马桶唱情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